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按照思维的逻辑属性,培养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借助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按照描述规律进行的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地理事物的现象,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的形式获得。在表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是发展高中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 积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解决问题。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高中地理知识来完成。
高中地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如果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不准确,在学习时无法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做题时要运用就更难了。对基础知识点要有正确的理解,知道知识点讲的是什么,是怎么推导怎么出来的,做好基础知识点的汇总和归纳,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得心应手。
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地理学科以大自然和社会为观察对象,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十分重视,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即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观察能力培养之初,地理教师应具体提出观察目的、要求,提出观察计划,帮助学生从繁杂的背景中区分出有意义的观察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包括观察的自觉性,要养成留意身边地理事象的习惯,从“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的事象中观察到有价值的事象。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高中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在教学中,我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
三、 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高中地理概念或事物巧妙地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知道从哪去想。
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连续性地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多个问题就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 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對的,静止是相对的。高中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
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展、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 利用地图,提高思维深度
高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高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我在教学《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时,通过地图学习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并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了解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围。学生们非常热情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顺利地总结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总之,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高中地理,提高自己的高中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黎国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
借助地理事物的具体形象,按照描述规律进行的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地理事物的现象,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地图和其他地理图象的形式获得。在表象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空间观念,是发展高中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
一、 积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我国地势、地形对我国河流、气候有什么影响?学生必须对我国地形、地势、气候等特点有清晰的认识才能解决问题。这种探究过程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就必须借助自身已有的基本高中地理知识来完成。
高中地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如果学生的基础不扎实,对知识点的理解就会不准确,在学习时无法把知识点联系起来,做题时要运用就更难了。对基础知识点要有正确的理解,知道知识点讲的是什么,是怎么推导怎么出来的,做好基础知识点的汇总和归纳,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在学习高中地理时得心应手。
二、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地理学科以大自然和社会为观察对象,对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十分重视,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即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观察能力培养之初,地理教师应具体提出观察目的、要求,提出观察计划,帮助学生从繁杂的背景中区分出有意义的观察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良好的观察习惯还包括观察的自觉性,要养成留意身边地理事象的习惯,从“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的事象中观察到有价值的事象。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局限,对各种高中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认识它们。在教学中,我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思维素材,并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认识上质的飞跃。
三、 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提出的问题新颖、独特,并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如我国北方水资源缺乏,教学中教师借助北方的井越挖越深的漫画,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问题不可能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教师要给以正确地引导。
知识间总有纵向、横向、多向或多层次等多种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线索。要尽可能运用思维技巧,把若干高中地理概念或事物巧妙地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采用演示、讨论、竞赛、演讲、自学等,反复训练,逐步发展学生高中地理思维能力。掌握了思维方法,知道如何去想,知道从哪去想。
顺着自己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连续性地提问,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多个问题就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 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绝對的,静止是相对的。高中地理事物或现象也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这种规律。
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展、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类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 利用地图,提高思维深度
高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高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我在教学《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时,通过地图学习了解掌握的是中南半岛地形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河流、城市分布的影响,并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先看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例,了解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中南半岛各地区的不同海拔高度及范围。学生们非常热情地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很顺利地总结得出北高南低的地势导致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总之,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身学习习惯,独立自主地学习高中地理,提高自己的高中地理应用能力。在深刻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当前环境问题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黎国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桂林市阳朔县阳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