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好书评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国龙/付晓明:2017年中国童书出版状况探察,第2期
  作者寄语:博览群书,推荐有价值的书。《中国图书评论》,中国读者理想的阅读导游。
  陶赋雯:城市记忆与影视形象建构———以“文化南京”城市形象为例,第3期
  作者寄语:入选“十佳”荣幸之至,感谢给予拙文一个“窗口”。未来我将继续在影像记忆理论的道路上求索,也祝福《中国图书评论》继续推介好书好评。
  王春林:历史景观回望的若干种方式———2017年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审视与分析,第3期
  作者寄语:从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来看,我们似乎总是不愿意承认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身边有巨人存在,有杰作产生。这样的一种漠视当下文学现实的心态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有勇气承认这样一种文学现实的存在,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文学、小说经典生成的时代正在到来。
  卢文超:艺术本真性及其解密之钥,第3期
  作者寄语:书如朋友。读书如初识,其要在新;论书如挚交,所贵在深。以书为友,以《中国图书评论》为友。
  段似膺:“情感的消逝”与詹姆逊的“情动”观,第5期
  作者寄语:新的一年,祝愿《中国图书评论》的读者都能通过这个平台发现更多的好书,通过好书看到更大的世界。
  赵勇:2017:刘项原来不读书(上下),第4—5期
  作者寄语:愿《中国图书评论》成为读书人的风水宝地。
  宣海林/李铎:非虚构写作:叙事视角、路径依赖与现实冲击———对“译文纪实”系列图书的读与思,第6期
  作者寄语:品好书,评好书;有观点,有思想;有态度,有立场。感谢《中国图书评论》!祝《中国图书评论》在新的一年里评更多的好书,办更好的刊物!
  程林/江晖:跌入“恐惑谷”的机器人———从延齐与森政弘的理论说起,第7期
  作者寄语:“恐惑谷”理论有意思但不完美,值得不断验证与探索,荣幸这一初步思考能入选“十佳”,期待与师友继续探讨机器人与人的审美与心理接受问题。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对前沿问题的敏锐关注,也期待读到更多精彩文章。
  周文星:论“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吗?第7期
  作者寄语:评古今著作,论中外经典。《中国图书评论》为广大的学者与读者朋友们提供了一个思想论争的宝贵平台,期待它为推动学科对话与学术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与价值。
  夏烈:态度与方法:略说介入网络文学20年的學术资源,第10期
  作者寄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愿《中国图书评论》一如既往,成为我们品评、议论那些思想情感的园囿,展示出研究之可能的路径。
其他文献
穿越小说无疑是网络文学诸多类型中的主力之一,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特征。“穿越”作为一种情节设置,自然可以在中外的文学史中寻找得到,但作为一种小说文类,如此密集地出现,则要归功于类型化网络文学的繁荣,2007年甚至有“穿越年”之说。在此意义上,穿越小说确實可算作“网络文学的一大发明”[1]。穿越小说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基本叙事套路,一般从某个现代人因种种变故穿越到与自己原本不相干的另一个
期刊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讲鲁迅、郁达夫、巴金、老舍、张爱玲,均有精彩独到之处,但正如许子东自己的评价:“这不是一部文学史稿,也不是研究论文,这只是课堂录音。所以一定会有许多即兴、疏漏或不严谨。”[1]4由于名人效应,也由于视频与书籍联动,这“课”传播得十分广泛。正是这种广泛性,引发了笔者的批评兴致。这里仅就“第七讲‘五四’新诗的发展”所谈新诗诗人、草创之作以及作品选析各拈一点来评论。  “一个有趣的现
期刊
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是当今仍活跃在世的激进左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等其他左翼激进分子一同捍卫“共产主义”观念,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写于1988年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在3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了中文版。相比于国外学术界对阿兰·巴迪欧及其著作的研究已经相当可观,中文世界对阿兰·巴迪欧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趁着《存在与事件》这部巨著的面世,从学理上审理阿兰·巴
期刊
社会建设既是国家的宏观战略选择,也是一种新型的政策范式。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已成为理论界所关心的主题。同时,对于社会建设基础理论的研究,也是我国社会建设实践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王小章、冯婷的新著《积极公民身份与社会建设》按马克思向人类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从“社会—个人”关系的理论探讨入手,主张当今的社会建设须以公民身份,特别是积极的公民身份(a
期刊
中国内地2018年出版的文化研究类图书,既有重返文化研究之初的经典译介,也有对当下的学科话语阐释,同时包含基于中国语境所展开的具体个案研究。本文主要从经典回顾与学科再阐释、重要思想家理论导读、热点话题与现象研究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盘点和梳理。一、经典回顾与学科再阐释  理查德·霍加特的《识字的用途:工人阶级生活面貌》(李冠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自1957年出版后一直被视为文化研究的奠基之
期刊
序曲:2018,性别话语的两场浪潮  2018年,国内关于性别的公共话语,前后有两次大的浪潮,并且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波澜壮阔的浪潮,恰恰从两个全然不同的方向涌出。  第一个浪潮的关键词,自然是“米兔”。从2018年年初开始,因好莱坞著名编剧人哈维·韦恩斯坦性骚扰事件(2017年10月)而触发的社交媒体运动蔓延到中国,引发了同样声势浩大的“米兔”(“metoo”音译)运动。第二个浪潮的关键词,则是“
期刊
阅读武歆的新作《归故乡》,可以轻易唤起许多相关的家族小说阅读记忆,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到铁凝的《笨花》,都借家族史书写着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历史,《归故乡》就处在这样的文学传统之中,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是借后辈钟叶的眼光和视角,去探索祖辈的历史,探索沉重的中国家族史和民族史。但是,作者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不只是关注百年中国,还在归乡之旅中探索曾经世界共有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如今的走向,使得小说呈现出了更
期刊
戊戌盛夏时节,老同学王振德从海口寄来一部他的新作———长篇报告文学《耕海:海南渔民与更路簿的故事》。作者对“耕海”这一书名有自己的诠释:“自古以来,在广袤的中国海,渔民们以海为祖田,于浪涛中刨食,耕海牧鱼。”“农民耕地,渔民耕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海洋是渔民的心头肉,都是千古承传的饭碗子。用此书名,更切合中华农耕文明海纳百川的特点,一如古人称写作为笔耕,称教书为舌耕。”按照这一诠释,《耕海》
期刊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影响力遍布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相对于其他思想家,福柯并不试图构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他总是按照现实形势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进行具体而多变的方法论筹划。大凡优秀的福柯读者,并不是其阐释者,而是福柯理论的使用者。这种对待福柯的态度,深受他本人的激赏。福柯曾说过:“我不是为了公众写的,不是给读者写的,我是为了使用者而写的”,“我的书就是小工具箱,如
期刊
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虽然分属不同语系,文化迥异,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同一个说法:一只青蛙从孵化便生活在半个倒扣的椰壳下,一辈子不曾跳出来,它就会相信这个椰壳碗就是全世界。椰壳碗内的青蛙,作为印尼和泰国俗话中的共同意象,讽喻的是某种常见的刻板人格和贫乏人生:心胸狭隘、故步自封,一生画地为牢、坐井观天而不自知,还处处自以为是、扬扬自得。著名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印尼和泰国工作生活过多年,也熟悉这只青蛙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