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091-01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方法: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通过改变病房环境、密切的病情观察、细心的基础护理、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准确及时的药物应用。结果:通过对患儿的精心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及院内感染发生。结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疾病,除正确的治疗外,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尤其是皮肤的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 剥脱性皮炎 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或Ritter病。主要特征为全身泛发性暗红色红斑,其上表皮起皱,表现为松弛性大疱及稍用力大片表皮剥脱。粘膜常受累,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为急性的严重皮肤病,婴幼儿以接触感染为主,病死率非常高,在新生儿病房可引起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1-3]。本文对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护理对策,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为挽救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生命并改善其预后提共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11年9月—2012年12月共诊治新生儿剥脱性皮炎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小时___10天,均为足月新生儿。
1.2 临床表现:3例患儿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1例,一般情况良好。发热,双眼有较多黄白色分泌物,头部及面部可见多处皮肤剥脱及脓性皮痂,颈部、腋窝及脐周等可见大片皮肤剥脱,基底潮红,渗液。其中另2例患儿入院数小时后躯干及四肢出现有大面积烫伤样水泡,大小不等,最大约8x8cm,接触其皮肤即大片脱落。3例患儿均在用药5—7天后剥脱的皮肤恢复,生命体征平稳。住院天数为7—10天不等,均治愈出院。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由于患儿皮肤剥脱、糜烂,为防止继发感染,患者的床单和被褥均应高压蒸汽灭菌后使用。应用棉质柔软床单,并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若有污染及时更换。为便于观察病情、皮肤擦药和预防感冒,应将患儿裸体放于经终末消毒处置后的婴儿培养箱内。婴儿培养箱应每天清洁消毒,更换培养箱内灭菌注射用水。并根据患儿体温动态调节培养箱温度。
2.2 加强基础护理:每天以0.9%NS依次清洗眼、耳、鼻、口腔、脐部、会阴及肛门。皮肤护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腋下、颈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应保持清洁干燥。皮肤脱落时禁止用手撕扯,让其自行脱落。较大水疱以无菌针刺破下缘,用无菌棉签从上而下滚动挤压水疱,以促进疱液排除。切忌患儿哭闹、挣扎造成新的皮肤破损,继发皮肤感染;避免搔抓,必要时戴棉质手套。静脉注射时,禁止压脉带直接捆扎患儿肢体,可垫以无菌纱布。
2.3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发热,有无新发生的皮肤红斑及皮肤脱落,患处有无继发感染,并做好记录。注意患儿神智是否清醒,有无呼吸急促、呕吐、腹泻、末梢循环不良等症状,如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 药物的应用:局部用药,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一日三次;夫西地酸软膏涂擦皮肤剥脱出一日两次与1:1聚维酮碘湿敷皮肤剥脱出一日三次交替使用。全身用药[4],及时使用耐青霉素酶的药物,再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严重感染患儿可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加强喂养,由于患儿皮肤创面大量渗出,应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不能进食或进食差者,可给予静脉营养。患儿烦躁时,可酌情给予苯巴比妥镇静。发热者,可酌情调节箱温,温水擦浴,退热贴贴或冷水袋敷大动脉搏动处以利于降温,禁止用乙醇擦浴,因患儿皮肤薄嫩,乙醇擦浴使汗腺阻塞,影响散热。
2.5 其他: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外[5],各项护理治疗操作均应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打扰和不良刺激。同时,家长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应向家长解释疾病的病因、病程、治疗、预后及在治疗过程中可导致的不适和疾病的转归,帮助家长解除心中的疑惑,更加愿意配合医院合理治疗和护理。
2.6 出院指导:时常生活中应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穿着棉质、松软的干净内衣,发现患儿有皮肤潮红、发热、流涕等现象及时就医,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出院时皮肤基本为新生皮肤,比较薄嫩,应避免搔抓,不可用碱性肥皂清洗皮肤。
3 讨论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较重的疾病,因皮损遍及全身,护理不当,极易引起全身感染。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患儿早日康复出院的关键,而有效的局部皮损护理尤其重要。我院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本文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临床治愈率,使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做好家属的卫生宣教,预防感染,亦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48—1050.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3
[3]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175
[4]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69.
[5]李芳.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J】.西部医学,2012.11(11):2217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方法:根据患儿具体病情,通过改变病房环境、密切的病情观察、细心的基础护理、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准确及时的药物应用。结果:通过对患儿的精心护理,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及院内感染发生。结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的疾病,除正确的治疗外,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尤其是皮肤的护理。
【关键词】新生儿 剥脱性皮炎 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或Ritter病。主要特征为全身泛发性暗红色红斑,其上表皮起皱,表现为松弛性大疱及稍用力大片表皮剥脱。粘膜常受累,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为急性的严重皮肤病,婴幼儿以接触感染为主,病死率非常高,在新生儿病房可引起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应引起重视[1-3]。本文对我科自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护理对策,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为挽救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患儿生命并改善其预后提共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11年9月—2012年12月共诊治新生儿剥脱性皮炎3例,男2例,女1例。年龄1小时___10天,均为足月新生儿。
1.2 临床表现:3例患儿中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1例,一般情况良好。发热,双眼有较多黄白色分泌物,头部及面部可见多处皮肤剥脱及脓性皮痂,颈部、腋窝及脐周等可见大片皮肤剥脱,基底潮红,渗液。其中另2例患儿入院数小时后躯干及四肢出现有大面积烫伤样水泡,大小不等,最大约8x8cm,接触其皮肤即大片脱落。3例患儿均在用药5—7天后剥脱的皮肤恢复,生命体征平稳。住院天数为7—10天不等,均治愈出院。
2 临床观察及护理
2.1 加强消毒,隔离:预防感染,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由于患儿皮肤剥脱、糜烂,为防止继发感染,患者的床单和被褥均应高压蒸汽灭菌后使用。应用棉质柔软床单,并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若有污染及时更换。为便于观察病情、皮肤擦药和预防感冒,应将患儿裸体放于经终末消毒处置后的婴儿培养箱内。婴儿培养箱应每天清洁消毒,更换培养箱内灭菌注射用水。并根据患儿体温动态调节培养箱温度。
2.2 加强基础护理:每天以0.9%NS依次清洗眼、耳、鼻、口腔、脐部、会阴及肛门。皮肤护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腋下、颈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应保持清洁干燥。皮肤脱落时禁止用手撕扯,让其自行脱落。较大水疱以无菌针刺破下缘,用无菌棉签从上而下滚动挤压水疱,以促进疱液排除。切忌患儿哭闹、挣扎造成新的皮肤破损,继发皮肤感染;避免搔抓,必要时戴棉质手套。静脉注射时,禁止压脉带直接捆扎患儿肢体,可垫以无菌纱布。
2.3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发热,有无新发生的皮肤红斑及皮肤脱落,患处有无继发感染,并做好记录。注意患儿神智是否清醒,有无呼吸急促、呕吐、腹泻、末梢循环不良等症状,如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 药物的应用:局部用药,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一日三次;夫西地酸软膏涂擦皮肤剥脱出一日两次与1:1聚维酮碘湿敷皮肤剥脱出一日三次交替使用。全身用药[4],及时使用耐青霉素酶的药物,再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严重感染患儿可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加强喂养,由于患儿皮肤创面大量渗出,应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不能进食或进食差者,可给予静脉营养。患儿烦躁时,可酌情给予苯巴比妥镇静。发热者,可酌情调节箱温,温水擦浴,退热贴贴或冷水袋敷大动脉搏动处以利于降温,禁止用乙醇擦浴,因患儿皮肤薄嫩,乙醇擦浴使汗腺阻塞,影响散热。
2.5 其他:整个护理治疗过程中,除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外[5],各项护理治疗操作均应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打扰和不良刺激。同时,家长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应向家长解释疾病的病因、病程、治疗、预后及在治疗过程中可导致的不适和疾病的转归,帮助家长解除心中的疑惑,更加愿意配合医院合理治疗和护理。
2.6 出院指导:时常生活中应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受到不良刺激,穿着棉质、松软的干净内衣,发现患儿有皮肤潮红、发热、流涕等现象及时就医,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出院时皮肤基本为新生皮肤,比较薄嫩,应避免搔抓,不可用碱性肥皂清洗皮肤。
3 讨论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发病急、病情较重的疾病,因皮损遍及全身,护理不当,极易引起全身感染。正确的护理措施是患儿早日康复出院的关键,而有效的局部皮损护理尤其重要。我院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本文所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了临床治愈率,使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做好家属的卫生宣教,预防感染,亦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圣楣,陈惠金,朱建幸等..新生儿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48—1050.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3
[3]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5—175
[4]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69.
[5]李芳.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J】.西部医学,2012.11(1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