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出发,对大学的工程教育改革从综合考量、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和模块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深化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推进大学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专业认证,且是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从性质上说,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它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所进行的检查。
工程教育认证的产生和发展与大学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分析研究对加强和促进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供给侧出发着重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人才培养的需求侧
新经济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创新创业,主要集中在新动能、新产业与新业态三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发展理念的变化。国家逐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加快新动能的培育,提升改造现有产业。逐渐转变成互联网+绿色环保的新动能模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新产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产业的调整必然联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同,就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
世界进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时代,以前产业巨头从通用电气、可口可乐、电信、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等老产业,变成了苹果、谷歌、微软的科技公司,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高校育人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了传统产业,创新创业举措厚植新经济发展沃土,更加迫切的需要高校提升教育内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時,新技术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经济发展呼唤“新工科”的产生。
人才培养的供给侧
目前高校教育理念与模式视角还是以课程为学习的主渠道,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都是固定的,没有足够的开放性,评价课堂的好坏还是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沉默、回答、互动、质疑、辩论五个层次进行评判。课堂的四个层次讲不清楚、讲太清楚、互动交流、激发思维,高校多数教师还是集中在讲太清楚和互动交流上,在双创教育的大环境下,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回归本位和回归大学之道。回归本位是指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大学之道是希望学生在大学中能够不断提升和发展表达能力,锻炼与提升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希望学生在未来能够适应多元文化,不断提高全球化素养,培养广泛兴趣为以后就业做好充足准备。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协议后,务必需要增强学生的通用能力、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倡导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使能力素养培养有形化,持续推进培养目标的内外部循环。
建议与思考
针对工程教育下的教学改革,应该在遵循《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综合考量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产业需求的外部因素,以及学校内部的办学定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培养模式、资源条件等因素。在知识架构、核心能力、通识素质的基础上构建目标体系,将目标分解为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达成方式四种,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平台与课程模块共建,整合课程数量,突出核心,引导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形式上也不拘泥与理论,通过讲座、实习、项目训练、综合实践等形式,完成教学。
同时在教学改革中,应制定创新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倡CDIO模教学式,加强实验教学。邀请相关企业共同探讨培养方案,培养工程意识。更加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时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过程,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场地,举行相关工程竞赛等,对学生参加科研、工程设计等活动进行学分认证,进一步修订毕业环节的标准。
工程教育带给我们创新型、综合化以及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新理念。因此,高校要逐渐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将新兴、传统工科结合,进一步升级服务产业。高校人才培养要形成责任共同体新模式,即与企业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基地、共享培养成果。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进行产学结合、产教结合、科教协同的大学教育。推行分类发展新模式,将高校分类分层、工程人才分类分层,提倡研究型、应用型大学的分类。
作者简介:张仁永(1988——),男,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1] 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
[2] 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7-161.
[3]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1):13-20.
[4] 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28-34.
[5] 邱学青,李正,吴应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5-14+45.
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专业认证,且是高等教育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的技术专家,以该行业工程技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相关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从性质上说,工程教育认证是一种合格性评价,它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最低标准所进行的检查。
工程教育认证的产生和发展与大学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对这种联系的分析研究对加强和促进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和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供给侧出发着重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人才培养的需求侧
新经济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创新创业,主要集中在新动能、新产业与新业态三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发展理念的变化。国家逐渐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用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加快新动能的培育,提升改造现有产业。逐渐转变成互联网+绿色环保的新动能模式。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产业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新产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行业,产业的调整必然联动高等教育的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同,就要求高校能够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
世界进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时代,以前产业巨头从通用电气、可口可乐、电信、通用电气、埃克森美孚等老产业,变成了苹果、谷歌、微软的科技公司,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高校育人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了传统产业,创新创业举措厚植新经济发展沃土,更加迫切的需要高校提升教育内涵、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時,新技术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经济发展呼唤“新工科”的产生。
人才培养的供给侧
目前高校教育理念与模式视角还是以课程为学习的主渠道,以课堂为教学的主阵地,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都是固定的,没有足够的开放性,评价课堂的好坏还是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沉默、回答、互动、质疑、辩论五个层次进行评判。课堂的四个层次讲不清楚、讲太清楚、互动交流、激发思维,高校多数教师还是集中在讲太清楚和互动交流上,在双创教育的大环境下,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也无法培养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回归本位和回归大学之道。回归本位是指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大学之道是希望学生在大学中能够不断提升和发展表达能力,锻炼与提升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希望学生在未来能够适应多元文化,不断提高全球化素养,培养广泛兴趣为以后就业做好充足准备。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协议后,务必需要增强学生的通用能力、工程知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倡导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使能力素养培养有形化,持续推进培养目标的内外部循环。
建议与思考
针对工程教育下的教学改革,应该在遵循《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参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综合考量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产业需求的外部因素,以及学校内部的办学定位、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培养模式、资源条件等因素。在知识架构、核心能力、通识素质的基础上构建目标体系,将目标分解为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达成方式四种,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平台与课程模块共建,整合课程数量,突出核心,引导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形式上也不拘泥与理论,通过讲座、实习、项目训练、综合实践等形式,完成教学。
同时在教学改革中,应制定创新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综合化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倡CDIO模教学式,加强实验教学。邀请相关企业共同探讨培养方案,培养工程意识。更加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时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过程,为学生创造实践动手的机会,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场地,举行相关工程竞赛等,对学生参加科研、工程设计等活动进行学分认证,进一步修订毕业环节的标准。
工程教育带给我们创新型、综合化以及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的新理念。因此,高校要逐渐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将新兴、传统工科结合,进一步升级服务产业。高校人才培养要形成责任共同体新模式,即与企业共商培养方案、共建培养基地、共享培养成果。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进行产学结合、产教结合、科教协同的大学教育。推行分类发展新模式,将高校分类分层、工程人才分类分层,提倡研究型、应用型大学的分类。
作者简介:张仁永(1988——),男,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
[1] 周绪红.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现状与展望——在2015国际工程教育论坛上的专题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4.
[2] 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7-161.
[3] 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1):13-20.
[4] 余天佐,刘少雪.从外部评估转向自我改进——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EC2000的变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6):28-34.
[5] 邱学青,李正,吴应良.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5-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