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环保事业的重视,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环保监督和管理也更加严格,此时在水利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就需要切实的发挥水资源管理的效能,以确保实际的应用效益得以全面的发挥。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可以确保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出现重大病险问题。水利工程建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对水利工程运行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引言
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但是人口较多,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就在逐渐扩大,出现了水资源匮乏、短缺、污染严重等很多不良的问题。并且,很多地区工业较为发达,出现了大量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用水和稳定发展。所以,创新发展模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的各项细节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水资源作为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创建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水资源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基于此,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需要将先进的新思想和和谐理念融入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指明了方向,必须强化改革工作成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改革工作的实施,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及利用,增强了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2.1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的脱节问题
很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部门和运行管理部门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管理上并不同步。通常是建設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前期的建设,而运行管理部门负责后期的养护及维修工作,这就给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工程建设也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运行管理部门有权利参与其中,这样能给后期的养护及维修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条件。此外,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质量问题作出处理,降低危害,因此管理脱节问题急需解决。
2.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不明确
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特点,通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建设,可以保证各项工序的稳步进行,避免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的问题。但是,在水利工程项目运行及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部分管理工作在实际落实中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及管理规范相对模糊,无法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最终目的。通过运行管理方案的细化处理,可以有效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但是,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影响,部分管理者缺少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认识,部分管理程序缺少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长期发展中,会影响区域水利资源环境的使用效果。
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优化
3.1转变传统理念
相关部门应该突破传统思维理念的限制,认识到新时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确保改革工作与时俱进,符合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需求,以实现对日常实践工作的全面指导。尤其是管理和养护分离制度的推行,是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途径。公益性是水利工程的基本特征,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相关企业需要自负盈亏,因此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大。为此,应该以管理和养护分离制度为依托,在明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同时,促进水土资源的高效化利用,做好人力资源组织分配,为管理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与养护的全面分离,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冗余性问题,使管理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不会出现重复性岗位。
3.2重点把握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在对水利工程运行规范进行统一和完善的过程中,要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需求,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国家层面要注重法规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结合区域的不同情况,对各项工程质量检测的力度进行强化,不仅要对各个区域之间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也要对各项措施采取的力度进行增强。在各司其职的过程中,通过法律途径对各种不良问题进行解决。比如,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检测职能,定期地对工厂等相关社会主体的水资源处理和利用情况进行检测,以此通过督促作用的发挥,提升地区水资源利用水平。
3.3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的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标准化、精细化已经成为衡量管理模式的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同样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运行管理。首先,在确定项目时,就要出具标准的设计方案,在其中精确注明工程的预算及施工细节,这样才能确保后期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就是从建设到运行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精细化。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4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
4.1实行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相结合
实际运用中,水资源定额管理必须全面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对用水水平的某些不合理要求则注重全面遏制。这说明水资源总量控制的重点是避免对水源进行无序或过度开发,使水资源利用达到最优限度。以水资源管理和取水管理为目标,把水资源管理工作延伸到当地现有行政区,以彻底遏制过度用水。另外,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节水标准和定额,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用水效率。
4.2做好污染物总量控制
按照水资源保护的有关要求,政府要在水源保护区内严格审批建设项目,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登记和检查,加强相关执法部门之间的联勤联动,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完善水资源立体监控体系。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根据污染情况,尽早提出水资源恢复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实现水资源节约建设理念的运用
伴随当前社会环境的生态化发展,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需要将水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核心,同节水理念的运用,保证水资源合理使用的目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运用的发展。首先,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精细化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管理法律及制度的落实,构建针对性的节水管理标准,并确定严格的管理规范,落实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及监督工作,避免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关单位必须认识到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管理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规划,采取有效地措施治理水资源,尽量避免在我国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以及污染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价值,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坤.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11):27-28.
[2]许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南方农机,2017(18):148-149.
[3]任媛媛.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5):147-148.
关键词: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引言
虽然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但是人口较多,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就在逐渐扩大,出现了水资源匮乏、短缺、污染严重等很多不良的问题。并且,很多地区工业较为发达,出现了大量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用水和稳定发展。所以,创新发展模式,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落实水利工程管理的各项细节政策是非常关键的。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水资源作为人类长期生存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创建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水资源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基于此,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需要将先进的新思想和和谐理念融入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实现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指明了方向,必须强化改革工作成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改革工作的实施,可以实现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及利用,增强了水利事业发展的活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2.1工程建设管理与运行管理的脱节问题
很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部门和运行管理部门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开展工作时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管理上并不同步。通常是建設部门负责水利工程前期的建设,而运行管理部门负责后期的养护及维修工作,这就给质量管理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工程建设也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运行管理部门有权利参与其中,这样能给后期的养护及维修工作带来很多便利条件。此外,部门之间有效的沟通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突发质量问题作出处理,降低危害,因此管理脱节问题急需解决。
2.2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目标不明确
根据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特点,通过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建设,可以保证各项工序的稳步进行,避免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不到位的问题。但是,在水利工程项目运行及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部分管理工作在实际落实中缺少科学的评价机制,导致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标准及管理规范相对模糊,无法实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的最终目的。通过运行管理方案的细化处理,可以有效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但是,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影响,部分管理者缺少对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认识,部分管理程序缺少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无法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进行,长期发展中,会影响区域水利资源环境的使用效果。
3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优化
3.1转变传统理念
相关部门应该突破传统思维理念的限制,认识到新时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式改革的重要性,确保改革工作与时俱进,符合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需求,以实现对日常实践工作的全面指导。尤其是管理和养护分离制度的推行,是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途径。公益性是水利工程的基本特征,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相关企业需要自负盈亏,因此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大。为此,应该以管理和养护分离制度为依托,在明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同时,促进水土资源的高效化利用,做好人力资源组织分配,为管理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管理与养护的全面分离,可以解决传统模式下的冗余性问题,使管理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升,不会出现重复性岗位。
3.2重点把握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在对水利工程运行规范进行统一和完善的过程中,要结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需求,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国家层面要注重法规制度的构建和完善,结合区域的不同情况,对各项工程质量检测的力度进行强化,不仅要对各个区域之间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也要对各项措施采取的力度进行增强。在各司其职的过程中,通过法律途径对各种不良问题进行解决。比如,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检测职能,定期地对工厂等相关社会主体的水资源处理和利用情况进行检测,以此通过督促作用的发挥,提升地区水资源利用水平。
3.3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的运行管理模式
目前,标准化、精细化已经成为衡量管理模式的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同样适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运行管理。首先,在确定项目时,就要出具标准的设计方案,在其中精确注明工程的预算及施工细节,这样才能确保后期管理的顺利进行。其次,就是从建设到运行中各个环节的管理精细化。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这样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4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优化
4.1实行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相结合
实际运用中,水资源定额管理必须全面推行水资源总量控制,对用水水平的某些不合理要求则注重全面遏制。这说明水资源总量控制的重点是避免对水源进行无序或过度开发,使水资源利用达到最优限度。以水资源管理和取水管理为目标,把水资源管理工作延伸到当地现有行政区,以彻底遏制过度用水。另外,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节水标准和定额,并采取有效措施,合理控制用水效率。
4.2做好污染物总量控制
按照水资源保护的有关要求,政府要在水源保护区内严格审批建设项目,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登记和检查,加强相关执法部门之间的联勤联动,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完善水资源立体监控体系。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根据污染情况,尽早提出水资源恢复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3实现水资源节约建设理念的运用
伴随当前社会环境的生态化发展,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需要将水资源环境保护作为核心,同节水理念的运用,保证水资源合理使用的目的,实现水资源可持续运用的发展。首先,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精细化的管理,通过水资源管理法律及制度的落实,构建针对性的节水管理标准,并确定严格的管理规范,落实水利工程后期的维护及监督工作,避免水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水资源的管理需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相关单位必须认识到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将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融入管理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配置进行科学规划,采取有效地措施治理水资源,尽量避免在我国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以及污染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价值,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坤.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11):27-28.
[2]许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南方农机,2017(18):148-149.
[3]任媛媛.水文水资源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0(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