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锦麟,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先后担任多家媒体记者、编辑主任、主笔、杂志主编,也是香港多份报纸的专栏作家。2003年至今主持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等节目。
南都时评版出了一本集子,周末在广州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的时评版作者与会,我从来没有给南都时评版投过稿,但在读报节目会比较经常介绍和引用南方都市报时评文章,这一次他们出集子的时候,邀请我写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我只是用了某个周末午睡之后的一个小时就将它一挥而就,稍加修饰之后就发了过去,没曾想在他们推介新书时,将拙文放置在显著位置。
并不是自己借题发挥给自己做广告。而是在看了那一本之后,思想和情绪受到了一些感染,因此有感而发。很多时候的约稿,因为思路不对或者兴趣不大,却碍于情面不好推托,对着计算机键盘发呆,搞得自己坐立不安,苦不堪言,所以偶然一气呵成之作,还真的需要“自我表扬”一番。
周五一般很忙,在完成《有报天天读》、《世界论中国》节目的录制之后,才匆匆忙忙赶往红磡火车站。从公司到火车站短短路程,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意外,也就是在距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转弯处,出租车突然出现“滑胎”,整辆车撞向转弯处的石墙上,眼看就要“侧空翻”,幸好只是虚晃一枪,又重重地摔在马路上,所幸司机与我并没有受伤,大家虚惊一场。这是我这一辈子遭遇到第一次“车祸”或“准车祸”,只有虚惊,一切无恙,毫发无损。自觉有些庆幸,相信有神灵在暗中庇护我。
傍晚安然抵达广州,老友早就安排他的司机和秘书在车站等候我,一路送我到约定的地点。多时不见的朋友,一席丰盛的饭菜,坦率直言,推心置腹……
我总是这样,周五最忙,那天从早晨四点半起床之后,就是不停的工作,到了广州又不停地说话,送走了朋友之后,到了有关聚会指定的下榻酒店,已经是晚上将近十点了。文道、从北京专程南下的蓝艺和南都时评版的同事,准备了晚间的另一场聚会,我婉言谢绝了,实在是人疲马乏,“晚上再熬下去,明天就无话可说了”。入睡时,看到的已经是窦文涛、梁文道、李纯恩的“锵锵三人行”了。
还是四点半醒来。努力地又强迫自己迷迷糊糊地睡回去,但还是迷迷糊糊地醒回来。早晨叫醒服务的电话铃声七点半响起,我已经起床一个小时了。
新书发布会准时在九点开始,很轻松和务实的开始,与会者都是大陆时评界的一时之选,很多人的文章我在读报节目都陆续介绍过,但这一次看到的都是真人。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我一般不参加类似的活动,并不是自己孤高,而是自己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参与类似的活动,但这一次有点例外。
一是和南都时评版有读报节目互动的渊源,二是对这份都市报时评版的经营以及闯出自己一条路,在特殊的话语环境之下,这样的品牌营造殊为不易。无论自己多忙多累,这个场子是要捧的,也希望趁此机会结识和领略大陆时评界朋友的丰采。 “神仙会”开得痛快淋漓,大家都有不吐不快的发言欲望。我很久没有参加这样的场合,也很久没有鼓这么多次数的掌声,纳闷,除了鼓掌,难道没有其它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吗?
无法详细描述整个过程,只能说热烈、踊跃,集中的话题是话语环境、新语言、品牌意识、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的互动,公民写作与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积蓄和提升,对尖锐笔触的坚持,对宽容价值的认定,对于中国大陆以及其它地区华文媒体时评版的生存环境比较,大家都有各自的诠释,不少人认同时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但与此同时,一些同道对于新闻萧条之下的时评兴盛现象,也有另一种忧心忡忡的解读。
感受很多,还需要进一步反刍和消化,我也期待能有机会在电视荧屏上和这些优秀的时评作者有思想激荡的机会。
推辞掉周末下午、晚上以及周日上午的参观、休闲活动。赶稿,还有一些感悟,思绪万千……
南都时评版出了一本集子,周末在广州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邀请了来自大陆各地的时评版作者与会,我从来没有给南都时评版投过稿,但在读报节目会比较经常介绍和引用南方都市报时评文章,这一次他们出集子的时候,邀请我写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我只是用了某个周末午睡之后的一个小时就将它一挥而就,稍加修饰之后就发了过去,没曾想在他们推介新书时,将拙文放置在显著位置。
并不是自己借题发挥给自己做广告。而是在看了那一本之后,思想和情绪受到了一些感染,因此有感而发。很多时候的约稿,因为思路不对或者兴趣不大,却碍于情面不好推托,对着计算机键盘发呆,搞得自己坐立不安,苦不堪言,所以偶然一气呵成之作,还真的需要“自我表扬”一番。
周五一般很忙,在完成《有报天天读》、《世界论中国》节目的录制之后,才匆匆忙忙赶往红磡火车站。从公司到火车站短短路程,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意外,也就是在距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转弯处,出租车突然出现“滑胎”,整辆车撞向转弯处的石墙上,眼看就要“侧空翻”,幸好只是虚晃一枪,又重重地摔在马路上,所幸司机与我并没有受伤,大家虚惊一场。这是我这一辈子遭遇到第一次“车祸”或“准车祸”,只有虚惊,一切无恙,毫发无损。自觉有些庆幸,相信有神灵在暗中庇护我。
傍晚安然抵达广州,老友早就安排他的司机和秘书在车站等候我,一路送我到约定的地点。多时不见的朋友,一席丰盛的饭菜,坦率直言,推心置腹……
我总是这样,周五最忙,那天从早晨四点半起床之后,就是不停的工作,到了广州又不停地说话,送走了朋友之后,到了有关聚会指定的下榻酒店,已经是晚上将近十点了。文道、从北京专程南下的蓝艺和南都时评版的同事,准备了晚间的另一场聚会,我婉言谢绝了,实在是人疲马乏,“晚上再熬下去,明天就无话可说了”。入睡时,看到的已经是窦文涛、梁文道、李纯恩的“锵锵三人行”了。
还是四点半醒来。努力地又强迫自己迷迷糊糊地睡回去,但还是迷迷糊糊地醒回来。早晨叫醒服务的电话铃声七点半响起,我已经起床一个小时了。
新书发布会准时在九点开始,很轻松和务实的开始,与会者都是大陆时评界的一时之选,很多人的文章我在读报节目都陆续介绍过,但这一次看到的都是真人。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我一般不参加类似的活动,并不是自己孤高,而是自己平时没有太多的时间外出参与类似的活动,但这一次有点例外。
一是和南都时评版有读报节目互动的渊源,二是对这份都市报时评版的经营以及闯出自己一条路,在特殊的话语环境之下,这样的品牌营造殊为不易。无论自己多忙多累,这个场子是要捧的,也希望趁此机会结识和领略大陆时评界朋友的丰采。 “神仙会”开得痛快淋漓,大家都有不吐不快的发言欲望。我很久没有参加这样的场合,也很久没有鼓这么多次数的掌声,纳闷,除了鼓掌,难道没有其它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吗?
无法详细描述整个过程,只能说热烈、踊跃,集中的话题是话语环境、新语言、品牌意识、民间话语与主流话语的互动,公民写作与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积蓄和提升,对尖锐笔触的坚持,对宽容价值的认定,对于中国大陆以及其它地区华文媒体时评版的生存环境比较,大家都有各自的诠释,不少人认同时评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量,但与此同时,一些同道对于新闻萧条之下的时评兴盛现象,也有另一种忧心忡忡的解读。
感受很多,还需要进一步反刍和消化,我也期待能有机会在电视荧屏上和这些优秀的时评作者有思想激荡的机会。
推辞掉周末下午、晚上以及周日上午的参观、休闲活动。赶稿,还有一些感悟,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