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文字“游戏”,更是一部隐藏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知识的“辞典”。学习语文,就是在品析文字中带着好奇自觉翻阅,让汉字散发出灵动。依据语言习得的“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带领学生品味文字,找出其中的“潜台词”,听出“弦外音”,更能够丰富学生学习认知视野和思维,主动释放学习内驱动力和积极情感,让学生在跳动的音符中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我运用“四部曲”教学方式指导的徐玮琦同学,凭借超强实力和稳定发挥,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军。
一、听朗读,辨音精“选”
汉字,有着美丽的外形,更有动听的声响。汉字的多音足以证明其与众不同,有着多重的身份代码。运用聆听来体味汉字其中丰富的表达内涵,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丰富思维,找出自己所需的探学内容。
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首先来自听,是语言信息输入与解码的互动过程。如在人教版(下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教学中,我除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外,更多的是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感受作者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构想中形成认知的立体层次感。学习“冬天下雪捕鸟”环节,我要求学生静心聆听播放的录音,引导他们思考:百草园在冬天是荒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你能找出捕鸟中作者用的一些动词吗?学生通过听录音,能结合前后语境找出作者小时候的乐趣,更能体味到百草园之乐了。同时,在带着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努力把握住扫、露、支、撒、牵、拉等动词表达的内涵,能使得学生体味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到其中人鸟之战的紧张氛围。
听录音使得学生将语言文字的静态主动转为动态感知,使得他们在发现其中表达深厚的语言感知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指导学生听录音可根据课程教学重点,摘录其中句式多变和语言表达丰富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倾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特有的韵味。同时,指导学生挑选出素材中表达精彩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揣摩构思的过程中拓展延伸认知深度,形成深刻的感思。
二、说词意,摘录精“华”
任何语言文字都需要借助表达来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离开了“说”,汉字定会黯然失色。说词语,说出其在语句、语段以及语篇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在仔细思考中能予以识记。说出词意,更能使得学生在体味精华中找到值得记忆的东西。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可认知的影子,更利于提高他们综合表达运用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指导中,我要求学生在主动表达标题、导语、主体的过程中,请他们主动摘录相应的词语,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感知。有的同学对“西起九江(不含)”中括号里的“不含”产生兴趣,认为这是作者严谨的态度,也反映了新闻消息的准确性;有的同学认为“溃退”一词充分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软弱无能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有的同学说“不料”一词,充分表明了作者对战犯汤恩伯作战心理的精确揣摩,表明了人民解放在战术上运用得当,可谓具有“不谋而合”的同工之效。
说出词意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和展现认知思维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多说词语,让他们在聚焦重点的过程中不断揣想,更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具有深刻性。关注学生说的方式,指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反复体味,更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知体验。
三、读语句,感悟精“言”
阅读是认知积累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大声朗读语句,引导学生从有形的文本中感悟至深的情感,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学生阅读语句也可为他们获取丰富语言感知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朗读语句,能帮助学生透过汉字捕捉丰富的思想情感。如在八年级下册第9课的《海燕》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来临的表达意图,我结合阅读导引中介绍的“海燕”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预言者”的含义,要求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学生选取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等不同时段展现的形态,反复朗读和细细咀嚼,透过“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感受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姿态。同时,要求学生摘录出碰、冲、叫喊等词,并揣想其中的表达内涵。建议学生就“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中描写与前面的不同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掠”字的表达准确性。
借助反复朗读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推敲,能使得他们在深刻感受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指导学生朗读语句,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学生更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感受。引导学生拓宽想象思维,主动与教材文本、作者、编者等进行对话,能使得学生在多元化理解互动中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
四、写同义,提炼精“度”
每个词语都有相似体,好似孪生姐妹。寻找同义词,寻找其他表达意思相似的词语,更能够帮助学生辨别词汇语义。引导学生写出同义词,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找出细微差别,更能够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
写同义词,让学生在开阔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生成丰富的语言感知。如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文,对济南冬天山上下雪情景的描写最为漂亮。像“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中的“壤”字准确写出了白色与蓝色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富有层次的立体感,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对此,我要求学生改变用法,用上与“壤”字相似的词语。于是,有的同学写上“按”,认为是有意着色,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同学写了“嵌”字,认为是后来装上去的,起到配合蓝色的醒目作用;有的同学用上“补”字,认为这是有意的点睛之笔,值得揣摩学习。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得学生在准确辨析的过程中尝试其他词汇补充,从而生成更为精确的感知体验。
指导学生写出同义词,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词汇表达意思、情感以及词性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我构思机会,让他们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能有所发现。多给学生提供指点,引导他们通过替换和比较的手法,分析同义词使用的效果,让他们能够有更为明确的整体理解感悟。结合词汇的使用,建议学生能在主动选择中,针对不同语境表达进行综合研判,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综合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关注汉字教学,就是关注语文原生态课堂,让语言文字在深度解读中闪耀着睿智的人文性和开放性。围绕“精”字,突出听说读写等技巧培养,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主动感思和自觉归纳的基础上通晓汉字的音、形、义,帮助他们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能够提高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和灵活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课题“实施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CJYC1510115015 )
一、听朗读,辨音精“选”
汉字,有着美丽的外形,更有动听的声响。汉字的多音足以证明其与众不同,有着多重的身份代码。运用聆听来体味汉字其中丰富的表达内涵,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丰富思维,找出自己所需的探学内容。
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首先来自听,是语言信息输入与解码的互动过程。如在人教版(下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教学中,我除了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外,更多的是通过播放录音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感受作者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不同,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构想中形成认知的立体层次感。学习“冬天下雪捕鸟”环节,我要求学生静心聆听播放的录音,引导他们思考:百草园在冬天是荒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你能找出捕鸟中作者用的一些动词吗?学生通过听录音,能结合前后语境找出作者小时候的乐趣,更能体味到百草园之乐了。同时,在带着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努力把握住扫、露、支、撒、牵、拉等动词表达的内涵,能使得学生体味到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到其中人鸟之战的紧张氛围。
听录音使得学生将语言文字的静态主动转为动态感知,使得他们在发现其中表达深厚的语言感知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过程。指导学生听录音可根据课程教学重点,摘录其中句式多变和语言表达丰富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倾听,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特有的韵味。同时,指导学生挑选出素材中表达精彩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揣摩构思的过程中拓展延伸认知深度,形成深刻的感思。
二、说词意,摘录精“华”
任何语言文字都需要借助表达来展现其鲜活的生命力,离开了“说”,汉字定会黯然失色。说词语,说出其在语句、语段以及语篇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意义,让学生在仔细思考中能予以识记。说出词意,更能使得学生在体味精华中找到值得记忆的东西。
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可认知的影子,更利于提高他们综合表达运用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指导中,我要求学生在主动表达标题、导语、主体的过程中,请他们主动摘录相应的词语,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理解感知。有的同学对“西起九江(不含)”中括号里的“不含”产生兴趣,认为这是作者严谨的态度,也反映了新闻消息的准确性;有的同学认为“溃退”一词充分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软弱无能以及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有的同学说“不料”一词,充分表明了作者对战犯汤恩伯作战心理的精确揣摩,表明了人民解放在战术上运用得当,可谓具有“不谋而合”的同工之效。
说出词意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和展现认知思维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语言认知过程中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多说词语,让他们在聚焦重点的过程中不断揣想,更能够使得语言表达具有深刻性。关注学生说的方式,指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反复体味,更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知体验。
三、读语句,感悟精“言”
阅读是认知积累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途径。大声朗读语句,引导学生从有形的文本中感悟至深的情感,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学生阅读语句也可为他们获取丰富语言感知奠定坚实基础。
学生朗读语句,能帮助学生透过汉字捕捉丰富的思想情感。如在八年级下册第9课的《海燕》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来临的表达意图,我结合阅读导引中介绍的“海燕”在俄文中含有“暴风雨预言者”的含义,要求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学生选取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等不同时段展现的形态,反复朗读和细细咀嚼,透过“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感受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姿态。同时,要求学生摘录出碰、冲、叫喊等词,并揣想其中的表达内涵。建议学生就“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中描写与前面的不同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掠”字的表达准确性。
借助反复朗读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推敲,能使得他们在深刻感受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指导学生朗读语句,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学生更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感受。引导学生拓宽想象思维,主动与教材文本、作者、编者等进行对话,能使得学生在多元化理解互动中感受作者用字的精炼。
四、写同义,提炼精“度”
每个词语都有相似体,好似孪生姐妹。寻找同义词,寻找其他表达意思相似的词语,更能够帮助学生辨别词汇语义。引导学生写出同义词,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找出细微差别,更能够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
写同义词,让学生在开阔视野和思维的过程中生成丰富的语言感知。如七年级上册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文,对济南冬天山上下雪情景的描写最为漂亮。像“给蓝天壤上一道银边”中的“壤”字准确写出了白色与蓝色的巧妙搭配,形成了富有层次的立体感,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对此,我要求学生改变用法,用上与“壤”字相似的词语。于是,有的同学写上“按”,认为是有意着色,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同学写了“嵌”字,认为是后来装上去的,起到配合蓝色的醒目作用;有的同学用上“补”字,认为这是有意的点睛之笔,值得揣摩学习。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得学生在准确辨析的过程中尝试其他词汇补充,从而生成更为精确的感知体验。
指导学生写出同义词,要求学生在准确把握词汇表达意思、情感以及词性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我构思机会,让他们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能有所发现。多给学生提供指点,引导他们通过替换和比较的手法,分析同义词使用的效果,让他们能够有更为明确的整体理解感悟。结合词汇的使用,建议学生能在主动选择中,针对不同语境表达进行综合研判,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综合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关注汉字教学,就是关注语文原生态课堂,让语言文字在深度解读中闪耀着睿智的人文性和开放性。围绕“精”字,突出听说读写等技巧培养,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主动感思和自觉归纳的基础上通晓汉字的音、形、义,帮助他们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更能够提高学生敏锐的语言感知和灵活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课题“实施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CJYC1510115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