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1995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住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患者10例,年龄26~38岁,平均32岁,腹壁纵切口8例,横切口2例,急诊剖宫产8例,择期剖宫产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7年,多数在术后0.5~3年内发病。
症状:腹壁切口处出现疼痛性肿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性加重,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缓解,经后3~7天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
体征:检查发现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呈实性,活动度差,术前检查测量病灶最大直径为1~6.0cm,触痛,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经期局部皮肤呈紫蓝色。
结 果
辅助检查:本组10例均行腹部彩色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7例行腹壁肿块穿刺作细胞学检查,涂片中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腺上皮和成簇的菱形间质细胞。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时间、手术方法及范围:10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2~3cm。术中见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未累及腹膜,切除病灶。10例由剖宫产术后出现腹壁切口部位内膜异位症的时间平均为38个月。术后切口I期愈合。
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红细胞、炎症细胞。
术后用药:10例术后继续服用米非司酮,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服22天,12.5mg/(次·日),连续3~6个月,8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
讨 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文献报导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
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普遍认为手术简单易掌握,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便,子宫下段切口越切越高,增加手术并发症。多数医院实行一次性手术布单,而切开腹壁后不再保护切口,切开子宫下段同时破膜,吸净羊水同时只求快速娩出胎儿,常规进行宫腔擦拭和大量冲洗,选择较高的子宫下段切口,切口全层缝合,增加了子宫内膜的损伤和造成直接种植机会。多数手术医生注意到进入宫腔的敷料做到一次性应用,但缝合子宫的针、可吸收线、器械、术者手套重复使用均可将子宫内膜带到切口处,造成子宫内膜种植,形成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只要详细询问病史,抓住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结节与月经关系密切这一特征即可诊断。但应注意与切口部位感染、异物或转移性瘤结节等疾病相鉴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甚至侵及腹膜,故应早确诊,及时手术,同时切除异位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以避再复发。
预防:①首先应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是减少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关键;②手术医生要从思想上重视剖宫产术,不要片面追求速度及切口的外表,更重要是要想到如何提高手术的质量及良好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用纱布保护好切口创面,尽量减少宫腔内的血液污染切口,尤其是取出胎盘或胎膜后,要及时更换无菌手套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④剖宫产时胎盘娩出后要迅速吸净血液,缝合伤口;⑤接触宫腔的纱布或器械不要接触手术切口部位,器械更换或洗干净后再使用;⑥缝合腹壁切口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⑦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早产时,除保护好腹壁切口外,术毕要仔细清洗,避免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
参考文献
1 方善德,主编.外妇科再次手术学.第2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0.
1995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住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患者10例,年龄26~38岁,平均32岁,腹壁纵切口8例,横切口2例,急诊剖宫产8例,择期剖宫产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7年,多数在术后0.5~3年内发病。
症状:腹壁切口处出现疼痛性肿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性加重,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缓解,经后3~7天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
体征:检查发现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呈实性,活动度差,术前检查测量病灶最大直径为1~6.0cm,触痛,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经期局部皮肤呈紫蓝色。
结 果
辅助检查:本组10例均行腹部彩色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7例行腹壁肿块穿刺作细胞学检查,涂片中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腺上皮和成簇的菱形间质细胞。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时间、手术方法及范围:10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2~3cm。术中见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未累及腹膜,切除病灶。10例由剖宫产术后出现腹壁切口部位内膜异位症的时间平均为38个月。术后切口I期愈合。
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红细胞、炎症细胞。
术后用药:10例术后继续服用米非司酮,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服22天,12.5mg/(次·日),连续3~6个月,8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
讨 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文献报导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
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普遍认为手术简单易掌握,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便,子宫下段切口越切越高,增加手术并发症。多数医院实行一次性手术布单,而切开腹壁后不再保护切口,切开子宫下段同时破膜,吸净羊水同时只求快速娩出胎儿,常规进行宫腔擦拭和大量冲洗,选择较高的子宫下段切口,切口全层缝合,增加了子宫内膜的损伤和造成直接种植机会。多数手术医生注意到进入宫腔的敷料做到一次性应用,但缝合子宫的针、可吸收线、器械、术者手套重复使用均可将子宫内膜带到切口处,造成子宫内膜种植,形成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只要详细询问病史,抓住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结节与月经关系密切这一特征即可诊断。但应注意与切口部位感染、异物或转移性瘤结节等疾病相鉴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甚至侵及腹膜,故应早确诊,及时手术,同时切除异位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以避再复发。
预防:①首先应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是减少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关键;②手术医生要从思想上重视剖宫产术,不要片面追求速度及切口的外表,更重要是要想到如何提高手术的质量及良好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用纱布保护好切口创面,尽量减少宫腔内的血液污染切口,尤其是取出胎盘或胎膜后,要及时更换无菌手套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④剖宫产时胎盘娩出后要迅速吸净血液,缝合伤口;⑤接触宫腔的纱布或器械不要接触手术切口部位,器械更换或洗干净后再使用;⑥缝合腹壁切口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⑦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早产时,除保护好腹壁切口外,术毕要仔细清洗,避免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
参考文献
1 方善德,主编.外妇科再次手术学.第2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