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直以为小说是伟大的,是文学家构建出的一段段隐秘历史,是一座桥梁,联通过去和现在,又必然通达未来。所以它必须是波澜壮阔的。直到我读到了《洛丽塔》。它里面的句子就像夏夜花园里阵阵飘来的夜来香,你也不知道它具体好在哪里,但就是缠绕、翻滚,无声无息地充斥着整个夜晚。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这是亨伯特望着洛丽塔时心里的话,当然这一段没有《洛丽塔》开篇时的话出名、惊艳,但当我一次又一次地默读,心就像被这句子烧出了小洞,像是再也不能盛住悲伤的容器,一滴一滴地流下泪来。
文学给予我的是什么?脑海里的小马达疯狂旋转起来:优美的句子、华丽的写法、惊喜的创意……我有太多太多想要说的,我有更多更多想要分享的,我所想说的永恒、不灭,我的洛丽塔。
在我十几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只一眼,那如诗如梦如幻的语言立刻抓住了一个少年的情愫,更让当时的我震惊的是,原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这么流畅地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从小看过的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是四大名著还是其他传统小说,叙述的角度里都不会有“我”出现,即使初中开始进了文学社,跟着老师的讲解分析理解《变形记》或是《双城记》,叙述的角度都是那种全知的角度。那时候,《变形记》的故事创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们越过一座座山寻找风景,最后只记得休息时差点被你坐扁的野花。所以当我无意结缘了《洛丽塔》,这么说吧,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之所以选择了第一人称叙述,就是因为它。而它带给我的影响,除了叙述和语言之外,还在于这是一个很难评判的故事。纳博科夫变魔术一般把一个变态的故事讲得“美好”和“伟大”起来。我甚至开始同情亨伯特,当一切尘埃落定,他的洛丽塔、他的生命之火、他的欲望之光、他的罪恶、他的灵魂,这一切都不会因为他改变命运的定数。亨伯特可以杀死洛丽塔的情夫,但是他再也換不回她的美丽、青春和那些鲜活的岁月,他甚至等不来想要的判决就死在了狱中。就像赌博永远失去的都是未曾拥有之物一般,亨伯特和洛丽塔,洛丽塔和亨伯特,是一场不该开始的故事。
毕业后我进入了大学工作,但是我很少在写作课上用这本书作为例子,我甚至不太敢给我的学生讲这个故事。 “如果这不是一部小说那简直太可怕了”。这样的声音会在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响起,我很害怕如果分析它,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误解。美丽的洛丽塔充满了诱惑,就是读文字,你也会发出:谁能拒绝她呢?但是这绝不至于令她招惹之后的命运。令我震撼的是,我第一次明白在世界上,或者在小说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即使是主人公,他可以在这个角度里十恶不赦、万劫不复,但当夜深人静,你又会念及他的美好,甚至是对于他的无奈和孤独陷入深深的同情中。这和我从小脑海里的“文以载道”相悖,我一直以为我要写的都是弘扬道德正面的美,而非《洛丽塔》中所表现出变了形的美。
我特别反对类似如“远看是爱情,近看是性侵” 这样的评价。文学作品不是非黑即白的法律。从一开始文字中每一句都镶嵌着“我对洛丽塔的欲望”,到后来亨伯特自己也知道在洛丽塔的眼中他根本什么都不是,不是父亲,不是爱人。“你是说我跟你去任何一家汽车旅馆之后你就会给我们钱是吗?”久别重逢后,那句“我们”更像是把一直插在亨伯特身上的匕首拔了出来般,那些我们还存有的关于爱的幻想,只剩下鲜红,一片模糊。
这是一个看似不寻常的畸形爱恋,但是除了对于我写作的启发之外,通读文本之后,会看到,这里没有人是清白的:糟糕的社会风气制造出来的早熟女孩,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糟糕的教育,还有什么呢?法律?道德?人性?
《洛丽塔》真实地把一个很糟糕的故事写得打动人心。
这些年围绕着它的解读越来越多,争论也一直存在,而对于我,那个昔日如花妖女,如今枯叶还乡,除了文字给我的感动之外,我好像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开始理解关于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的价值。
是到处都看到生命力的时刻,因为罪恶都在眼前,因为美好已然消逝,而我的洛丽塔,你在我生命里翻滚、闪烁、跃起、下沉,给我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像是生生不息的春夏秋冬,似乎不变,却年年常新。
责任编辑 张琳琳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是她,可以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这是亨伯特望着洛丽塔时心里的话,当然这一段没有《洛丽塔》开篇时的话出名、惊艳,但当我一次又一次地默读,心就像被这句子烧出了小洞,像是再也不能盛住悲伤的容器,一滴一滴地流下泪来。
文学给予我的是什么?脑海里的小马达疯狂旋转起来:优美的句子、华丽的写法、惊喜的创意……我有太多太多想要说的,我有更多更多想要分享的,我所想说的永恒、不灭,我的洛丽塔。
在我十几岁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只一眼,那如诗如梦如幻的语言立刻抓住了一个少年的情愫,更让当时的我震惊的是,原来用第一人称也可以这么流畅地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从小看过的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是四大名著还是其他传统小说,叙述的角度里都不会有“我”出现,即使初中开始进了文学社,跟着老师的讲解分析理解《变形记》或是《双城记》,叙述的角度都是那种全知的角度。那时候,《变形记》的故事创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双城记》的开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们越过一座座山寻找风景,最后只记得休息时差点被你坐扁的野花。所以当我无意结缘了《洛丽塔》,这么说吧,我出版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之所以选择了第一人称叙述,就是因为它。而它带给我的影响,除了叙述和语言之外,还在于这是一个很难评判的故事。纳博科夫变魔术一般把一个变态的故事讲得“美好”和“伟大”起来。我甚至开始同情亨伯特,当一切尘埃落定,他的洛丽塔、他的生命之火、他的欲望之光、他的罪恶、他的灵魂,这一切都不会因为他改变命运的定数。亨伯特可以杀死洛丽塔的情夫,但是他再也換不回她的美丽、青春和那些鲜活的岁月,他甚至等不来想要的判决就死在了狱中。就像赌博永远失去的都是未曾拥有之物一般,亨伯特和洛丽塔,洛丽塔和亨伯特,是一场不该开始的故事。
毕业后我进入了大学工作,但是我很少在写作课上用这本书作为例子,我甚至不太敢给我的学生讲这个故事。 “如果这不是一部小说那简直太可怕了”。这样的声音会在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响起,我很害怕如果分析它,会给学生们带来一些误解。美丽的洛丽塔充满了诱惑,就是读文字,你也会发出:谁能拒绝她呢?但是这绝不至于令她招惹之后的命运。令我震撼的是,我第一次明白在世界上,或者在小说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即使是主人公,他可以在这个角度里十恶不赦、万劫不复,但当夜深人静,你又会念及他的美好,甚至是对于他的无奈和孤独陷入深深的同情中。这和我从小脑海里的“文以载道”相悖,我一直以为我要写的都是弘扬道德正面的美,而非《洛丽塔》中所表现出变了形的美。
我特别反对类似如“远看是爱情,近看是性侵” 这样的评价。文学作品不是非黑即白的法律。从一开始文字中每一句都镶嵌着“我对洛丽塔的欲望”,到后来亨伯特自己也知道在洛丽塔的眼中他根本什么都不是,不是父亲,不是爱人。“你是说我跟你去任何一家汽车旅馆之后你就会给我们钱是吗?”久别重逢后,那句“我们”更像是把一直插在亨伯特身上的匕首拔了出来般,那些我们还存有的关于爱的幻想,只剩下鲜红,一片模糊。
这是一个看似不寻常的畸形爱恋,但是除了对于我写作的启发之外,通读文本之后,会看到,这里没有人是清白的:糟糕的社会风气制造出来的早熟女孩,不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糟糕的教育,还有什么呢?法律?道德?人性?
《洛丽塔》真实地把一个很糟糕的故事写得打动人心。
这些年围绕着它的解读越来越多,争论也一直存在,而对于我,那个昔日如花妖女,如今枯叶还乡,除了文字给我的感动之外,我好像在那个时候,第一次开始理解关于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的价值。
是到处都看到生命力的时刻,因为罪恶都在眼前,因为美好已然消逝,而我的洛丽塔,你在我生命里翻滚、闪烁、跃起、下沉,给我不同的思考和感悟,像是生生不息的春夏秋冬,似乎不变,却年年常新。
责任编辑 张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