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风格与维多利亚经典小说的创作风格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部小说效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创作风格,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手法,在场景设置及人物刻画方面都与维多利亚经典作品有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突破。这部作品在人物刻画和叙事策略上体现了其独特的“距离美”,这种美融于陌生化了的小说人物刻画及叙述之中。本文主要通过这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塑造及独特的叙述策略,来讨论这部小说中“距离美”的体现。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 萨拉 查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距离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继承英国传统文学精髓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年轻贵族查尔斯身上的一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查尔斯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拥有令人羡慕的年金,与富有的资产阶级小姐欧内斯蒂娜已有婚约。在前往莱姆镇拜见未婚妻的阿姨时,查尔斯偶然遇到了家庭女教师萨拉。萨拉是一位曾被法国中尉瓦格纳抛弃了的清贫女子,过着困苦的生活,但却始终坚持真爱,追求自由。在与萨拉的交往中,查尔斯被她那种坚韧的精神所打动,并很快坠入了爱河。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福尔斯在创作手法上的新奇与实验性。毫无疑问,在场景设置和叙述手法上,这部小说的创作与以往的维多利亚小说有相似之处,但更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人物刻画和叙事策略上体现了其独特的“距离美”。这种美融于小说人物及叙述的陌生化现象之中。陌生化就是运用艺术技巧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形式变得困难,使读者从表面上难于理解,以达到增强感知的难度和延长读者理解时间长度的效果,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查尔斯的这部小说就使用了这一陌生化的手法,使读者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变得困难,从而延长读者的理解时间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样增强了小说本身与读者间的“距离美”。
二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距离美”的体现
1 主人公的塑造手法造就了“距离美”
(1)“陌生的”女主人公——萨拉
首先,女主人公萨拉是一位注重人生选择,能不惜一切代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追求自由的勇敢女性。她年幼时在寄宿学校读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使她在父亲去世,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情况下,能靠做家庭女教师来维持生计。即使在丧父的痛苦中,她仍然坚信生活充满希望,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萨拉似乎与大师们笔下的简·爱、
苔丝和麦琪有某种若隐若现的相似之处,但她的性格远远超出了这些经典人物所具有的常态性格,她首次出场就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而暗淡的色彩,正如福尔斯在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人周身着黑,风吹动着她的黑衣服,可是人却木然不动,只管向大海望去,颇似一尊海事遇难者的活纪念碑,一个神话中的影子。”黑衣女子,矗立在风中,似纪念碑般木然不动,像神话中的影子,这确实让人觉得神秘、阴暗和寒冷。作者赋予女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使读者的悬念油然而生——萨拉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
其次,不同阶层的人对萨拉有不同的看法,这更衬托出了她的神秘感。生活在底层的人认为她是“法国中尉的娼妇”;在贵夫人波尔蒂尼及其管家看来她是个“淫荡的女人”;塔尔博特夫人把她视为可怜的感情失败者;医生格罗根则认为“她是一个危险的女性,对男性秩序构成了威胁”;就连和她最为亲密的查尔斯也认为她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她喜欢只身一人在海边徘徊沉思,喜欢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独自散步,且在与查尔斯发生亲密关系后神秘地消失,这些都让查尔斯无法理解。
再者,福尔斯赋予萨拉现代女性的某些特征,正如常耀信所说,“她(萨拉)可以看作是现代女性的原型,或女性主义的先驱”。她与绝大多数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不同,敢于与丑恶、虚伪的社会现实不断抗争追求自己的生活。在她看来,“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称号可以带给她自由,而并非是一種侮辱性称号。她蔑视同时代女性所珍视的名节,觉得她们可怜,感受不到她所拥有的自由和快乐。她是一位为自由几乎可以牺牲一切的女性,她的一切令人陌生的行为都是为了争取自由。她对自由的理解是令常人所不解和不能认可的。对读者来说,她与读者所熟知的简·爱、苔丝等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经典女主人公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使读者倍感陌生,于是文学史上关于萨拉的争议颇多,对于她的性格至今仍然很难作出定论。这正是该小说中女主人公与读者之间产生的“距离美”,它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个与众不同的女性。
此外,萨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是读者所陌生的。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大家闺秀的聪慧、敏感,这似乎与她所属的真实阶层不符,但事实上她又无力步入到更高的阶层,因而她没有归属感。她曾向查尔斯流露过自己脆弱的一面,她孤寂且与世格格不入:“我的整个生命似乎已陷入孤寂之中,好像命中已经注定,我永远不能跟同类人建立友谊,永远不可能建立家庭,永远被派除在这个世界之外。”如果读者以解读维多利亚时期其他女性的方式去解读萨拉的话,很难洞悉到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她与现代人同样遭受到的这种孤寂和绝望。从这一点上讲,萨拉与读者对她的解读间必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正是萨拉与读者间“距离美”的又一次体现。
(2)脱俗的男主人公——查尔斯
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查尔斯是作者脱离俗套而刻画出的另一个人物,这也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小说对查尔斯是这样描述的:“虽说查尔斯在发展缓慢的维多利亚时代随波逐流,但他本质上并非是个纨绔子弟”。这就将查尔斯与那些纯粹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区别开来了,在他的身上有着某种在纨绔子弟身上找不到的东西。查尔斯并没有把自己的绅士地位放在眼里,他把绅士看作是“濒临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充其量可视为是一种“活化石”。不难看出,福尔斯在小说中赋予了查尔斯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中途误入歧途;他从事过宗教及古生物学研究,但是以各种因素而宣告结束。他曾经苦闷过、彷徨过、百无聊赖而无所事事,但在遇到萨拉后突然有了“顿悟”——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人要具备一种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精神,但就是不能牺牲这种精神本身,要保持它的完整性。这种“精神完整性”正是他自己一直在找寻的。可以说,查尔斯从萨拉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从而重新审视自我并从中觉醒,最终认定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福尔斯在刻画查尔斯这一人物时,将其定位在贵族阶层,但又使他脱离了俗套,并不完全具备维多利亚时代一般贵族青年所具有的品质,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这部小说没有借用维多利亚经典小说创作风格的老套,以令人陌生的手法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与读者的常规思维背道而驰,使读者对他们的解读产生感知上的困难,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发掘出他们深层次的特质,延长了读者感知和理解所需的时间,从而使主人公与读者的想象间产生“距离美”。
2 独特的叙述策略及开放性结局带来的“距离美”
福尔斯效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一般叙事策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但同时他又采用使读者感到些许陌生的全能叙事、时代错乱和开放性结局三个主要的方法来使小说的创作别出心裁。
(1)精彩绝伦的全能叙事
作者在小说的开端效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场景设置,使场景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读者兴致盎然地期待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时,他却笔锋突然一转,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萨拉是什么人?她是从什么阴影中冒出来的?”这就把萨拉的神秘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浮想联翩。作者接下来给出的答案却又使读者震惊不已,他指出自己无法回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他所讲的故事纯属想象,他的脑海中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人物,是虚无缥缈的。这给读者造成一种不知所云,前后矛盾的感觉。后来,作者又使用了诸如“或许我是在写一本换了位置的自传,或许我现在正住在我的小说所描写的某撞房子里,或许查爾斯就是我乔装的,或许本书只是个玩笑罢了”等话语使读者对这部小说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创作的还是完全出于虚构产生质疑。这种叙述策略在维多利亚经典小说中是罕见的,能使读者的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有某种怪异的感觉,引起的反差能令他们的心灵震撼。这使得作者的叙述和读者的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正是两者间的“距离美”。
(2)虚实并置的时代错乱感
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法还表现在给读者造成的时代错乱感上。这部小说总体上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在叙述中穿插了很多跨时代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这样读者阅读的难度增大了,他们对情节的感知因而变得困难起来,这又一次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如:小说中涉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口数据统计、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历史学家麦考莱、科学家莱尔;政治家迪斯累利、格拉斯通等。作者在该小说中还用了许多现代社会的专有名词,如“飞机、喷气发动机、雷达、电视”等。这使得读者透过小说,浏览了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画卷。读者的思绪会随着小说的描述不断地在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这两个时代之间穿梭,历史与现实、现实与虚构时而不时的融汇贯通。通过这种虚实并置的艺术,读者领略到了强烈的时代错乱感。这种不同时代间的穿梭也使读者与小说描述间形成一种“距离美”。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感知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社会风情,去感受两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境况。
(3)任由读者思考的开放性结局
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知道,这部小说的结局是开放性的。这一开放性的结局决定了小说中矛盾的解决不再是由作者一手掌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续写结局。读者稍作思考便可发现有三种可能的结局可供选择:一是查尔斯与蒂娜结合;二是查尔斯想方设法找到了萨拉,且与之终成眷属;三是萨拉再次拒绝查尔斯后,查尔斯重获人生顿悟,开始新的生活,这些结局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水到渠成的,没有半点牵强之色。读者在结局的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各自的选择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里的不同就是一种“距离”。这使得小说的美感再一次增强,小说的结局与读者的理解之间必然形成一种“距离美”。这种“距离美”增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延长了他们的审美历程,使小说的美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突显,这正好反映了福尔斯小说创作求新、求异的创作风格。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与同时代的其它作品相比,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男女主人公的塑造及叙述的策略使读者倍感陌生,这种陌生使主人公的塑造与读者的想象、小说的时代穿梭与读者的感知以及小说的开放性结局与读者对结局的理解间形成了“距离美”。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如戴维·洛奇的观点——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而福尔斯在继承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做了创造性的变形,使之朝着求新、求异的方向发展,有了新的面貌,这说明小说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约翰·福尔斯,刘宪之、蔺延梓译:《法国中尉的女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Lodge,D.The Novelist at the crossroads[J].Critical Quarterly,Vol.11,1969(2):105-32.
[5] 李燕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 白爱娃:《颠覆规训,走向自由的萨拉——福尔斯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赏析》,《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龚丽霞,女,1979—,宁夏平罗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在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等,工作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 萨拉 查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距离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约翰·福尔斯是一位继承英国传统文学精髓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年轻贵族查尔斯身上的一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查尔斯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拥有令人羡慕的年金,与富有的资产阶级小姐欧内斯蒂娜已有婚约。在前往莱姆镇拜见未婚妻的阿姨时,查尔斯偶然遇到了家庭女教师萨拉。萨拉是一位曾被法国中尉瓦格纳抛弃了的清贫女子,过着困苦的生活,但却始终坚持真爱,追求自由。在与萨拉的交往中,查尔斯被她那种坚韧的精神所打动,并很快坠入了爱河。这部小说集中体现了福尔斯在创作手法上的新奇与实验性。毫无疑问,在场景设置和叙述手法上,这部小说的创作与以往的维多利亚小说有相似之处,但更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人物刻画和叙事策略上体现了其独特的“距离美”。这种美融于小说人物及叙述的陌生化现象之中。陌生化就是运用艺术技巧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形式变得困难,使读者从表面上难于理解,以达到增强感知的难度和延长读者理解时间长度的效果,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过程。查尔斯的这部小说就使用了这一陌生化的手法,使读者对小说的整体感知变得困难,从而延长读者的理解时间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样增强了小说本身与读者间的“距离美”。
二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距离美”的体现
1 主人公的塑造手法造就了“距离美”
(1)“陌生的”女主人公——萨拉
首先,女主人公萨拉是一位注重人生选择,能不惜一切代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追求自由的勇敢女性。她年幼时在寄宿学校读书,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使她在父亲去世,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情况下,能靠做家庭女教师来维持生计。即使在丧父的痛苦中,她仍然坚信生活充满希望,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萨拉似乎与大师们笔下的简·爱、
苔丝和麦琪有某种若隐若现的相似之处,但她的性格远远超出了这些经典人物所具有的常态性格,她首次出场就给读者带来一种神秘而暗淡的色彩,正如福尔斯在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人周身着黑,风吹动着她的黑衣服,可是人却木然不动,只管向大海望去,颇似一尊海事遇难者的活纪念碑,一个神话中的影子。”黑衣女子,矗立在风中,似纪念碑般木然不动,像神话中的影子,这确实让人觉得神秘、阴暗和寒冷。作者赋予女主人公的这一形象使读者的悬念油然而生——萨拉到底是什么样的女子?
其次,不同阶层的人对萨拉有不同的看法,这更衬托出了她的神秘感。生活在底层的人认为她是“法国中尉的娼妇”;在贵夫人波尔蒂尼及其管家看来她是个“淫荡的女人”;塔尔博特夫人把她视为可怜的感情失败者;医生格罗根则认为“她是一个危险的女性,对男性秩序构成了威胁”;就连和她最为亲密的查尔斯也认为她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她喜欢只身一人在海边徘徊沉思,喜欢在荒无人烟的森林里独自散步,且在与查尔斯发生亲密关系后神秘地消失,这些都让查尔斯无法理解。
再者,福尔斯赋予萨拉现代女性的某些特征,正如常耀信所说,“她(萨拉)可以看作是现代女性的原型,或女性主义的先驱”。她与绝大多数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不同,敢于与丑恶、虚伪的社会现实不断抗争追求自己的生活。在她看来,“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称号可以带给她自由,而并非是一種侮辱性称号。她蔑视同时代女性所珍视的名节,觉得她们可怜,感受不到她所拥有的自由和快乐。她是一位为自由几乎可以牺牲一切的女性,她的一切令人陌生的行为都是为了争取自由。她对自由的理解是令常人所不解和不能认可的。对读者来说,她与读者所熟知的简·爱、苔丝等维多利亚小说中的经典女主人公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使读者倍感陌生,于是文学史上关于萨拉的争议颇多,对于她的性格至今仍然很难作出定论。这正是该小说中女主人公与读者之间产生的“距离美”,它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这个与众不同的女性。
此外,萨拉强烈的生存危机感是读者所陌生的。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大家闺秀的聪慧、敏感,这似乎与她所属的真实阶层不符,但事实上她又无力步入到更高的阶层,因而她没有归属感。她曾向查尔斯流露过自己脆弱的一面,她孤寂且与世格格不入:“我的整个生命似乎已陷入孤寂之中,好像命中已经注定,我永远不能跟同类人建立友谊,永远不可能建立家庭,永远被派除在这个世界之外。”如果读者以解读维多利亚时期其他女性的方式去解读萨拉的话,很难洞悉到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她与现代人同样遭受到的这种孤寂和绝望。从这一点上讲,萨拉与读者对她的解读间必定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正是萨拉与读者间“距离美”的又一次体现。
(2)脱俗的男主人公——查尔斯
这部小说的男主人公查尔斯是作者脱离俗套而刻画出的另一个人物,这也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小说对查尔斯是这样描述的:“虽说查尔斯在发展缓慢的维多利亚时代随波逐流,但他本质上并非是个纨绔子弟”。这就将查尔斯与那些纯粹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区别开来了,在他的身上有着某种在纨绔子弟身上找不到的东西。查尔斯并没有把自己的绅士地位放在眼里,他把绅士看作是“濒临灭绝的爬行类动物”,充其量可视为是一种“活化石”。不难看出,福尔斯在小说中赋予了查尔斯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中途误入歧途;他从事过宗教及古生物学研究,但是以各种因素而宣告结束。他曾经苦闷过、彷徨过、百无聊赖而无所事事,但在遇到萨拉后突然有了“顿悟”——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人要具备一种随时准备牺牲一切的精神,但就是不能牺牲这种精神本身,要保持它的完整性。这种“精神完整性”正是他自己一直在找寻的。可以说,查尔斯从萨拉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从而重新审视自我并从中觉醒,最终认定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福尔斯在刻画查尔斯这一人物时,将其定位在贵族阶层,但又使他脱离了俗套,并不完全具备维多利亚时代一般贵族青年所具有的品质,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这部小说没有借用维多利亚经典小说创作风格的老套,以令人陌生的手法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与读者的常规思维背道而驰,使读者对他们的解读产生感知上的困难,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发掘出他们深层次的特质,延长了读者感知和理解所需的时间,从而使主人公与读者的想象间产生“距离美”。
2 独特的叙述策略及开放性结局带来的“距离美”
福尔斯效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一般叙事策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但同时他又采用使读者感到些许陌生的全能叙事、时代错乱和开放性结局三个主要的方法来使小说的创作别出心裁。
(1)精彩绝伦的全能叙事
作者在小说的开端效仿了维多利亚小说的场景设置,使场景给读者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在读者兴致盎然地期待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时,他却笔锋突然一转,提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萨拉是什么人?她是从什么阴影中冒出来的?”这就把萨拉的神秘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浮想联翩。作者接下来给出的答案却又使读者震惊不已,他指出自己无法回答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他所讲的故事纯属想象,他的脑海中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人物,是虚无缥缈的。这给读者造成一种不知所云,前后矛盾的感觉。后来,作者又使用了诸如“或许我是在写一本换了位置的自传,或许我现在正住在我的小说所描写的某撞房子里,或许查爾斯就是我乔装的,或许本书只是个玩笑罢了”等话语使读者对这部小说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创作的还是完全出于虚构产生质疑。这种叙述策略在维多利亚经典小说中是罕见的,能使读者的思维受到很大的冲击,有某种怪异的感觉,引起的反差能令他们的心灵震撼。这使得作者的叙述和读者的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正是两者间的“距离美”。
(2)虚实并置的时代错乱感
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法还表现在给读者造成的时代错乱感上。这部小说总体上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述故事,在叙述中穿插了很多跨时代的真实存在的东西,这样读者阅读的难度增大了,他们对情节的感知因而变得困难起来,这又一次延长了读者的审美过程。如:小说中涉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人口数据统计、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马克思的《资本论》、历史学家麦考莱、科学家莱尔;政治家迪斯累利、格拉斯通等。作者在该小说中还用了许多现代社会的专有名词,如“飞机、喷气发动机、雷达、电视”等。这使得读者透过小说,浏览了一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画卷。读者的思绪会随着小说的描述不断地在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这两个时代之间穿梭,历史与现实、现实与虚构时而不时的融汇贯通。通过这种虚实并置的艺术,读者领略到了强烈的时代错乱感。这种不同时代间的穿梭也使读者与小说描述间形成一种“距离美”。读者可以发挥想象,尽情感知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的社会风情,去感受两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境况。
(3)任由读者思考的开放性结局
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都知道,这部小说的结局是开放性的。这一开放性的结局决定了小说中矛盾的解决不再是由作者一手掌控。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续写结局。读者稍作思考便可发现有三种可能的结局可供选择:一是查尔斯与蒂娜结合;二是查尔斯想方设法找到了萨拉,且与之终成眷属;三是萨拉再次拒绝查尔斯后,查尔斯重获人生顿悟,开始新的生活,这些结局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水到渠成的,没有半点牵强之色。读者在结局的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各自的选择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里的不同就是一种“距离”。这使得小说的美感再一次增强,小说的结局与读者的理解之间必然形成一种“距离美”。这种“距离美”增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延长了他们的审美历程,使小说的美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突显,这正好反映了福尔斯小说创作求新、求异的创作风格。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与同时代的其它作品相比,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男女主人公的塑造及叙述的策略使读者倍感陌生,这种陌生使主人公的塑造与读者的想象、小说的时代穿梭与读者的感知以及小说的开放性结局与读者对结局的理解间形成了“距离美”。从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如戴维·洛奇的观点——英国小说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而福尔斯在继承传统的维多利亚小说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做了创造性的变形,使之朝着求新、求异的方向发展,有了新的面貌,这说明小说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勇于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约翰·福尔斯,刘宪之、蔺延梓译:《法国中尉的女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 常耀信:《英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Lodge,D.The Novelist at the crossroads[J].Critical Quarterly,Vol.11,1969(2):105-32.
[5] 李燕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 白爱娃:《颠覆规训,走向自由的萨拉——福尔斯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赏析》,《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龚丽霞,女,1979—,宁夏平罗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在读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等,工作单位: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