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是没有契约中60%投资股票市场的限制,这三年多熊市业绩就不会这么差了”。采访中,公募基金经理经常如此抱怨。实现股票配置仓位从0~100%,是不少偏股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梦寐以求的资产配置目标。
其实这一灵活度并不遥远,众多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对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都提供了灵活的操作空间。那么,这些投资经理的业绩是否所向披靡?
据同花顺IFinD梳理近三年各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能力,我们发现,近三年回报前十名中有8只是债券型产品,但同样能配置债券0~80%的混合型产品华泰造福桑梓,跌幅竟然超过47%,成为最差的集合理财产品。
股票型:平均跌22%
股票型,是券商集合中的小种类产品。最近三年在统计范围内的股票类产品有3只——上海证券理财1号、国信“金理财”价值增长、光大阳光,期间分别下跌32%、23%、12%,平均跌22%。
上海证券理财1号产品规定“股票资产占集合计划净值的比例范围为0~95%”,虽然仓位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但该产品总是踏不准行情。
2009年,上海证券理财1号仅上涨23%,大幅跑输了当年上证指数80%的涨幅。一季度股票仓位低至24.6%,净值上涨4.55%,而同期上证综指上涨30.34%;二季度上涨5.86%,大幅落后指数的24.7%。投资经理却推脱责任,“虽然我们对二季度行情的判断比较乐观,但市场的演绎超出了我们的判断”。
其现任投资经理李波与鲍小飞,于2010年10月接替张乃禄与邹达川。相较而言,投资经历更丰富,而鲍小飞2010年5月起任上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总监。
不过,操作风格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一季度市场在3000点以上高位,上海证券理财1号股票仓位在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了86%;随后指数下跌,投资经理在2011年四季度将仓位从67%降至39%的低点,最终错失2012年一季度的反弹行情;反弹中,投资经理不甘心,一季度末又大幅加仓至83%,谁知遭遇市场棒喝,二季度先扬后抑,又马不停蹄地将仓位减到60%。
因投资经理总是后知后觉,该产品2010年下跌9.6%,2011年下跌21.4%。
混合型:首尾差90%
在21只统计范围内的混合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只有东方红4号和东方红2号两只取得正收益,分别上涨42%、12%。
东方红4号产品的掌舵人为陈光明。他现任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东方证券总裁助理。他的持仓中,不少持股时间在3~5年,其重仓的恒瑞医药、中国平安、洋河股份、华电国际等等,构成了亮丽的投资业绩来源。
该产品取得最好回报的区间是2009年四季度,涨幅超过37%,2010年三季度上涨20%,仅在2011年一季度下跌逾5%。虽然股票投资比例长期超过80%,不过其没有出现过大的跌幅。即便在今年,他也没有主动控制仓位,“我很少空仓。”
混合型产品中多半跌幅超过20%。其中华泰造福桑梓跌幅超过47%,其他跌幅在30%以上的产品,还有华泰紫金3号、中信证券3号、中信聚宝盆B,以及中金策略、中金精选。
FOF:仅一只上涨
11只成立时间超过3年的FOF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只有东海东风2号取得正收益,上涨3.5%。其他10只产品中,跌幅最大的国元黄山2号,跌幅超过46%,另外,华泰紫金2号和海通金中金跌幅也超过30%。
东海东风2号一直波澜不惊,原因是前任投资经理朱玺将股票投资比例控制得非常低,如2011年二季度到四季度都低于20%。朱玺2012年3月底卸任后,接替他的是陈敏,陈敏在基金、券商、保险资管领域都有投资经历。
陈敏上任后,2012年二季度末股票比例大幅上升,同时精选个股,产品跑赢大盘。
跌幅最大的国元黄山2号,投资经理为徐强和李彪,其中李彪自该产品成立就担任投资经理。他曾任汇添富基金机构理财经理,“对基金的分析评价和投资有深入研究。”但他的基金选择眼光不佳,如长期持有的泰信蓝筹精选,大部分阶段占净值比例超过9%,但近三年该基金涨幅几乎为0。
2011年该产品全年下跌32%,跑输上证指数的20%,投资经理的辩解也让人啼笑皆非,“在市场的下跌过程中,黄山2 号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仓,但由于市场大幅下跌且在长期下跌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反弹机会,也遭受了较大损失。”
查阅该产品的资料,资产配置要求如下:基金0~70%、股票类0~30%、债券与新股0~100%。不难看出上述解释有些荒唐,难道投资经理的存在只是为了减仓?
债券型:国元落后
近三年,15只在统计范围内的债券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11只取得正回报。兴业金麒麟1号与安信理财1号回报都超过20%,其共同点是投资经理拥有较丰富的固定收益从业经验,近三年中多个季度都取得了正收益。
仅国元黄山1号跌幅超过10%。成立于2006年10月的国元黄山1号,固定收益投资比例在0~100%之间,可以有20%以内的权益投资空间。然而投资经理却与企业设计背道而驰。
如在2010年该产品重仓了银行、地产等蓝筹板块,是影响业绩表现的重要原因;2011年股债双杀中,其始终保持了较高的仓位,尤其是保持了较高的可转债和股票仓位,造成净值下跌。原因是:“对宏观经济所处阶段的判断出现了战略性失误,使持有人蒙受了巨大损失。”
该产品的几位历任投资经理,在配置上偏重股票类资产,但并未获得好的回报。近3年中只有5个季度获正收益,且回报率都在3%以下,2010年二季度下跌6%,2011年三季度下跌7%,风险控制能力较低。
其实这一灵活度并不遥远,众多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对股票、债券的配置比例都提供了灵活的操作空间。那么,这些投资经理的业绩是否所向披靡?
据同花顺IFinD梳理近三年各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投资能力,我们发现,近三年回报前十名中有8只是债券型产品,但同样能配置债券0~80%的混合型产品华泰造福桑梓,跌幅竟然超过47%,成为最差的集合理财产品。
股票型:平均跌22%
股票型,是券商集合中的小种类产品。最近三年在统计范围内的股票类产品有3只——上海证券理财1号、国信“金理财”价值增长、光大阳光,期间分别下跌32%、23%、12%,平均跌22%。
上海证券理财1号产品规定“股票资产占集合计划净值的比例范围为0~95%”,虽然仓位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但该产品总是踏不准行情。
2009年,上海证券理财1号仅上涨23%,大幅跑输了当年上证指数80%的涨幅。一季度股票仓位低至24.6%,净值上涨4.55%,而同期上证综指上涨30.34%;二季度上涨5.86%,大幅落后指数的24.7%。投资经理却推脱责任,“虽然我们对二季度行情的判断比较乐观,但市场的演绎超出了我们的判断”。
其现任投资经理李波与鲍小飞,于2010年10月接替张乃禄与邹达川。相较而言,投资经历更丰富,而鲍小飞2010年5月起任上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投资总监。
不过,操作风格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一季度市场在3000点以上高位,上海证券理财1号股票仓位在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了86%;随后指数下跌,投资经理在2011年四季度将仓位从67%降至39%的低点,最终错失2012年一季度的反弹行情;反弹中,投资经理不甘心,一季度末又大幅加仓至83%,谁知遭遇市场棒喝,二季度先扬后抑,又马不停蹄地将仓位减到60%。
因投资经理总是后知后觉,该产品2010年下跌9.6%,2011年下跌21.4%。
混合型:首尾差90%
在21只统计范围内的混合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中,只有东方红4号和东方红2号两只取得正收益,分别上涨42%、12%。
东方红4号产品的掌舵人为陈光明。他现任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东方证券总裁助理。他的持仓中,不少持股时间在3~5年,其重仓的恒瑞医药、中国平安、洋河股份、华电国际等等,构成了亮丽的投资业绩来源。
该产品取得最好回报的区间是2009年四季度,涨幅超过37%,2010年三季度上涨20%,仅在2011年一季度下跌逾5%。虽然股票投资比例长期超过80%,不过其没有出现过大的跌幅。即便在今年,他也没有主动控制仓位,“我很少空仓。”
混合型产品中多半跌幅超过20%。其中华泰造福桑梓跌幅超过47%,其他跌幅在30%以上的产品,还有华泰紫金3号、中信证券3号、中信聚宝盆B,以及中金策略、中金精选。
FOF:仅一只上涨
11只成立时间超过3年的FOF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只有东海东风2号取得正收益,上涨3.5%。其他10只产品中,跌幅最大的国元黄山2号,跌幅超过46%,另外,华泰紫金2号和海通金中金跌幅也超过30%。
东海东风2号一直波澜不惊,原因是前任投资经理朱玺将股票投资比例控制得非常低,如2011年二季度到四季度都低于20%。朱玺2012年3月底卸任后,接替他的是陈敏,陈敏在基金、券商、保险资管领域都有投资经历。
陈敏上任后,2012年二季度末股票比例大幅上升,同时精选个股,产品跑赢大盘。
跌幅最大的国元黄山2号,投资经理为徐强和李彪,其中李彪自该产品成立就担任投资经理。他曾任汇添富基金机构理财经理,“对基金的分析评价和投资有深入研究。”但他的基金选择眼光不佳,如长期持有的泰信蓝筹精选,大部分阶段占净值比例超过9%,但近三年该基金涨幅几乎为0。
2011年该产品全年下跌32%,跑输上证指数的20%,投资经理的辩解也让人啼笑皆非,“在市场的下跌过程中,黄山2 号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仓,但由于市场大幅下跌且在长期下跌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出现反弹机会,也遭受了较大损失。”
查阅该产品的资料,资产配置要求如下:基金0~70%、股票类0~30%、债券与新股0~100%。不难看出上述解释有些荒唐,难道投资经理的存在只是为了减仓?
债券型:国元落后
近三年,15只在统计范围内的债券类券商集合理财产品,11只取得正回报。兴业金麒麟1号与安信理财1号回报都超过20%,其共同点是投资经理拥有较丰富的固定收益从业经验,近三年中多个季度都取得了正收益。
仅国元黄山1号跌幅超过10%。成立于2006年10月的国元黄山1号,固定收益投资比例在0~100%之间,可以有20%以内的权益投资空间。然而投资经理却与企业设计背道而驰。
如在2010年该产品重仓了银行、地产等蓝筹板块,是影响业绩表现的重要原因;2011年股债双杀中,其始终保持了较高的仓位,尤其是保持了较高的可转债和股票仓位,造成净值下跌。原因是:“对宏观经济所处阶段的判断出现了战略性失误,使持有人蒙受了巨大损失。”
该产品的几位历任投资经理,在配置上偏重股票类资产,但并未获得好的回报。近3年中只有5个季度获正收益,且回报率都在3%以下,2010年二季度下跌6%,2011年三季度下跌7%,风险控制能力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