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的第一动力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把“进化”一词定义为:“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这里的“由低级到高级”一般被理解为“由劣到优”、“由落后到先进”。例如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高级先进的优秀人类是从低级落后的劣等生物“进化”而来。那么,生物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种进步性运动?或者问:推动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动力是什么呢?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那是因为人有思维。然而,没有思维的动物、植物,乃至藏在生殖细胞核里的遗传基因,它们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好的”?究竟是什么动力在“推动事物积极向上”呢?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许多学者提出过不同的“动力模式”,但终究不能自圆其说。最近,有人又提出:“遗传信息复制”将有望成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但是,他们能真正找到生物进化的动力吗?我们对此表示怀疑。
  怀疑的依据是:不论什么理论,只要它自称能够解答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它就必须回答:为什么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生物没有进化或者进化那么缓慢?为什么同一种动力只对一部分生物起作用,而对另一部分生物不起作用或者只起很小的作用?为什么进化会出现停滞和爆发的不同阶段?当进化停滞的时候这种动力到哪里去了?当进化爆发的时候这种动力是怎样聚集到一起的?
  这是生物进化中的“动力怪圈”。如果没有这种“推动事物积极向上”的动力存在,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步性进化在理论上就讲不通;如果有这种动力存在,又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地球上还有那么多生物没有进化或者进化得那么缓慢。
  面对这个绕不出去的“动力怪圈”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猜想:这种能“推动事物积极向上”的动力根本就不存在。生物的进化根本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进步性进化,而是一种无所谓进步与退步的中性进化。
  所谓“中性进化”是指生物利弊得失各向都同时均衡发展的一种演变过程。当有“利”的方面越来越多时,有“弊”的方面也越来越多,其结果表现为事物的“利”与“弊”总是均等的。把进化前后的利弊得失叠加起来,其实际进化的总值为零,其进化结果整体向外显现为不好不坏的中性。(注意:这里的“中性”是“有利有弊”的,与木村资生中性学说的“无利无弊”是有区别的。)
  当生物的进化不再是进步性进化,而只是一种利弊均等的“中性进化”以后,各物种之间的关系就还原成了一种平等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实质,也就不再是“生物为什么会越来越高级”而是“生物为什么会演化(或称中性进化)”。这样,我们不仅走出了“动力怪圈”,而且我们还发现,许多曾经十分棘手的问题也能得到解答。
  生物的进化之所以是中性的,其根源在于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是中性的。事实上,自然界的所有力都是中性力,例如电磁力、万有引力等等。它们或者推动事物运动或者保持事物静止(相对),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它们的作用都是使事物在某种力量上获得平衡,而不是打破平衡去推动事物“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推动生物做中性进化的中性动力,也是一种能够推动事物运动但没有好坏优劣之分的作用力。中性动力只能将事物从一个中性位置推向另一个中性位置,或者将事物保留在中性状态之中不让事物游离于中性状态之外。
  在推动生物做中性进化的过程中,有两种中性动力在起作用。
  第一种是可以促成生命起源,也可以促使已有生命发生变异的动力(简称第一动力或变异的动力)。例如来自宇宙间或者来自地球内部的某种射线、某种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等等。第一动力引发的变异与达尔文主义认可的变异一样,不具有方向性和适应性;所不同的是,这种变异不再是只有“利”没有“弊”或者只有“弊”没有“利”的“单向”变异,而是利弊均等的“双向”变异。它只是一种将事物从一个中性位置推向另一个中性位置的中性动力。
  第二种是大自然赋予所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释放出来的一种动力(简称第二动力或求生存的动力)。这种动力是自然界必须存在的。如果生物没有求生存的本能,起源以后的生命就不会存活,不会延续。第二动力与拉马克主义认可的一样,具有方向性和适应性;所不同的是,它的作用不是促使生命发生变异,而是促使在变异之后只显现“弊”没显现“利”,造成生存困境的生命,把变异中的有利部分发掘出来,让变异后的利弊均等,从而求得生存。当生物得以生存以后,由变异引起的“利”与“弊”都得以显现,求生存的动力也就自行消失。因此,求生存的动力并不会推动生物去追求“更好的”生存。这一点与拉马克主义认为的生物都内在地和必然地趋向于完善化(不断向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这种动力是给予面临生存困境的生物以求生存的本能,将只有“弊”没有“利”的生存条件改变成为有“利”有“弊”的生存条件,所以它是一种将事物保留在中性状态之中,不让事物游离于中性状态之外的中性动力。
  第一动力引发的变异虽然是利弊均等的双向变异,但是,它显现出来的利弊却不一定均等。有的变异将“利”隐藏起来了,只向外显现“弊”;有的变异将“弊”隐藏起来了,只向外显现“利”。这样,生物的变异从外表看起来就是利弊参差不齐的。然而,被隐藏起来的“利”或“弊”总是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共性。
  当第一动力引发的变异最初向外显现为“利”时,它表现为能够让生物很好地存活下来,隐藏着的“弊”则随着生物的存活而迅速显现出来;当第一动力引发的变异最初显现为“弊”时,它表现为生物的生存十分艰难,这时就必须依靠第二动力——求生存的动力将隐藏的“利”发掘出来,生物才能得以生存。任何一种生物都只能在有“利”有“弊”的条件下生存,只有“利”没有“弊”或者只有“弊”没有“利”的生存都不符合自然法则,都是不真实的。
  被求生存的动力发掘出来的“利”当然不是额外多出来的“利”。而是后到的“利”对先来的“弊”做出的补偿。当利弊均等以后,求生存的目的达到了,求生存的动力也就自动消失。因此,“第二动力”虽然具有方向性和适应性,由于它只是推动利弊不均等的事物变成利弊均等的事物,所以它仍然只是一种将事物保留在中性状态之中的中性动力。
  求生存的动力之所以要“逼”着生物去发掘隐藏着的“利”,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那就是由自然界的均等法则使然。
  当变异最初显现为“弊”时,生物就很难存活,如果不能把隐藏着的“利”发掘出来,这种只有“弊”没有“利”的现象就会破坏均等法则。因此,自然界的均等法则必然通过“求生存的动力”将隐藏着的“利”发掘出来,把所有生物都置于利弊均等的中性状态。这样,自然界的均等法则既是引发“求生存的动力”的直接原因,更是推动生物进化的真正动力。
  从这里我们看到,当变异后的物种其利弊显现为均等时,生存压力小,生物得以存活,但是,生物却还是原来那个生物没有什么改变,即这种生物没有进化或者进化缓慢。当变异后的物种其利弊显现为不均等(“弊”多“利”少)时,生存压力大,生物难以存活,但是,在“求生存的动力”发掘出隐藏的“利”,将不均等变成均等以后,生物不但因此存活了,而且生物有了很大的改变,或者说,生物因此进化了。可见生存压力越大,生物越容易进化,当然,前提是不被生存压力压垮。
  第一动力是生物进化的根本,第二动力是生物进化的保证。第一动力告诉人们: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只可能是群体而不可能只是个体;第二动力告诉人们: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只要生物感受到了生存危机就必然去求生存。并且,第一动力与第二动力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第一动力和第二动力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不再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超自然性,和只作用于部分物种的神秘性。它们与自然界的其他力一样,对所有生物都一视同仁,不论“高等”、“低等”,在可能变异的时候都给予变异的机会。在需要求生存的时候都给予求生存的本能。
  有了这样一对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中性动力,生物进化中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才因此得以解答:为什么一些生物进化了,一些生物没有进化?为什么一些生物进化快。一些生物进化慢?为什么一些物种的性状变化是连续的,一些物种的性状变化是间断的?……这些疑问都不再是难题。
  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胃液中CA19-9(糖链抗原19—9)、CA72—4(糖链抗原72—4)、CEA(癌胚抗原)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IRMA(免疫放射分析)及RIA(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胃癌、慢性萎缩性
报告1例非诺贝特致急性横纹肌溶解症如下。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53岁,因“四肢酸困、疼痛无力、走路不稳3d”入院。既往有高脂血症6年,席汉综合征1年。入院时查体:四肢酸困、疼痛
子宫平滑肌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可引起月经过多、继发贫血、不孕及流产等,传统的治疗方法均为开腹,切除子宫或剜除瘤体,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共进行腹腔镜下子
目的观察心肌康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
对太空的向往是一种深植在人类基因中的原始呼唤,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是与太空息息相关。我们的祖先曾倾心地关注那灿烂的苍穹。写过无数诗篇;古代中国把王朝的兴衰和帝王的政绩与
目的 观察盐酸丙帕他莫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镇痛及身体依赖性的效果.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40例ICU重症患者分为盐酸丙帕他莫组(研究组)和芬太尼组(对照组),每组20例.在患者疼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内毒素诱导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ATⅡ,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脂多糖(LPS)组、血必净5 mg/ml+LPS组(X1
目的 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致伤的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本院 2011 年 12 月至2012 年 4 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的50 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