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质及其内涵,结合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若干建议,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人才;核心素质;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9-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视高校人才的培养,结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构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社会人,就广义上讲,人才分为两类:人材,即社会受用之才,必须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即社会精英之才,除具有杰出的专业特长外,还应具备突出的社会需要的拓展素质。子曰:君子不器,就是对这类人才的历史呼唤。就个体而言,伴随着成长→成材→成才的人生历程。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择人和择业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现实的考验,一方面,对用人单位而言,当然选择人格健康、态度端正、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为单位创造价值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希望选择发展前景好、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单位和岗位。只有双方认可,才能构建交流、共赢的平台。
二、现代人才核心素质剖析
基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工作运行个人—岗位—人际三大核心影响要素,高素质人才需具有健康的人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协作能力。由此,可以推演并细化为现代人才素质的六大核心要素: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求真的精神、协作的能力、宽阔的视野、强健的身心。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上的集中体现。从社会人个性的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积极性等角度分析,健康的人格表现为能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自我、尊重他人,能够充分挖掘、发挥自我的潜能,具有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表现为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而言之,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有自知、自爱、自尊、自勉、自止、自省能力。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人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倍增。所以,在当今社会,构建健康的人格,有助于阳光心态的培育,增强人的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是迫切和现实的要求。构建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施展才华、构建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大学人文学科教育和实践,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高尚的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水平和道德品质,体现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表现为善良、敬业、勤俭、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富有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一个人的品行决定了其人生的方向。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等级观念、“围城”现象、浮躁心理等消极现象,应积极倡导和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尊重每个人的劳动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基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两课”教育的针对性,着力培育学生阳光、感恩的美好心灵,敬畏法律的底线意识,严谨的作风和对家庭、事业、民族、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高尚品德的培育。求真的精神是指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崇尚科学和真理,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新知识、新技术,表现为刻苦钻研、学习力强、创新力强,具有独立思考、务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作风。协作的能力是指人际间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协作,既任务职责明确,又能互补互助、协调合作,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以达到团队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作为社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以团队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完成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分工、合作。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精密,团队的作用日益凸显,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个人和团队都日益重要。培养学生包容、谦逊、尊重、诚信、勤奋等优良品质,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社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可有效培育和拓展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宽阔的视野是指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拓展自己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思想、知识和情操,表现为博学、优雅、充实等特有气质。宽阔的视野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生活品质和情趣,对开发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其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加强大学多学科交融、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育等都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健的身心素质是指具有履行其职责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适应能力。表现为精神状态好,生活习惯好,人际关系好,适应能力强。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保持良好的状况,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当前,工作、心理压力大,生活方式多样化,卫生保障不尽完善,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保持健康的身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迫切和现实的需要。健康是自我责任,应坚持预防为主,养成从由偏重于治疗(并非治疗不重要)转向积极地预防和保健,由被动依赖医生转向自己主动把握自身健康转变。培养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豁达的心理、完善的保养和防止滥用药物都有助于身心健康。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各类有益身心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培育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至少一项)的爱好,对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自我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呈现多学科交融、信息高度集成、系统高度智能化趋势。现代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呈现多学科复合性、突出实践能力的特点。高素质人才除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特有的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对高校人才培养,我提出下列建议。
一是基于各校的历史定位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基础课、学科交融、实践环节;二是适当精简课堂教学时间(特别是长学时课程),摒弃灌输式教育,提倡启发式、交互式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大量基于网络的课件、学习资源,努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在客观、诚信的基础上,加强对课程过程学习的监控和考核,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施课程考核从卷面考试到能力考核的转变;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假期到一线单位实习、社会实践、各类技能大赛等),加强选修课教学(特别是人文、艺体学科课程),大力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五是改革大学外语教学,除外语专业外,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摒弃哑巴外语、聋子外语,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流作用,对已达到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可实行外语免修;六是积极引导,加强高校同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展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实际需求,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更好地服务社会。
总之,实现民族复兴,人才是关键。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推进“质量工程”不断深入,围绕其人才核心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2]虞丽娟等.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赵廷渝等.民航运输航空飞行人才核心素质剖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4,(2).
关键词:人才;核心素质;质量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09-0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视高校人才的培养,结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合理构建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社会人,就广义上讲,人才分为两类:人材,即社会受用之才,必须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即社会精英之才,除具有杰出的专业特长外,还应具备突出的社会需要的拓展素质。子曰:君子不器,就是对这类人才的历史呼唤。就个体而言,伴随着成长→成材→成才的人生历程。社会的发展为每个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择人和择业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是现实的考验,一方面,对用人单位而言,当然选择人格健康、态度端正、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为单位创造价值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希望选择发展前景好、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单位和岗位。只有双方认可,才能构建交流、共赢的平台。
二、现代人才核心素质剖析
基于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工作运行个人—岗位—人际三大核心影响要素,高素质人才需具有健康的人格,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交流、协作能力。由此,可以推演并细化为现代人才素质的六大核心要素: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求真的精神、协作的能力、宽阔的视野、强健的身心。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上的集中体现。从社会人个性的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积极性等角度分析,健康的人格表现为能客观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激励自我、尊重他人,能够充分挖掘、发挥自我的潜能,具有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表现为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的职业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简而言之,拥有健康人格的人应有自知、自爱、自尊、自勉、自止、自省能力。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伴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深刻变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人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倍增。所以,在当今社会,构建健康的人格,有助于阳光心态的培育,增强人的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是迫切和现实的要求。构建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施展才华、构建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大学人文学科教育和实践,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人格。
高尚的品德是指具有良好的德行水平和道德品质,体现在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表现为善良、敬业、勤俭、爱国、奉献的精神风貌,富有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一个人的品行决定了其人生的方向。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等级观念、“围城”现象、浮躁心理等消极现象,应积极倡导和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尊重每个人的劳动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个人、单位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基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两课”教育的针对性,着力培育学生阳光、感恩的美好心灵,敬畏法律的底线意识,严谨的作风和对家庭、事业、民族、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高尚品德的培育。求真的精神是指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崇尚科学和真理,勇于探索、不懈追求新知识、新技术,表现为刻苦钻研、学习力强、创新力强,具有独立思考、务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作风。协作的能力是指人际间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协作,既任务职责明确,又能互补互助、协调合作,能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以达到团队高效完成任务的能力。作为社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以团队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完成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团队的分工、合作。现代社会分工日趋精密,团队的作用日益凸显,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个人和团队都日益重要。培养学生包容、谦逊、尊重、诚信、勤奋等优良品质,同时丰富大学生的社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可有效培育和拓展学生的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沟通交流协作能力。宽阔的视野是指基于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努力拓展自己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思想、知识和情操,表现为博学、优雅、充实等特有气质。宽阔的视野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生活品质和情趣,对开发自身潜能和创新能力也大有裨益。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大国,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其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思维、宽阔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加强大学多学科交融、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育等都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强健的身心素质是指具有履行其职责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适应能力。表现为精神状态好,生活习惯好,人际关系好,适应能力强。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直接影响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人的健康标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保持良好的状况,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当前,工作、心理压力大,生活方式多样化,卫生保障不尽完善,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背景下,保持健康的身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迫切和现实的需要。健康是自我责任,应坚持预防为主,养成从由偏重于治疗(并非治疗不重要)转向积极地预防和保健,由被动依赖医生转向自己主动把握自身健康转变。培养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豁达的心理、完善的保养和防止滥用药物都有助于身心健康。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各类有益身心的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积极培育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息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至少一项)的爱好,对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终身自我锻炼的习惯具有积极作用。 三、积极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现代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呈现多学科交融、信息高度集成、系统高度智能化趋势。现代高素质人才知识结构呈现多学科复合性、突出实践能力的特点。高素质人才除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特有的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对高校人才培养,我提出下列建议。
一是基于各校的历史定位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基础课、学科交融、实践环节;二是适当精简课堂教学时间(特别是长学时课程),摒弃灌输式教育,提倡启发式、交互式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大量基于网络的课件、学习资源,努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在客观、诚信的基础上,加强对课程过程学习的监控和考核,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实施课程考核从卷面考试到能力考核的转变;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假期到一线单位实习、社会实践、各类技能大赛等),加强选修课教学(特别是人文、艺体学科课程),大力引导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五是改革大学外语教学,除外语专业外,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摒弃哑巴外语、聋子外语,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流作用,对已达到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可实行外语免修;六是积极引导,加强高校同行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拓展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和实际需求,拓展学生实习的渠道,更好地服务社会。
总之,实现民族复兴,人才是关键。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推进“质量工程”不断深入,围绕其人才核心素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为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2]虞丽娟等.大学生才质模糊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3]赵廷渝等.民航运输航空飞行人才核心素质剖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