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李巍,男,河南信阳人,西藏民族学院12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资源配置与产业开发,农牧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摘 要:西藏农牧区劳动力大量剩余存在及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决定了进行人力资本开发的必要性。对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更快实现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关键词:西藏;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
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着力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广大农民持续较快的收入增长。”西藏农牧区总体贫困,针对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各方面分析,探索提升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方法,以顺利推动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向二、三产业转变,2012年,按三次产业划分西藏地区总的从业人数为202.06万,三大产业间的对比情况如下: 根据《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整理
由此可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之比为46.3:13.4:40.3,占全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1.5:34.6:53.9。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例为46.3%,超过二、三产业,但是占全区生产总值仅为11.5%,远低于二、三产业。过多的从业人数集聚于第一产业,过低的生产总值产出,不利于农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将不利于西藏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能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强,实现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合理流动。
(二)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一定程度文化水平或技术水平的人员,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乏相应的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广大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而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存量明显不足。因为人力资本开发力度不够,人力资源难以快速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农牧民收入增加
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自身的一定的技能、体能、知识、认知程度或水平的总和。投资人力资本于劳动力本身,主要就是以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提升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和体力改善,达到人力资本迅速积聚的目的,使劳动者本身的潜在生产能力得以增强。2012年西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6986元,而农牧民人均收入为5719元,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更容易受到用工企业的亲睐,同时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人才市场上更易于找到符合自身满意度的工作和达到更高的工资水平,带动家庭收入的增长。
二、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人力资本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2012年末,西藏全区常住人口为307.62万,其中城镇人口69.98万,乡村人口达到237.64万,但以广大农牧区形式存在的西藏农村依然贫困。2012年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7%,高于全国4.95 %的平均水平。农牧区人口的过快增长,自然环境的恶劣,同时农牧区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此来保证人力资本的开发,从而实现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较弱
2012年,西藏地区人均居民消费中,城镇为12958元,农村为3098元,其中医疗保健和文教费用城镇分别为467元和550元,而农村仅为83元与41元,与城镇相比,农牧民在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方面相对较差,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这种趋势会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在前期投资较多,收益周期较长,对于长期生活在农牧区的农牧民来说,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受观念的束缚,对这种预期的收入认识不是十分深刻,农牧民家庭和个人更关注短期利益,对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造成农牧区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三)人力资本流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西藏地区目前已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工伤、失业、生育方面,仍未惠及到所有的农牧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束缚了人力资本向其它部门、其它地域或其它行业的合理性流动。
三、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牧区基础教育的投资
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之间平衡发展,加大对农牧区教育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引各方投资农牧区教育事业。
(二)加大农牧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一是为成年农牧民在农闲期间举办短期培训班。二是以专家技术指导, 实现农牧区基层推广队伍的扩大,使农牧民学到对口适用的技术,在运用中掌握专业技术。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应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实现西藏农牧区广大农牧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建立与农牧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覆盖整个农牧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这一福利切实落实到农牧区每个农牧民家庭成员身上。(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P186.
[2] 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3]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4] 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5] 张奋勤.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6] 丁绪辉.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以甘肃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1,第275期.
[7] 邱官蛟,白世中.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非公经济转移的几点建议[J].金田,第303期.
[8] 吴小立.从社会保障对农民人力资本的影响谈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J].农村展望,2006(4).
李巍,男,河南信阳人,西藏民族学院12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地区资源配置与产业开发,农牧区反贫困问题研究。
摘 要:西藏农牧区劳动力大量剩余存在及农牧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决定了进行人力资本开发的必要性。对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更快实现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关键词:西藏;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
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着力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广大农民持续较快的收入增长。”西藏农牧区总体贫困,针对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各方面分析,探索提升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方法,以顺利推动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牧民增收水平的显著提高。
一、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向二、三产业转变,2012年,按三次产业划分西藏地区总的从业人数为202.06万,三大产业间的对比情况如下: 根据《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整理
由此可知,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之比为46.3:13.4:40.3,占全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1.5:34.6:53.9。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所占比例为46.3%,超过二、三产业,但是占全区生产总值仅为11.5%,远低于二、三产业。过多的从业人数集聚于第一产业,过低的生产总值产出,不利于农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将不利于西藏非公有制经济更快发展。农牧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能加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强,实现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促进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合理流动。
(二)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一定程度文化水平或技术水平的人员,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乏相应的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广大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而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本存量明显不足。因为人力资本开发力度不够,人力资源难以快速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农牧民收入增加
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自身的一定的技能、体能、知识、认知程度或水平的总和。投资人力资本于劳动力本身,主要就是以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来提升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和体力改善,达到人力资本迅速积聚的目的,使劳动者本身的潜在生产能力得以增强。2012年西藏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6986元,而农牧民人均收入为5719元,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更容易受到用工企业的亲睐,同时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人才市场上更易于找到符合自身满意度的工作和达到更高的工资水平,带动家庭收入的增长。
二、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一)人力资本开发资金投入不足
2012年末,西藏全区常住人口为307.62万,其中城镇人口69.98万,乡村人口达到237.64万,但以广大农牧区形式存在的西藏农村依然贫困。2012年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27%,高于全国4.95 %的平均水平。农牧区人口的过快增长,自然环境的恶劣,同时农牧区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保障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此来保证人力资本的开发,从而实现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较弱
2012年,西藏地区人均居民消费中,城镇为12958元,农村为3098元,其中医疗保健和文教费用城镇分别为467元和550元,而农村仅为83元与41元,与城镇相比,农牧民在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方面相对较差,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这种趋势会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人力资本的形成是在前期投资较多,收益周期较长,对于长期生活在农牧区的农牧民来说,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受观念的束缚,对这种预期的收入认识不是十分深刻,农牧民家庭和个人更关注短期利益,对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积极性,造成农牧区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三)人力资本流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社会保险或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西藏地区目前已建成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险中的养老、工伤、失业、生育方面,仍未惠及到所有的农牧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束缚了人力资本向其它部门、其它地域或其它行业的合理性流动。
三、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牧区基础教育的投资
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之间平衡发展,加大对农牧区教育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引各方投资农牧区教育事业。
(二)加大农牧业技术培训的力度
一是为成年农牧民在农闲期间举办短期培训班。二是以专家技术指导, 实现农牧区基层推广队伍的扩大,使农牧民学到对口适用的技术,在运用中掌握专业技术。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应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实现西藏农牧区广大农牧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实现,建立与农牧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覆盖整个农牧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这一福利切实落实到农牧区每个农牧民家庭成员身上。(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 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P186.
[2] 2013年西藏统计年鉴.
[3]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4] 狄方耀.西藏经济学导论[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5] 张奋勤.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6] 丁绪辉.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力支撑——以甘肃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1,第275期.
[7] 邱官蛟,白世中.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向非公经济转移的几点建议[J].金田,第303期.
[8] 吴小立.从社会保障对农民人力资本的影响谈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J].农村展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