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是高等院校蓬勃发展的产物,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当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学院现阶段的办学目标应侧重于培养适合我国尤其是符合地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并且根据“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切合实际的设置优势专业,思考和解决独立学院如何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 办学特色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5-02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新形式、新模式,打破了原有高等教育体制的约束,以民间资本为基础,借助公办高校品牌,达到了整合国家教育资源的目的,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自我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随着独立学院在全国的快速发展,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实现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已成为独立学院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积极建设办学特色、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采用产学结合进行教学实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1.独立学院在办学特色上存在的问题
1.1办学定位不清
独立学院要想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下去,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发展定位。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加之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研究思考,因而许多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缺失、模糊不清的问题。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共享部分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依托性和相似性,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上,与母体高校又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处理“依托”和“独立”的关系,使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是需要独立学院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导致独立学院办学的盲目性。只是简单的照搬和复制“母体”高校,短期内的复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长远来看,独立学院办学需要寻找到自己的特色学科、特色教学,进行差异化办学理念。
1.2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独立学院的定位不清,往往导致了其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其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类似。一部分独立学院机械、生硬的照搬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学生情况和教育资源情况设定符合学生特点和学院实际的培养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此外,很多教师来自母体高校,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没有和母体高校区别对待,没有充分了解生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结果导致任课教师感慨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的差距大,而学生感觉到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及公办本科生,而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甚至还不及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师生双方陷入“供求”关系的矛盾和尴尬。
1.3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是在公办高校品牌的依托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新办的独立学院,在没有能力开设新的学科和专业的前提下,盲目追求学校能够尽快运行,没有全面考虑自身生源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盲目的照搬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从长远的发展来讲,这种盲目的专业“复制”是不能使独立学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
1.4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学术素养有待提高
首先,师资队伍专兼职结合比例不合理。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职授课教师、来自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来自企事业单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从学历层次来看,师资队伍主要是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少量的博士研究生。这样的师资队伍组合虽然凸显了知识结构和人员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师资流动性大、教学效果差异大的问题,这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挑战。
其次,目前只有极少一部分独立学院拥有人事自主权,职称评定出现苦难,而高校教师的职称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矛盾使得教师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造成现有教师队伍不稳定,发展空间有限,优秀教师难引进。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成为了制约独立学院长期发展的瓶颈。
2.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准确定位办学层次和特色,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虽然把独立学院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教育,但是,客观地说,由于学生来源和层次不同,决定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必然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从事研究型人才为主,而如果简单地把研究型人才培养作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作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出具有合格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应用能力、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本科生,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其次,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可以参照母体学校开设专业,借助母体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影响、品牌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向导,注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进行专业辅修,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力求办学“特而精”,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特色学科、核心专业、精品课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学校规模和专业覆盖。
2.2谨慎设置专业,优化教学计划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成果不能称之为特色,也不能简单地把特色理解为差异性。首先,独立学院可以首先以母体的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开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热门专业,条件成熟后再开设适应社会所需的新专业,同时开设实训课程和实习基地,增加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以便与母体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区别,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灵活办学的特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把学校教师送出去、将国外教师请进来,提高重点学科的教学水平。同时,这种合作办学方式,不仅能拓宽教育筹资渠道,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而且还可以促进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 再次,学科设置需要与区域经济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具体需要,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更新、增删课程内容,鼓励、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和配套实训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大连地区,有大量的日资、韩资企业,在学校增设专业日语、韩语的辅修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外资企业工作的适应力。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首先,壮大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聘请母体院校的优秀教师,首先保证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起点,保证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二是组建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聘任、选拔、培训、再深造体系,保证授课教师一定的职称晋升机会和空间,激励教师加强科研能力,提供继续深造的条件和便利;三是兼职教师队伍,从企业或科研机构等招聘各行各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使学生学到及时、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更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在新的教育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对新鲜知识渴求在不断增强,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学方式也需要从以前的单方面输入信息转化为启发引导式的教学。这种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教师除了要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还要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还需要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
2.4强化教学实践,开展产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人才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走产学协作办学之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例如,独立学院可以吸引校外企业对学校投资助学,支持建设与企业相关的专业;其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开展培训、集训项目;三是,学校自身可以建立实践基地和模拟实验室,不仅在大三、大四陆续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而且在大二专业课教学中,分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实训内容的教学;四是,实施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按其发展要求,向学校下“订单”,“订购”毕业生,再由学校和企业商讨教学计划、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数量。
参考文献:
[1]刘文波,公丕国:《培育办学特色 实施特色兴校——独立学院办学特色问题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9 (9): 6-8.
[2]刘秀清:《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 (16): 100-103.
[3]马德坤:《独立学院办学特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界》, 2008 (9):166-167.
[4]李智干:《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 19-22.
[5]周进,冯向东:《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主体转换——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办学主体转换机制”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9): 54-47.
[6]张秉利:《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13-16.
【关键词】独立学院 办学特色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5-02
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新形式、新模式,打破了原有高等教育体制的约束,以民间资本为基础,借助公办高校品牌,达到了整合国家教育资源的目的,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自我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随着独立学院在全国的快速发展,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实现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已成为独立学院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认为积极建设办学特色、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采用产学结合进行教学实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1.独立学院在办学特色上存在的问题
1.1办学定位不清
独立学院要想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下去,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发展定位。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加之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研究思考,因而许多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缺失、模糊不清的问题。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共享部分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依托性和相似性,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上,与母体高校又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何处理“依托”和“独立”的关系,使独立学院在管理体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是需要独立学院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否则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导致独立学院办学的盲目性。只是简单的照搬和复制“母体”高校,短期内的复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长远来看,独立学院办学需要寻找到自己的特色学科、特色教学,进行差异化办学理念。
1.2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独立学院的定位不清,往往导致了其培养目标缺乏特色,其主要表现在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类似。一部分独立学院机械、生硬的照搬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而没有根据自身的学生情况和教育资源情况设定符合学生特点和学院实际的培养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此外,很多教师来自母体高校,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没有和母体高校区别对待,没有充分了解生源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结果导致任课教师感慨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的差距大,而学生感觉到在理论知识方面不及公办本科生,而实践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提高,甚至还不及高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师生双方陷入“供求”关系的矛盾和尴尬。
1.3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独立学院大多是在公办高校品牌的依托下建立起来的,特别是新办的独立学院,在没有能力开设新的学科和专业的前提下,盲目追求学校能够尽快运行,没有全面考虑自身生源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盲目的照搬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从长远的发展来讲,这种盲目的专业“复制”是不能使独立学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
1.4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学术素养有待提高
首先,师资队伍专兼职结合比例不合理。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专职授课教师、来自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来自企事业单位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从学历层次来看,师资队伍主要是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少量的博士研究生。这样的师资队伍组合虽然凸显了知识结构和人员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出现了师资流动性大、教学效果差异大的问题,这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挑战。
其次,目前只有极少一部分独立学院拥有人事自主权,职称评定出现苦难,而高校教师的职称对于教师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这样的矛盾使得教师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造成现有教师队伍不稳定,发展空间有限,优秀教师难引进。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成为了制约独立学院长期发展的瓶颈。
2.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准确定位办学层次和特色,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虽然把独立学院明确定位为普通本科教育,但是,客观地说,由于学生来源和层次不同,决定了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必然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培养从事研究型人才为主,而如果简单地把研究型人才培养作为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从目前的实践来看,把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作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出具有合格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应用能力、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本科生,是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其次,形成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可以参照母体学校开设专业,借助母体高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影响、品牌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办学向导,注重专业设置的灵活性,鼓励学生跨学科进行专业辅修,不断调整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力求办学“特而精”,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特色学科、核心专业、精品课程,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学校规模和专业覆盖。
2.2谨慎设置专业,优化教学计划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成果不能称之为特色,也不能简单地把特色理解为差异性。首先,独立学院可以首先以母体的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开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热门专业,条件成熟后再开设适应社会所需的新专业,同时开设实训课程和实习基地,增加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以便与母体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所区别,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灵活办学的特点,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把学校教师送出去、将国外教师请进来,提高重点学科的教学水平。同时,这种合作办学方式,不仅能拓宽教育筹资渠道,引进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而且还可以促进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 再次,学科设置需要与区域经济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具体需要,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更新、增删课程内容,鼓励、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和配套实训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大连地区,有大量的日资、韩资企业,在学校增设专业日语、韩语的辅修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外资企业工作的适应力。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首先,壮大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聘请母体院校的优秀教师,首先保证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起点,保证理论知识的教学质量;二是组建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师聘任、选拔、培训、再深造体系,保证授课教师一定的职称晋升机会和空间,激励教师加强科研能力,提供继续深造的条件和便利;三是兼职教师队伍,从企业或科研机构等招聘各行各业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等,使学生学到及时、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更新教学方法,转换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在新的教育历史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学生对新鲜知识渴求在不断增强,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需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指导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教学方式也需要从以前的单方面输入信息转化为启发引导式的教学。这种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教师除了要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还要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形成积极学习态度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还需要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不断更新和完善。
2.4强化教学实践,开展产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人才
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走产学协作办学之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与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例如,独立学院可以吸引校外企业对学校投资助学,支持建设与企业相关的专业;其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开展培训、集训项目;三是,学校自身可以建立实践基地和模拟实验室,不仅在大三、大四陆续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而且在大二专业课教学中,分出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课时,进行实训内容的教学;四是,实施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企业按其发展要求,向学校下“订单”,“订购”毕业生,再由学校和企业商讨教学计划、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数量。
参考文献:
[1]刘文波,公丕国:《培育办学特色 实施特色兴校——独立学院办学特色问题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2009 (9): 6-8.
[2]刘秀清:《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 (16): 100-103.
[3]马德坤:《独立学院办学特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理论界》, 2008 (9):166-167.
[4]李智干:《独立学院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4): 19-22.
[5]周进,冯向东:《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主体转换——依托名校办分校的“办学主体转换机制”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9): 54-47.
[6]张秉利:《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