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对课堂的设计与掌握,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何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提问,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保证当代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合理性与高效性,对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进行充分的挖掘,课堂提问设计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出现了问题设计的误区,对课堂教学效果造成影响的同时,还造成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困惑。为此,本文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过程中的误区以及优化方法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课堂问题设计 误区及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26-02
课堂提问是任何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设计的教学环节,其意义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进度。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展开了探讨与研究,根据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的实践现状,总结出数学教学当中问题设计中的问题,问题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能够辅助教师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正因如此,数学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误区对教学的影响最大,如何帮助教师对问题设计的误区进行优化,是本文即将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及分析
1.问题僵化伤不起
在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问题僵化是主要的误区之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往往十分僵化,不能够启发与诱导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僵化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莫名其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法作答,即使进行点名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也会“答非所问”。教师问题设置过程中出现问题僵化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问题的设置足够吸引眼球,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启发性与积极性,造成问题僵化,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问题随意hold不住
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对问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关注不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仅考虑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的反应,而忽略了数学学困生或课堂表现不活跃的学生的反应,问题问出后,也仅仅是学习较为优秀或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积极回答,学困生或不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问题的学生不足1/2。对学生课堂效果的整体把握不足,造成初中数学课堂上问题随意性的问题。
3.问题封闭不给力
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封闭式问题,学生仅仅需要按照是与否的回答方法进行回答就可以应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机械式的回应,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非常多类似问题的提问,整堂课都充斥了封闭式的问题,表面上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有些学生甚至为这种肤浅的教学方法感到厌恶,长时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问题超前是浮云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发展区,这些都与学生的年龄以及知识储备量有关,许多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够了解,只按照课程大纲或自己的理解设置问题,这种方法设置过于超前,对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造成损害,进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学习信心。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
1.问题多样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多样化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特别是数学学科,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在课堂上培养,教师在进行多样性问题的设计时,可以从某个知识点的多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师从多个方面对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巩固和复习。从不同角度提问,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怎样利用三角形知识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2)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出几条对角线?(3)对角线的条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从多边形与三角形中你还可以看到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在传授新的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从中学习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2.问题针对性
针对课堂提问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与针对性的问题,使不同学习能力与兴趣点的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中找到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问题,以此保证课堂中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对教师设计较深的问题进行思考,而学习能力较差或学困生,也可以对教师所设计的较为基础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二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这种递进式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层次性的思维,具体可以设置几个具有关联的二次函数让学生解答并画图,自己动手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出三道函数题,分别是y=2x2、y=2(x-1)2以及y=2(x-1)2-1,请同学计算结果并画图,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答案,通过这种问题设计与提问方法,能够调动课堂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
3.问题开放性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不足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充斥着封闭式问题,问题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反而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造成数学课堂的问题多多。教师对问题开放性的认识不足,是问题封闭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抛开教学经验以及思维定势的束缚,在初中数学的教学问题进行开放式提问,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判断题和证明题,判断题的答题方法较为简单,答案仅为“对”和“错”。学生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理解,判断题目的概念与结果是否正确,判断题的主要目的,是对知识点当中具有混淆性或模糊性的内容进行巩固,保证学生能够区分开来,例如:判断题:Δ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并且a2+b2≠c2,则ΔABC就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学生受到知识点思维定势的影响,就会认为此题是对的,但此题目的叙述中具有一定的漏洞,就是a、b、c三边不一定是公式上的三边,有可能c边并非斜边,而是直角边中的一条,此时即使ΔABC是直角三角形,a2+b2也不等于c2。这种情况下此题就为错的。证明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所学的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应用与分析解决问题。例如△ABC与△A'B'C'中,∠A=∠A'=70°,∠B=60°,∠B'=50°。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在解答此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认为∠A=∠A'=70°,∠B=60°,∠B'=50°,这样两个三角形不满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判定的条件,进而将题目答为不相似,造成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三角形△ABC与△A'B'C'的各个角相对应而造成的错误,此时需要教师注意答题时对题目开放性的认识。
4.问题时效性
在教师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节奏掌握教学的效率,课堂上进行提问时,教师要时刻把握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提问,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好,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足够牢固,就应该规避重复的问题,避免重复问题对课堂时间的浪费,而如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即使再小的问题,也要进行复习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点,做到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与教师问题的设置也有非常大的关联,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避免僵化、针对性不强以及过分随意或封闭的问题,从问题的设计出发,提升问题的效果,做到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提升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隋桂霞.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4, 15(15):210-211.
[2]汝卫东.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20(14):184.
[3]蔺淑香.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02):191-192.
[4]陈一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索[J].科学大众,2006,35(05):22-23.
[5]梁超文.论数学课堂教学三误区的成因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8(07):87-8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课堂问题设计 误区及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26-02
课堂提问是任何科目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设计的教学环节,其意义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进度。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对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展开了探讨与研究,根据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的实践现状,总结出数学教学当中问题设计中的问题,问题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意义重大,能够辅助教师高效的完成教学内容,正因如此,数学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误区对教学的影响最大,如何帮助教师对问题设计的误区进行优化,是本文即将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及分析
1.问题僵化伤不起
在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过程中,问题僵化是主要的误区之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往往十分僵化,不能够启发与诱导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僵化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莫名其妙,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法作答,即使进行点名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也会“答非所问”。教师问题设置过程中出现问题僵化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问题的设置足够吸引眼球,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启发性与积极性,造成问题僵化,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2.问题随意hold不住
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对问题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关注不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仅考虑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的反应,而忽略了数学学困生或课堂表现不活跃的学生的反应,问题问出后,也仅仅是学习较为优秀或课堂上较为活跃的学生积极回答,学困生或不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问题的学生不足1/2。对学生课堂效果的整体把握不足,造成初中数学课堂上问题随意性的问题。
3.问题封闭不给力
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有“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封闭式问题,学生仅仅需要按照是与否的回答方法进行回答就可以应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机械式的回应,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非常多类似问题的提问,整堂课都充斥了封闭式的问题,表面上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有些学生甚至为这种肤浅的教学方法感到厌恶,长时间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问题超前是浮云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思维发展区,这些都与学生的年龄以及知识储备量有关,许多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不够了解,只按照课程大纲或自己的理解设置问题,这种方法设置过于超前,对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造成损害,进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学习信心。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
1.问题多样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的多样性十分重要,多样化的问题能够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特别是数学学科,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在课堂上培养,教师在进行多样性问题的设计时,可以从某个知识点的多个方面进行设计,教师从多个方面对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巩固和复习。从不同角度提问,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怎样利用三角形知识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2)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出几条对角线?(3)对角线的条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从多边形与三角形中你还可以看到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在传授新的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将新知识与已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从中学习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2.问题针对性
针对课堂提问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虑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设计出具有层次性与针对性的问题,使不同学习能力与兴趣点的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中找到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问题,以此保证课堂中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对教师设计较深的问题进行思考,而学习能力较差或学困生,也可以对教师所设计的较为基础的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几个问题:(1)二次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这种递进式的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层次性的思维,具体可以设置几个具有关联的二次函数让学生解答并画图,自己动手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出三道函数题,分别是y=2x2、y=2(x-1)2以及y=2(x-1)2-1,请同学计算结果并画图,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答案,通过这种问题设计与提问方法,能够调动课堂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
3.问题开放性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开放性不足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充斥着封闭式问题,问题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反而会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造成数学课堂的问题多多。教师对问题开放性的认识不足,是问题封闭的主要原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抛开教学经验以及思维定势的束缚,在初中数学的教学问题进行开放式提问,提问的类型可以分为判断题和证明题,判断题的答题方法较为简单,答案仅为“对”和“错”。学生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和理解,判断题目的概念与结果是否正确,判断题的主要目的,是对知识点当中具有混淆性或模糊性的内容进行巩固,保证学生能够区分开来,例如:判断题:ΔABC的三条边分别为a、b、c,并且a2+b2≠c2,则ΔABC就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学生受到知识点思维定势的影响,就会认为此题是对的,但此题目的叙述中具有一定的漏洞,就是a、b、c三边不一定是公式上的三边,有可能c边并非斜边,而是直角边中的一条,此时即使ΔABC是直角三角形,a2+b2也不等于c2。这种情况下此题就为错的。证明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所学的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应用与分析解决问题。例如△ABC与△A'B'C'中,∠A=∠A'=70°,∠B=60°,∠B'=50°。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在解答此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认为∠A=∠A'=70°,∠B=60°,∠B'=50°,这样两个三角形不满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判定的条件,进而将题目答为不相似,造成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三角形△ABC与△A'B'C'的各个角相对应而造成的错误,此时需要教师注意答题时对题目开放性的认识。
4.问题时效性
在教师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节奏掌握教学的效率,课堂上进行提问时,教师要时刻把握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提问,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好,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足够牢固,就应该规避重复的问题,避免重复问题对课堂时间的浪费,而如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即使再小的问题,也要进行复习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点,做到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学生自身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与教师问题的设置也有非常大的关联,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要避免僵化、针对性不强以及过分随意或封闭的问题,从问题的设计出发,提升问题的效果,做到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提升与改进。
参考文献:
[1]隋桂霞.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4, 15(15):210-211.
[2]汝卫东.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误区与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5,20(14):184.
[3]蔺淑香.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02):191-192.
[4]陈一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索[J].科学大众,2006,35(05):22-23.
[5]梁超文.论数学课堂教学三误区的成因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8(07):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