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灵魂居住之地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72559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寺院里开法会时,周边藏民会来供养念经的僧人。一位僧人提着供养的茶水走出茶房。(2007年 青海)
3. 卡加僧人出家修行前的全家合影。(2005年 甘肃)
寺庙法会,藏民信众把印有经文的“风马纸”撒向天空,让大地、河流、山川诵经,祈求吉祥。(2006年 甘肃)
2. 法会期间,出家的僧人要转寺,他们分别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停下念经 。忽然暴风雪来了,小僧人赶忙为轿子里的佛像撑起法伞。(2006年 青海)
4. 寺院里的僧侣们除了念经修行,有时候还做些娱乐活动,这是僧侣们在比臂力。(2007年 青海)
冬日的僧舍屋廊,用塑料膜挡着风雪,师父在听小僧人晨读。(2007年 青海)

  20世纪80年代,原本遥远得像在天边的西藏,忽然引发了无数游客的兴趣,五花八门的旅行者和艺术创作者扎进藏区,惊艳地看着那些身着五彩异服的藏民,流连在独具魅力的文化与生活方式里。
  杨延康也是在这一时期初次走进藏区的,但他刻意摒弃了那些绚烂与猎奇的所在,独自一人走进西藏以及云南、甘肃等地的藏族聚居地。2003年开始,每年有8个月时间,杨延康都要一个人在藏区行走,一走就是十年。他镜头下的藏区呈现出质朴、粗粝的气质,亲切,简单,安静,祥和。
  “我眼中的藏区是纯色的,天然合成,无须雕琢,当地人的内心纯净如雪域高原的冰雪,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每次回到那里,就像回到了生命之本。”
  直到现在,杨延康仍然只会讲几句极其简单的藏语,而他深入行走的那些藏区,藏民几乎都不懂汉语。“那怎么交流呢?”他乐了:“和藏民交往没有那么复杂。我没有车,也没有同伴,走到哪儿住到哪儿,像个流浪汉。看到寺庙,和僧侣们打声招呼,我冲他们笑,他们也会冲我笑。多数时间都会有寺院收留我,我给他们担水、做饭、洗衣服。我的面食做得很好,藏民们吃过都赞不绝口,念念不忘,要知道我在深圳曾是专业的面点师傅。”久而久之,藏民们和他成了朋友,他们叫他“大哥”,面对他的镜头如入无人之境,这使杨延康的照片看起来总是那么自然。
  杨延康几乎走遍了藏区的所有村落,那些地方大多海拔较高,寂静偏远,游客稀少,生活原始而艰苦,他就和藏民们一起劳作,同时进行拍摄。一次,他住进江孜地区一个50岁阿妈家的土房子,阿妈话不多,只是给了他一把钥匙,让他单独住在一个房间里。每天早晨6点,杨延康起床,跟着阿妈把饲料和牛羊拉出去,然后捡拾牛粪(高原几乎见不到其他植物,牛粪是藏民们唯一的燃料)。他和阿妈将棕色的牛粪用水和过,团成圆饼贴在白色的院墙上晾晒。“阿妈认真得像是家里装修贴瓷砖一样,不仅大小一致、横竖对齐,就连每一块牛粪上留下的手指印迹的方向也完全一样。”贴完牛粪,他们就去地里种青稞,中午吃一些糌粑、土豆,喝上几碗酥油茶。下午劳作结束,回到土屋一起往锅里拧点面疙瘩,就是简单的晚饭。晚上7点多就是熄灯就寝的时间,简单而踏实的一天就此过去。
  藏区很多地方条件艰苦,冬日寒风呼啸,土房子里冷得像冰窖,可是藏民们往地上铺个羊毛毡就睡下了。长年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使得很多人仍在壮年就浑身病痛,但是他们从不抱怨,觉得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佛祖让他们经受苦难,应该学会如何克服困难,而不是抱怨。
  闲暇时,杨延康喜欢听僧侣们诵经文,虽然完全听不懂,但那如天籁之音的诵经声却感人至深。休息的时候,小僧侣们轻轻推开寺院的门,在外面嬉笑玩耍,杨延康也将这些都收入了镜头。“西藏的文化看起来是缤纷绚烂、神秘莫测,其实只要用心感受,就不难发现他们遵循的是自然之规,敬天地,畏鬼神,认为天地之间自然有神灵保佑。我觉得只有藏民才真正有资格谈论自然,因为他们与天地最亲近,居住在灵魂沉睡之地,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自然之本色。原本我们都是一样,人之初,性本善,只是我们欲望太多,忘却了内心之所在,而使自己身处囹圄,纠结郁闷,丢失了原本的自在。”
其他文献
假如我要向人解释,为什么在北京消失了几天而突然出现在绍兴,我就说,想找个小城散散步。那里确实满足了这个愿望,我可以连续步行11个小时不停歇,寻觅小城每个角落的乐趣,还不必饱受大城市的喧闹或是野外的单调之苦。只是这个小城貌似如此为人所熟知,让许多资深旅者不屑一顾。  还好,我不是“资深旅者”,也不会间歇性或长期性地渴望出游——据说这样的渴望,是在表达对现有秩序的厌倦和对所谓自由的向往。不过假如把这枚
布达佩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城市,外表庄重优雅,内里却自带可爱属性——对艺术的偏执,对秩序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细微之处皆可印证。  史诗与童话  4年前,朋友从布达佩斯旅行归来,带回两个可爱的手工玩偶,据说是某个傍晚购自路边摊,是摆摊的老人自己手工做的。玩偶的手指大小不一,但指甲这样的小细节却处理得整整齐齐,小衣服的纹路有点没对齐,但裤脚的缝合处做得又细又密。总之,做工并不是无可挑剔的精致,但带着一
交通、住宿、美食都是旅行花销的大项,留心收集相关资讯,掌握一些实用小技巧,可以让旅行既经济实惠又不失特色。  吃  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厅  近日,米其林收录了两家价格便宜的街边餐厅,它们都在新加坡,人均消费6新加坡元,合人民币30元左右!其中一家是Hill Street Tai Hwa Pork Noodle,经营新加坡本地美食猪肉粿条面;另外一家是Hong Kong Soya Sauce Chic
身后的城市深处,大道通畅,灯光辉煌,但是没有声音,只有远处路口交通灯单调的信号声。黑河市的晚上10点,如许多城市中深夜3点一般寂静。它却没有其他城市深夜消耗过多的疲惫感,只是徐徐沉入安静而已。  走着走着,路就没了踪影。月光下,几株大白杨树稀疏伫立着,越过一条深沉黑暗的河,可以看到对岸的城市灯火阑珊,最明亮的一排路灯正在沿河边铺展。这是我第一次望向对岸。  对岸的灯光属于布拉戈维申斯克,它是俄罗斯
刻骨铭心的钢钉  把旅行当做修行,正是我的目标。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首先我要面对的便是旅途中的奔波劳苦,当然还少不了各种行程上可能的危险和变数。2001年,在一次亚马孙河之旅中,我和当地土著一起,乘坐独木舟撒网捕鱼,结果小船漏水,很快就沉入食人鱼出没的河里。幸好,这次事故有惊无险,我们安全地爬到了岸上。  但是,2005年在南印度的一次满月的湿婆神过火节仪式上,我却被人群意外地挤入重新整理的火堆,
Tips底特律的升起与陨落  底特律是美国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1701年,法国人卡迪拉克在底特律河畔搭起了第一座木屋,底特律诞生。1896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制造了第一台福特汽车,底特律开启了“镀金时代”。20世纪初,底特律因为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50年代人口激增到200万,跃居美国第四大城市,成为美国式梦幻城市的象征。1967年,底特律发生“第十二街骚乱”,人口的外逃拉开了衰落的序幕。后来
1 是时候“烧”些器材取暖了!  日常使用的摄影器材在拍摄野生动物时就没那么好用了,因为野生动物对人类的警惕性很高,都会与人类保持相对较远的距离,或者干脆躲起来,所以一只300mm以上的远射镜头是拍出精彩野生动物照片的基础。  镜头还是不够长怎么办?试试增距镜的厉害,用远射镜头三分之一的价格就可以让你的镜头焦距增加一倍,但是最大光圈值也随之缩小一半,比如:400mm F/2.8的镜头使用两倍增距镜
小麻饼里的大礼仪  我沿着上营街古城墙向南略走几十米,空气中烘烤芝麻的香甜味道越来越浓郁。  走进邵永丰麻饼作坊时,正逢师傅开工。只见他双手端着直径一米有余的细竹筛,轻轻一抖,竹筛里的面饼便如花朵绽放一般散开;再轻轻一抖,又收拢到一起。三十只大小均匀的麻饼在竹扁上下翻飞,时分时拢。收放之间,芝麻已均匀地贴在了面饼上。紧接着,小师傅端着一扁浑身裹满香甜芝麻的麻饼,轻轻一颠,然后迅速抽开竹扁,麻饼就这
在延川,我每天和冯奋一起骑着自行车去参观窑洞,他担任我的方言翻译,也是我的“窑洞导航地图”,哪家新修了窑洞他都知道。20世纪90年代正是延川建造窑洞的高峰期,我经常有机会实地参观窑洞建造的工地,很多东西都令我惊叹,比如窑洞的选址、建筑方式、窗户的结构、木匠和石匠的手艺,都让我大开眼界。  窑洞作为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民居形式,周朝时就已广泛分布。陕北以靠崖式窑洞为主,其工艺和下沉式、独立式窑洞有所区别
排行榜旅游榜单中的国家文化  新加坡、纳米比亚、立陶宛、尼加拉瓜和爱尔兰,被Lonely Planet列为“2015年最值得旅行的国家”前5名。以下榜单来自美国《国家地理》、英国《卫报》等海外媒体,可以预先感知一下“最值得旅行的国家”有何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  新加坡,十大夜生活体验地  新加坡以“都会生活魅力”著称,而夜生活正是城市文化最好的观望点之一。2015年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也为当地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