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堂有效的课,都必须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明确目标比辛勤努力更重要。所以,树立教学目标意识,实施目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本文主要解说有关教学目标的应然、实然和使然三种样态。
一、教学目标的应然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明确教学目标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这是一种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是一种教学目标的“应然”样态。
1.指方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明确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不然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前预期学生的学习变化,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教和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前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有达标感。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策略,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的一种很好的课堂实践。
2.求整合。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法、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如果不加以整合,则犹如盘中散沙。如果以目标为核心对其他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则能使教学过程运行自如,富有成效。全课程、课堂融合、综合学习就是基于这种整合思想。这种运行机制如下:
3.助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是一种能动的积极力量,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动因。因为目标明确,就会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需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教学动机和追求,并推进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教学中使用的“导读课”“导学单”“探究学习”就有这种功效。反之,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一种教学惰性和课堂疲软,使教学活动陷入困境。
二、教学目标的实然
关于教学目标要素的理解是一种“实然”样态。所以,很有必要从本源的角度,解释一下完整的教学目标的现实要素。下面以识字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学习内容。这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依据和凭借。例如,在“学会本课新教的八个生字”这一教学目标中,“新教的八个生字”就是“学会”的指向内容。
2.学习动词。在教学目标中,要用确切的动词描绘特定的行为动作,用特定的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例如,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依次表示学习汉字音、形、义的学习行为。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慎重使用“培养”“发展”“提高”等含义宽泛、难以操作的词语。
3.学习条件。任何教学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依赖于适应的条件。例如,在“联系生活,说说词义的意思”的教学目标中,“联系生活”是“说说词义的意思”这一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有效调节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通过家庭练习,默写生字”和“课堂教学结束时会默写生字”,前一个的学习条件比较优越,达成教学目标比较容易,后一个的学习条件比较高,教学目标就比较难以实现。所以,有效地控制学习条件,能调节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4.学习标准。学习标准有“质”和“量”之分。如果拥有学习标准,教学目标就能精准达成。特别是有了“量”的标准,就能清晰地知道学生的达标情况。如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这“2500个左右”就是学生识字目标的量的标准。
三、教学目标的使然
根据教学目标的“应然”和“实然”,可以提出教学目标的“使然”。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使用操作问题。使用教学目标,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中观层面的结构安排,更有微观层面的细节落实。这里只提出几个“不等式”,供大家讨论。
1.“課程标准”不等于“教学目标”。从课理上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从内容的表述看,课程标准是概述的,而教学目标是具体的。从逻辑关系看,课程标准是上位的,而教学目标是下位的。所以,课程标准不能代替教学目标,而只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也不能取代课程标准,它只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行为的具体变化。
2.“教学目标”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对预期教学结果的客观表述,不是教学内容安排的意见,也不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规定。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材料。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否则就会减弱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容易失去教学目标的应用价值。所以,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像造房时丢失了建筑方案。没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就像造房时缺失了砖瓦,房子都是难以建成的。
3.“教学目标”不等于“教学活动”。教学前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回事,教学时的实施教学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不能画等号。只有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而完美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两个思路:一是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和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运行。二是把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自觉地接近或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应然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师教学活动的方向,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水平。明确教学目标的功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这是一种教学目标的理想追求,是一种教学目标的“应然”样态。
1.指方向。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明确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不然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南辕北辙。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前预期学生的学习变化,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对教和学具有突出的指向功能,使师生双方在教学前有方向感,教学结束时有达标感。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任务驱动”策略,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的一种很好的课堂实践。
2.求整合。课堂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法、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如果不加以整合,则犹如盘中散沙。如果以目标为核心对其他因素进行有机整合,则能使教学过程运行自如,富有成效。全课程、课堂融合、综合学习就是基于这种整合思想。这种运行机制如下:
3.助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是一种能动的积极力量,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动因。因为目标明确,就会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和需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教学动机和追求,并推进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教学中使用的“导读课”“导学单”“探究学习”就有这种功效。反之,如果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产生一种教学惰性和课堂疲软,使教学活动陷入困境。
二、教学目标的实然
关于教学目标要素的理解是一种“实然”样态。所以,很有必要从本源的角度,解释一下完整的教学目标的现实要素。下面以识字教学为例,加以说明。
1.学习内容。这是教学目标最基本的要素。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依据和凭借。例如,在“学会本课新教的八个生字”这一教学目标中,“新教的八个生字”就是“学会”的指向内容。
2.学习动词。在教学目标中,要用确切的动词描绘特定的行为动作,用特定的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例如,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依次表示学习汉字音、形、义的学习行为。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慎重使用“培养”“发展”“提高”等含义宽泛、难以操作的词语。
3.学习条件。任何教学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教学目标的达成依赖于适应的条件。例如,在“联系生活,说说词义的意思”的教学目标中,“联系生活”是“说说词义的意思”这一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有效调节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通过家庭练习,默写生字”和“课堂教学结束时会默写生字”,前一个的学习条件比较优越,达成教学目标比较容易,后一个的学习条件比较高,教学目标就比较难以实现。所以,有效地控制学习条件,能调节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4.学习标准。学习标准有“质”和“量”之分。如果拥有学习标准,教学目标就能精准达成。特别是有了“量”的标准,就能清晰地知道学生的达标情况。如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这“2500个左右”就是学生识字目标的量的标准。
三、教学目标的使然
根据教学目标的“应然”和“实然”,可以提出教学目标的“使然”。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使用操作问题。使用教学目标,既有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中观层面的结构安排,更有微观层面的细节落实。这里只提出几个“不等式”,供大家讨论。
1.“課程标准”不等于“教学目标”。从课理上说,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从内容的表述看,课程标准是概述的,而教学目标是具体的。从逻辑关系看,课程标准是上位的,而教学目标是下位的。所以,课程标准不能代替教学目标,而只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也不能取代课程标准,它只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与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学生行为的具体变化。
2.“教学目标”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对预期教学结果的客观表述,不是教学内容安排的意见,也不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规定。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材料。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否则就会减弱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容易失去教学目标的应用价值。所以,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像造房时丢失了建筑方案。没有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就像造房时缺失了砖瓦,房子都是难以建成的。
3.“教学目标”不等于“教学活动”。教学前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回事,教学时的实施教学目标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不能画等号。只有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而完美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两个思路:一是把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使课堂的各个因素和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运行。二是把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自觉地接近或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