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实行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要求学校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育人模式和教育生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加生动地将学生带入真实的课堂情景,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层次的感知机会,在促进美术鉴赏课程真实性表达的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
美术 鉴赏课程 真实性
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眼前充斥了太多信息,中学美术鉴赏课程通过多元化教学,引领学生拥有鉴赏能力并增强学生对艺术化生活的感受力。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知识的不确定性,学习时空的变化、通道的多变使得美术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变化。在教育数据分析中,文本挖掘与学习情境创设十分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多种呈现方式,为美术鉴赏课程中的作品更加“立体化”的展现提供新思路,从而拉近艺术作品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一、鉴赏“美”的生活,感受美与传递美相互渗透
“美术是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及技术,将感受、想象、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的艺术活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能对其美术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在必修教材《美术鉴赏》(人美版)中,关于西方现代美术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渠道进行学习,如艺术馆、网络信息等。
为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利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让学生来了解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内容。同时可以利用虚拟手段,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展厅的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于课堂中。学生自主观察新媒体技术下的抽象画作的变化,用美术的语言描述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的区别。
二、运用“美”的表现,实践美与创造美相互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的美术学习,是学科素养中美术课程引发学习行为的关键。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利用媒体商业艺术与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对比,从而引入了主题。同时通过整合、补充美术鉴赏教材,构建美术的知识框架,利用“学案”对学生教材进行补充,加入生活化的趣味性的题材。
现代美学强调应用性、审美性、技术性、创新性、市场性这五大方面。这其中的基础还是对“美”的认识是否到位,只有具有一定审美认知积累的人,才可以将所见、所想的美好物象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鉴赏与实践之间的过程,导致学生产生一些畏难情绪,而兴趣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式。兴趣会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启发引导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结合艺术与生活的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将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作为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鉴赏、尝试并模仿其理念。不再将艺术与生活分离,让学生通过运用艺术家的表达手法,解决实践与鉴赏之间的矛盾关系。
美术学科更应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美术实践的创造力,让他们养成感受生活中“美”的良好习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引导他们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拥有健康审美个性。通过美术实践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法,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艺术手段进行表达,积极创作。
三、启发“美”的探究,评价美与判断美相互联系
美术课应以“美”育人,为学生营造既轻松又现代的气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创新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内驱力,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教师应将鼓励性教学行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法国教育学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通过鼓励的言语,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调动并扭转课堂气氛,维护并掌握好课堂秩序。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利用描摹的方式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加自信。当然,面对不同学生显现的美术理解力的差异,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多维度评价标准。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每个学生都寻求到正确的拓展思维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体会现代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是可以模仿的。现代艺术作品理念的提出是理性的,同时是有美学深意的。学生通过鉴赏知识的学习,体会到艺术是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的,而现实存在的物象和我们的想法都有可能实现艺术的革新。如面对波普主义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金宝汤罐头》作品时,学生在讨论评述中带入自己的联想与感知。有学生认为“每一个罐头仿佛像一个人,而这件作品好像在说明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每一个人(每个罐头都不一样),但我们又是一个整体(一组罐头看起来很整齐)” 。学生走近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作品开始从表层的讨论走向深入的认识,逐步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中、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分析解读,让学生体验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建构“美”的实践,情境与生活相互作用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運用美术语言,从而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术研讨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主导者。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判断与评价,获得认知和审美享受,表达与交流思想观念、审美经验的综合性美术活动。”传统课堂的枯燥、被动的学习形式通过技术的改革,使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整理分析显性数据和隐性数据,达到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通过欣赏爵士乐,观看抽象画作,让学生体会符号美学。如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画作《百老汇爵士乐》,通过对作品的深度识读,加深学生对图像形式的理解,让学生对其意义进行思考与联想。教师引导学生融合多学科学习方式,结合中学音乐鉴赏爵士乐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深入挖掘画作的内涵意义,提高其综合性的学习能力。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美术作品都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容出现,如吴冠中抽象绘画作品《春如线》,以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为背景——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之情丝丝如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的探索,作品呈现不同的美感,体现出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文精神,同时体会到吴冠中先生运用不同的抽象笔墨描绘生活场景的新方式,这与西方抽象画的内涵有着相通的地方。
五、理解“美”的观念,资源的探索发掘与收获
教学实施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通过结合当代艺术在科技与新媒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境,学生感受多样文化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养成对社会文化反思的意识。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文化理解及积极的审美眼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测。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美术鉴赏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让新媒体技术与更多鉴赏资源及课程内容相匹配。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考虑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问题链”,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通过有效的教学干预,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也通过师生课堂对话,提升了美术学科鉴赏课程的教学能力。
人类的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20世纪的图像技术成为了艺术和科学之间的桥梁,现代媒体技术让艺术语言也有了新的突破,这对我们未来教学美术鉴赏的方式提供了思考方向。中学美术鉴赏主题,重在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地发挥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正向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在实行教育综合改革的今天,要求学校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育人模式和教育生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加生动地将学生带入真实的课堂情景,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呈现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多层次的感知机会,在促进美术鉴赏课程真实性表达的同时,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
美术 鉴赏课程 真实性
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眼前充斥了太多信息,中学美术鉴赏课程通过多元化教学,引领学生拥有鉴赏能力并增强学生对艺术化生活的感受力。计算机网络、虚拟现实、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知识的不确定性,学习时空的变化、通道的多变使得美术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变化。在教育数据分析中,文本挖掘与学习情境创设十分重要。本文希望通过多种呈现方式,为美术鉴赏课程中的作品更加“立体化”的展现提供新思路,从而拉近艺术作品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一、鉴赏“美”的生活,感受美与传递美相互渗透
“美术是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及技术,将感受、想象、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的艺术活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解读,是学生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能对其美术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在必修教材《美术鉴赏》(人美版)中,关于西方现代美术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结合多种渠道进行学习,如艺术馆、网络信息等。
为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利用手机App扫描二维码,让学生来了解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内容。同时可以利用虚拟手段,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展厅的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于课堂中。学生自主观察新媒体技术下的抽象画作的变化,用美术的语言描述现代美术与传统美术的区别。
二、运用“美”的表现,实践美与创造美相互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倡导探究式的美术学习,是学科素养中美术课程引发学习行为的关键。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立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利用媒体商业艺术与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对比,从而引入了主题。同时通过整合、补充美术鉴赏教材,构建美术的知识框架,利用“学案”对学生教材进行补充,加入生活化的趣味性的题材。
现代美学强调应用性、审美性、技术性、创新性、市场性这五大方面。这其中的基础还是对“美”的认识是否到位,只有具有一定审美认知积累的人,才可以将所见、所想的美好物象由内而外地展现出来。鉴赏与实践之间的过程,导致学生产生一些畏难情绪,而兴趣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式。兴趣会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在启发引导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性情境,结合艺术与生活的实例来进行教学。如将抽象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作为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鉴赏、尝试并模仿其理念。不再将艺术与生活分离,让学生通过运用艺术家的表达手法,解决实践与鉴赏之间的矛盾关系。
美术学科更应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美术实践的创造力,让他们养成感受生活中“美”的良好习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其创新精神,引导他们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拥有健康审美个性。通过美术实践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法,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艺术手段进行表达,积极创作。
三、启发“美”的探究,评价美与判断美相互联系
美术课应以“美”育人,为学生营造既轻松又现代的气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创新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内驱力,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
教师应将鼓励性教学行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运用质性评价,着眼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法国教育学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通过鼓励的言语,使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审美能力得以提升,调动并扭转课堂气氛,维护并掌握好课堂秩序。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教师利用描摹的方式使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加自信。当然,面对不同学生显现的美术理解力的差异,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多维度评价标准。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让每个学生都寻求到正确的拓展思维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想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时间,让他们体会现代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是可以模仿的。现代艺术作品理念的提出是理性的,同时是有美学深意的。学生通过鉴赏知识的学习,体会到艺术是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的,而现实存在的物象和我们的想法都有可能实现艺术的革新。如面对波普主义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金宝汤罐头》作品时,学生在讨论评述中带入自己的联想与感知。有学生认为“每一个罐头仿佛像一个人,而这件作品好像在说明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是每一个人(每个罐头都不一样),但我们又是一个整体(一组罐头看起来很整齐)” 。学生走近西方现代艺术,对现代艺术作品开始从表层的讨论走向深入的认识,逐步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对中、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分析解读,让学生体验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学会接纳多元文化,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建构“美”的实践,情境与生活相互作用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運用美术语言,从而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术研讨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动手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主导者。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判断与评价,获得认知和审美享受,表达与交流思想观念、审美经验的综合性美术活动。”传统课堂的枯燥、被动的学习形式通过技术的改革,使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整理分析显性数据和隐性数据,达到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通过欣赏爵士乐,观看抽象画作,让学生体会符号美学。如引导学生鉴赏抽象艺术家蒙德里安的画作《百老汇爵士乐》,通过对作品的深度识读,加深学生对图像形式的理解,让学生对其意义进行思考与联想。教师引导学生融合多学科学习方式,结合中学音乐鉴赏爵士乐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深入挖掘画作的内涵意义,提高其综合性的学习能力。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美术作品都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容出现,如吴冠中抽象绘画作品《春如线》,以昆曲《牡丹亭》中的一句唱词为背景——春如线,剪不断,理还乱,李煜之情丝丝如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的探索,作品呈现不同的美感,体现出一种自由、独立的人文精神,同时体会到吴冠中先生运用不同的抽象笔墨描绘生活场景的新方式,这与西方抽象画的内涵有着相通的地方。
五、理解“美”的观念,资源的探索发掘与收获
教学实施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情感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通过结合当代艺术在科技与新媒体环境中的实际情境,学生感受多样文化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地养成对社会文化反思的意识。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文化理解及积极的审美眼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测。利用新媒体技术对美术鉴赏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处理,让新媒体技术与更多鉴赏资源及课程内容相匹配。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考虑问题之间的关系,形成“问题链”,完成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追问,通过有效的教学干预,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也通过师生课堂对话,提升了美术学科鉴赏课程的教学能力。
人类的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20世纪的图像技术成为了艺术和科学之间的桥梁,现代媒体技术让艺术语言也有了新的突破,这对我们未来教学美术鉴赏的方式提供了思考方向。中学美术鉴赏主题,重在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地发挥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正向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