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高学生大多知识底子较薄,多数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语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最新出台的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到教学问题的首位,在教授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变语文教学令人生厌的现状为倍受欢迎的学科。
关键词:职高教育 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一、教法灵活,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纠正传统教学中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生的探索;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发展等观念。树立爱国利民、学生本位、个性张扬、未来发展的观念,如此才能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结合学生实际,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
职业学校大多数职高生文化基础差,注意力易分散,又不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外,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力求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兴趣学,乐于学。但有些教师却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本应是师生共同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变为教师独包独揽的演讲会场,把本应讲得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把本应是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讲得枯燥乏味。教师这种按部就班、大卸八块式的教学方法显得有点寡淡无味,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无法提高,反而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气氛死,教学效率低,教师出力不讨好。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注意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唯其如此,才能改善沉闷而压抑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喜欢上这一科,同时又避免了学生课堂上睡觉或做小动作等现象的发生。
三、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进行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章大都文情并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指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德国学者斯普朗格说:“教育就是唤醒。”学生不是口袋,不是容器,而是活生生充满情感和求知欲的人,他们人格独立,又有个体差异,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情感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双方沟通、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引导学生步入艺术殿堂时,就会充分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使他们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作种种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在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感染下,课文中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艺术语言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要确立一个大语文观,从本质上看,语文首先是生活。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学好语言文字要回归生活。在这一方面,蒲松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对于每届学生我都会给他们讲《聊斋志异》的故事,蒲松龄于街道纳凉处,摆几杯凉茶,随意和别人闲聊,因为本人存在着明显的学习意识,所以从看似无意的闲聊中竟聊出了一个世界名著。我们现在学习语文也应如此。和老师的交往、同学的交流,到街上闲逛,回到家里干活,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语文,抓住生活这个大的语文本体,我们才算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因此,语文和社会在生活中同样必不可少。语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工具,在生活和社会中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要利用语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认识的一致。有些教师的教学课堂非常散乱,学生视教师不顾,这一方面是当前学生道德的日益滑坡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也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养息息相关。有的教师讲台上讲一套,背后行事为人另搞一套,学生看在眼里,自然对于老师没有一定的尊重与崇敬,课堂上的一窝粥便自然而生。我们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并利用这个因素增强班内凝聚力,树立正确的價值观,统一衡量人及其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具体解决班级内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问题时,取得一致的认识,明白在社会中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相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原则,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因子,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并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马智君.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6)
[2]王春晖.诵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3]刘占泉.谈诵读技能的运用[J].语文建设,2009,(6)
[4]李泳.作文与创造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6).
关键词:职高教育 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一、教法灵活,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纠正传统教学中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抽象思辩能力的训练,轻形象感悟素质的提高;重学习结果,轻学生的探索;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发展等观念。树立爱国利民、学生本位、个性张扬、未来发展的观念,如此才能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二、结合学生实际,寓教于乐,变苦学为乐学。
职业学校大多数职高生文化基础差,注意力易分散,又不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除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外,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力求寓庄于谐,寓教于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兴趣学,乐于学。但有些教师却无视学生的存在,不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本应是师生共同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变为教师独包独揽的演讲会场,把本应讲得活生生的课文讲死了,把本应是生动有趣的语文课讲得枯燥乏味。教师这种按部就班、大卸八块式的教学方法显得有点寡淡无味,使学生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无法提高,反而极易产生厌学情绪。一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气氛死,教学效率低,教师出力不讨好。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注意营造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唯其如此,才能改善沉闷而压抑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喜欢上这一科,同时又避免了学生课堂上睡觉或做小动作等现象的发生。
三、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进行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语文教材中节选的文章大都文情并茂。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指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德国学者斯普朗格说:“教育就是唤醒。”学生不是口袋,不是容器,而是活生生充满情感和求知欲的人,他们人格独立,又有个体差异,无法忍受机械被动的灌输。情感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双方沟通、交流的目的。当教师引导学生步入艺术殿堂时,就会充分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使他们对琳琅满目的语言珍宝作种种品味、鉴赏,寻幽探胜。在多姿多彩的美的魅力感染下,课文中作者的人格气质、胸襟境界、艺术语言及种种思想感情的因子,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要确立一个大语文观,从本质上看,语文首先是生活。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学好语言文字要回归生活。在这一方面,蒲松龄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对于每届学生我都会给他们讲《聊斋志异》的故事,蒲松龄于街道纳凉处,摆几杯凉茶,随意和别人闲聊,因为本人存在着明显的学习意识,所以从看似无意的闲聊中竟聊出了一个世界名著。我们现在学习语文也应如此。和老师的交往、同学的交流,到街上闲逛,回到家里干活,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语文,抓住生活这个大的语文本体,我们才算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因此,语文和社会在生活中同样必不可少。语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工具,在生活和社会中是相辅相成的。其次,要利用语文的思想性,促进学生认识的一致。有些教师的教学课堂非常散乱,学生视教师不顾,这一方面是当前学生道德的日益滑坡造成的,另外一个方面也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与思想素养息息相关。有的教师讲台上讲一套,背后行事为人另搞一套,学生看在眼里,自然对于老师没有一定的尊重与崇敬,课堂上的一窝粥便自然而生。我们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并利用这个因素增强班内凝聚力,树立正确的價值观,统一衡量人及其行为的评价标准,从而在具体解决班级内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问题时,取得一致的认识,明白在社会中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相理解、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原则,从而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学生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因子,以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并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马智君.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误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6)
[2]王春晖.诵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3]刘占泉.谈诵读技能的运用[J].语文建设,2009,(6)
[4]李泳.作文与创造思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