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悲诗文化的意蕴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qu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高》被誉为杜甫七律中的“压卷之作”,其意境辽远、形象鲜明、一咏三叹,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品读和探析《登高》中的悲诗文化意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登高》的深刻主旨.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笔者调研区域内十余所初中学校,几乎都以升学为主要任务,学生基本以考入理想高中为学习目标,师生普遍认为阅读整本书费时费力,且难提升、见效慢,甚至没有成效.整本书阅读教学举步维艰,基本是流于形式.这些现状充分暴露了当前师生对整本书阅读认识上的偏差、兴趣上的淡漠,以及能力上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纵深的现实瓶颈.
期刊
《一棵小桃树》是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其以过去、现在相互转换的视角,围绕他心爱的小桃树而起,同时又交融着自己的人生,这便注定这篇文本在由“真情流露”带来的温暖感、亲切感之外,又具有着深厚的哲学意味和艺术性.具体表现在“梦”与“实”的错位、“美”与“丑”的错位、“今”与“昔”的错位此“三错位”,以及“我的小桃树”与“我”的命运的重合此“一重合”之上.
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2017年版课标”要求教师在实施校本选修课程时,“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变革教学方式,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实践中,校本选修课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教学方式上没有准确的定位:或复制大学选修课的教学模式,以讲座为主,忽视了师生互动,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或沿袭传统的讲练课堂模式,走应试化道路;或名为活动式,却缺乏精心设计,教学随意性较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