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 :浙江人大·公报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确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情况报告的要求,我委集中精力组成调研组,3至4月间,由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带队,在走访省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粮食局、气象局、乡镇企业局等部门基础上,分两组赴杭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台州等6市和富阳、宁海、长兴、上虞、兰溪、金东、开化、仙居、遂昌等14个县(市、区)开展调研,听取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并深入十多个乡镇,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业大户、农技推广员、行业协会、乡镇领导等代表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情况和建议意见。5月9日,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业经济不断繁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逐步改善。2007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698.2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66.5亿元,畜牧业产值378.6亿元,渔业产值1252.92亿元,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2.9%、3.3%、2.5%和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8%,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总的成效是好的。
  (一)粮、畜、渔、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市场供需基本平衡。浙江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全省耕地面积2396万亩,人均不到0.5亩。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格局中,基本稳定粮食面积。2007年,全省粮食面积为2237.3万亩,在遭受超强台风的严重影响下,总产量仍达842.6万吨;肉类、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80万吨和18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2%,水产品500.1万吨,与上年持平。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产销合作,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与各产粮省、产畜省建立多种形式的产销合作关系,常年调入粮食200多亿斤,生猪近500万头,保障了市场供给的基本平衡和稳定。
  (二)农业主导产业得到优化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各级党委、政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07]17号)精神,着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提高组织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步转变。全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已逐步形成浙北浙西南生猪蚕桑、浙东南蔬菜家禽、浙北油菜、浙中茶果奶业等优势产业带;杭州市以都市农业为核心,发展三大农业产业圈;绍兴市七大农业主导产业,2007年产值达14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86.5%。全省已认定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21个、单项强县88个,强镇(乡)217个;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397万亩。台州临海无核蜜桔、仙居杨梅、三门青蟹等13个特色农产品产地获得“中国特色之乡”称号。2007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13223个,比上年增加19.5%,带动农户806万户(包括省外农户),比上年增加3.4%。其中,农业龙头企业5437家,销售收入达1481.6亿元。各地通过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提高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宁波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16.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7.2%。开化县音坑乡坚持市场取向,便民惠民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科技信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新型农民服务体系。目前,全乡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社员1790人,带动农民3957户,连结各类生产基地1.3万亩,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服务。
  (三)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民营农业科技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金华市现有农业科技研发中心18家、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23家,建成了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内一流的种猪场。宁海县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实施省、市海洋科技项目25项,有的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引进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20个,建立育苗场19个,已形成完整的育苗、养殖、加工、贸易产业链,促进了海水养殖业的增产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加快,引领农业发展作用显现。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全省粮食、油菜、生猪、家禽优质良种率分别达90%、85%、100%和95%。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县20个,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767.3万亩,亩均节省成本62.6元,实现节本增收11.06亿元;同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5个百分点。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深化,推广载体增多,传递网络基本建立,农业信息短信平台、农技110、农民信箱等不断发挥作用。随着基层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全面建立,使老农技员待遇等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充分调动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农业科技培训加强,农民增收能力提高。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坚持实际、适用、实效的原则,通过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113万名、新型农民11万名、科技示范户2.5万多户,建成各类科技示范场900余个,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作用明显。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我省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省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142.31亿元,占财政的7.87%,比上年增长24.80%。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投资“三农”的资金达49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4%;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资,开展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和以农村为重点的河道整治加快实施;千库保安工程全省累计完成水库加固1021座,完成投资32亿元。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推动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全省农村电网得到普遍改造,农村供电达到“村村通”、“户户通”,今年冰雪大灾后,能很快修复供电。为保障农民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累计完成土地整理面积2049.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16万亩,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1893万千瓦,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示范村1000个、年处理生活污水1.54亿吨、受益农户94万户,建成114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池11.2万户,完成500头生猪以上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推动了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和10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林业、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省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问责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逐步形成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成本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全省已制定各类农业标准2984个,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00余个,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000余万亩,覆盖农户190万余户。全省已建农畜产品质检机构中心59个,市场和基地检测点107个,为打造农产品品牌提供了保障。全省已被认定国家无公害农产品1784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84个、面积755万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101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增加到272个。全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持续增长。连续多年列全国第三。2007年创汇额达72.3亿美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1/3。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保障农产品快速流通。2007年审核发放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通道”车辆档案500多个,核发通行证500张,通行单据40万张,节约运输成本400多万元。同时,为绿色通道车辆免费签发通行凭证130多万张,减少鲜活农产品运输成本约9000万元。
  (六)农业综合执法规范深化,法制对农业的保障力提升。我省农业综合执法已走过十年历程,依法行政不断深化。农业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展执法绩效考核,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并举行专题论坛,研究探索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的新举措。据农业部门统计,2007年全年受理投诉举报1286件,办结1217件;调处农业生产事故400余起,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20万元。实行农资市场准入管理,强化对农业投入品质量的监管,通过开展“绿剑”执法行动,全年查获假劣农业投入品893.4吨,收缴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禁用农药410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8316万元。随着农业综合执法的规范深化,全省已有36个市、县(市、区)建立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纠纷调处,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提供司法保障。深化村务公开和财务监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2007年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54亿元。上虞市还安排财政专项资金1000万元,优先扶持年可支配收入低于6万元的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建设,有利构筑农民减负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推进各项支农政策的落实,扩大扶持政策的增收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农田后备资源贫乏,质量有待提高。我省是一个经济发展较快而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保护耕地和保障建设的矛盾十分突出。2007年全省共受理各类建设用地项目1641件,面积42.56万亩,其中农用地33.27万亩、耕地23.7万亩;已批准1554件,面积36.66万亩,其中农用地28.54万亩、耕地20.29万亩。在实际中,大量荒山、荒滩、荒草地、园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已被开发充抵基本农田,低丘缓坡和滩涂围垦造地由于立地条件差,垦造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所造耕地质量难以达到种粮标准要求。据有关部门对2007年度64个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项目的实地踏勘,其中有一半的项目达不到要求;省审计厅对全省13个市、县(市、区)造地改田资金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造地改田资金的支出仅占同期收入的50%。另据我省对17个县(市、区)开展标准农田地力调查试点工作情况报告,被调查标准农田面积234.48万亩,其中多年种植的农田为175.04万亩;按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等定级,一、二、三、四、五等田比重分别为5.2%、34.7%、42.3%、16.0%和1.87%。情况表明,由于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较多优质粮田,导致地力总体水平下降,一些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离“吨粮田”差距较大。
  (二)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沿海海塘、钱塘江等主要江堤需进一步配套完善,防御超强台风能力有待提高。山塘、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仍然繁重,尚有近干座水库亟待除险加固。农村部分低洼易涝地区的排涝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标准低,有些地方老化失修,存在大量中低产田,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避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繁重,部分河道“脏、乱、差”现象亟待进一步改变。水资源供需矛盾仍较突出,有的农业灌溉水库已成城市用水水源,应对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仍需提升,农技推广与农业发展要求存在差距。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科教与农村对科技的需求衔接不够。农业科研自主创新滞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能力仍需提高;有些农作物种子受人掌控,影响了产业的自主发展。农技推广体制活力不强,人员进出困难。由于缺乏严格的考核、激励、竞争和淘汰机制,农技人员工作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够,基层农技人员老化、学历偏低、工作经费不足、在岗不在位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科技推广受到制约;另外,从业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据农业部门反映,全省从事农业劳动力509.6万人,其中51岁以上的占53%、初中文化以下占97%,主要是妇女、老人,受专业技能培训少,对新品种、新技术缺乏应有的接受能力,影响了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收的推动作用。
  (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不快,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新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快,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在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存在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台州市率先组建的农机化全程服务合作社和植保服务合作社等服务组织,由于其服务对象规模较小,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经济手段引导,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影响农业创品牌和规模效益。2007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476.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多。金华金东区曹宅镇反映,该镇虽然长年水果不断,但由于各类水果种植面积都不大,既创不了品牌,也卖不到好价格,经济效益差。当前,各地还反映,今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人工费用价格上涨,粮食直补政策的效应几乎被抵销,农民特别是分散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五)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近年来,各级虽然出台了许多强农惠农政策,但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工作不到位。在农业发展中,建立健全金融信贷服务、推动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农业贷款难问题;推动农业政策性保 险和互助合作保险工作力度不够,存在农业保险难、农民化解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问题;发展现代畜牧业、设施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用地难的问题,影响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此外,调研中各地反映,当前农村还存在不少低收入农户,特别是在山区欠发达地区比重较大。这部分人所处基础差,增收难度大,后劲不足。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超万元的宁波市,宁海县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达1.3万户。人口4.7万人,占农业人口的9.4%。开化县音坑乡,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农户占总户数的23%,人口占总人数的23.4%。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要持续保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任务艰巨。现阶段,我省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要有新思路,在发展战略、经营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必须要有新举措。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切实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求出发,对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中央的政策措施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行备业服务农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形成更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推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农业法制,强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执法检查,深化农业综合执法,切实提升法制对农业的保障力。深入调查研究,转变领导作风,抓点做样,深入基层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以粮食为重点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我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无粮不稳,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要进一步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当前要突出抓好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加强1500万亩标准农田和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制止全年性抛荒、减少季节性抛荒,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坚持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在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风险基金等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大土地流转,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强监管,保障农资供应,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强生猪、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稳定。要围绕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作制度改革、生产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实施农技推广责任制,构建以公益性队伍为指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发展循环农业,推进我省农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转变。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批专业大户,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加大金融、保险服务“三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信箱、“农技110”作用。在抓好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生产合作、经营合作、供销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加快建立主要农产品预警机制,完善主要农产品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粮食、食用油安全储备,在原有储备规模基础上,再充入10亿斤粮食储备,全面落实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
  (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抓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性设施建设。实施好“强塘固房”工程,加强以海塘、水库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总结今年林业抗冰雪灾害的经验教训,要切实加强林区作业道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百万亩标准鱼塘建设工程”和“标准渔港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扩大设施农业建设。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三个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即“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完善对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的资金配套办法。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项目质量监管、资金使用绩效的责任考核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优化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从我省农民收入结构看,非农产业的收入已占70%以上,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产业发展要求,着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和强村,切实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效益。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构建农民创新创业新平台、营造农民创新创业新环境、提高农民创新创业新本领。要加大“中心镇培育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农村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大力发展家庭工业、来料加工业,提高特色块状经济带动作用;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扩大创业就业领域;加强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五)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着力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是农民增收的难点和重点。要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重点,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切实做到以“扶贫重心下移到村,扶贫对象明确到户”为重点,建立“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经营帮扶,下山异地脱贫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制,加大政策扶持、区域协作、结对帮扶和社会参与力度,不断提高农村扶贫开发水平。
其他文献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我们组成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这是党的信任、人民的重托。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奋发进取,有所作为,努力把省人大工作推向前进。  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之后,主任会议立即研究。决定今天召开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省
期刊
(2008年5月29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主任会议通过)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葛慧君副省长所作的《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认真审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近年来。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和要求,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决策有据,措施有力,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很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
期刊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2008年监督工作计划,省人大常委会定于在3月份的例会上听取省政府关于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汇报。为做好审议前的准备工作,省人大财经委于2月中旬开始,对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在听取省级相关部门汇报、了解全省总体情况的基础上,财经委分组赴杭州、温州、嘉兴和绍兴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听取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汇报,召开了有企业负责人、人大代
期刊
(2008年5月29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主任会议通过)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茅临生副省长所作的《关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认真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中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农业经济不断繁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面貌逐步改善,总的成效是好的。但是,现阶段农
期刊
我省抗震救灾捐赠资金31亿多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截至6月12日的一个月时间里,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救灾资金15047.47万元,实际拨付14430.6万元。纳入省里归口统计的各级民政、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省爱心基金会等4家机构。以及其它有接受捐赠款物的社会组织共募集捐赠资金315720.27万元,捐赠物资折价55178.63万元;已拨付资金39778.41万元,拨出捐
期刊
(2008年5月30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和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报告,审议通过了《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修改决定和《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名胜区条例》,对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等2件法规草案进行了初审,通过了人事任免事项,顺利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根据常委会今年监督工作计划,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农业
期刊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纪要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3月27日至29日在杭州举行。  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的委托,俞国行副主任主持各次全体会议,副主任鲁松庭、徐志纯、卢文舸、叶荣宝、葛圣平、李志雄、孙优贤、徐宏俊和秘书长李步星及委员共55人出席会议。省人民政府钟山、茅临生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应勇院长,省人民检察院陈云龙检察长
期刊
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4308元    居民收入中位数是全部调查家庭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序后,位于全部调查人口数一半位置的那个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中位数收入和低于中位数收入的人口各为50%。中位数不受极值的影响,能较好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2005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14308元,与上年收入中位数12220元相比,增长17.1%。收入中位数增幅
期刊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于国强、王培民、吴金水请求辞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务的决定    (2006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接受于国强、王培民、吴金水辞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接受于国强辞去浙江省
期刊
浙江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草案)》的审议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收到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议案后,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即印发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征求意见,从2月上旬开始,先后赴衢州、金华、温州及乐清等地调研,并召开有12个省级有关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3月10日,财经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