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与知识是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同其他学科一样,通过美术学习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 把所学到的学科知识用来帮助儿童完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 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每一位教师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无尽的机遇。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因此,在美术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走出学科知识内容的局限,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辅导学生的技能练习上,学生仅仅通过练习来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掌握技能的程度来衡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划分成“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的划分,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内容和明确的学习方向。以下是本人在美术练习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和示范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练习课中美育教学,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美术学科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艺术的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了解与认识以及能力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个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这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良好素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局限于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基础练习课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临摹练习中,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通过后天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但审美趣味则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度升华。严格地说,美术训练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基础学科美术教学不是以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为目标,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在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挖掘,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细微处观察的能力,如写生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形体外部特征、色彩的变化,认识事物的外在美,更要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美的本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要反映一定的内容。形式美固然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因素,但内容若不能反映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再好的形式最终也会失去其存在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吸收和借鉴艺术形式的精华,积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表现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使美术知识能够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美术练习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自命清高的出世画家和颓废的艺术家,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具备合格的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练习课中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美术技能知识
美术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美术又与其他学科一样,基础理论也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对美术技能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教学的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方法,所以在掌握技能技巧之前,掌握好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环节。如形体比例、透视、构图、图案中色彩等,这些基础理论,不但要用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并掌握它们。
目前使用的美术教材,是在小学、初中的美术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而目前大多数师范学生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入校前基本没有经过美术学习,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有的甚至是空白。因此,在练习课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而且要考虑如何抓住内容的实质性,特别是对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术语,要把掌握知识点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措施,是取得画面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实施构图教学:
(1)通过作品欣赏,在画面中让学生形成构图意识。
(2)使用活动教具,让学生认识掌握构图的基本常识。
a. 在黑板上画一个具体形状——苹果。
b. 用大小不用的取景框作出几种不同的构图选择。
(3)总结构图的一般规律。如大小适当,左右匀称,上下凸显空间层次感,突出表现画面主题思想。
利用直观教具教学,避免了过多的术语解释,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加强练习课中的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照《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实用性、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生活。”基础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理论中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和内涵。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应用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
有人认为,学生一旦学会技能,自然就提高了能力,这只是对能力的片面理解。美术课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美术教学应根据专业的针对性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就是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应用于实际。美术的技能、技巧可以在教师的安排下得到训练,但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只能靠平时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要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对于学生就是一堂直观的示范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基础理论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注意语言的严密和准确,并且联系小学美术教材有关内容,结合小学教学进行讲解示范。
如写意花鸟画中,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墨葡萄的内容,分别把笔、墨的用法结构组织和画面组合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也能了解小学教学的课堂环节和组织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掌握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达到小学兼职美术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并为社会生活服务。
“美术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通过美术活动,使学生能丰富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了解儿童美术心理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加强练习课中理论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小学教师必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具备了多元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把握学习内容中的学习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通过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才能引导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开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每一位教师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无尽的机遇。新《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因此,在美术这一基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走出学科知识内容的局限,把大部分时间、精力用在辅导学生的技能练习上,学生仅仅通过练习来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对学生的考核也是以掌握技能的程度来衡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美术新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划分成“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的划分,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内容和明确的学习方向。以下是本人在美术练习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基础理论教学和示范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练习课中美育教学,提高审美素养、陶冶情操
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美术学科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应重视学生对艺术的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了解与认识以及能力的形成,所以美术教育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个未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这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良好素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学不仅局限于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基础练习课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临摹练习中,选择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通过后天的培养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获得,但审美趣味则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高度升华。严格地说,美术训练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的塑造过程。基础学科美术教学不是以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为目标,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在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挖掘,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细微处观察的能力,如写生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形体外部特征、色彩的变化,认识事物的外在美,更要善于发现事物内部美的本质。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总是要反映一定的内容。形式美固然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因素,但内容若不能反映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再好的形式最终也会失去其存在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时,要引导学生吸收和借鉴艺术形式的精华,积极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表现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使美术知识能够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美术练习教学中,应渗透审美教育。在美术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培养成那种“不食人间烟火”、自命清高的出世画家和颓废的艺术家,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具备合格的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加强练习课中基础理论教学,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美术技能知识
美术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而美术又与其他学科一样,基础理论也是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对美术技能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教学的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方法,所以在掌握技能技巧之前,掌握好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环节。如形体比例、透视、构图、图案中色彩等,这些基础理论,不但要用来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而且要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并掌握它们。
目前使用的美术教材,是在小学、初中的美术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而目前大多数师范学生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入校前基本没有经过美术学习,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有的甚至是空白。因此,在练习课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而且要考虑如何抓住内容的实质性,特别是对一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术语,要把掌握知识点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常识,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应用。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和主题思想的一种重要措施,是取得画面形式美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实施构图教学:
(1)通过作品欣赏,在画面中让学生形成构图意识。
(2)使用活动教具,让学生认识掌握构图的基本常识。
a. 在黑板上画一个具体形状——苹果。
b. 用大小不用的取景框作出几种不同的构图选择。
(3)总结构图的一般规律。如大小适当,左右匀称,上下凸显空间层次感,突出表现画面主题思想。
利用直观教具教学,避免了过多的术语解释,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三、加强练习课中的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照《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大纲》实用性、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服务于生活。”基础教育专业的美术学科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掌握某种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理论中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和内涵。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美术基础知识应用于小学其他学科教学,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
有人认为,学生一旦学会技能,自然就提高了能力,这只是对能力的片面理解。美术课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美术教学应根据专业的针对性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性就是通过练习,掌握技能知识的同时应用于实际。美术的技能、技巧可以在教师的安排下得到训练,但教育、教学所需的能力只能靠平时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但要掌握美术技能技巧,同时还要学会一定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对于学生就是一堂直观的示范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基础理论教学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同时也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注意语言的严密和准确,并且联系小学美术教材有关内容,结合小学教学进行讲解示范。
如写意花鸟画中,结合小学美术教材中墨葡萄的内容,分别把笔、墨的用法结构组织和画面组合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也能了解小学教学的课堂环节和组织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掌握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达到小学兼职美术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并为社会生活服务。
“美术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通过美术活动,使学生能丰富美术知识,提高美术素养,了解儿童美术心理和小学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培养他们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因此加强练习课中理论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小学教师必备的美术素养”。
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具备了多元的因素,所以在教学中把握学习内容中的学习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这样,通过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才能引导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