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00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治疗IMEM的患者51例(51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治疗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前节检查、眼底及OCT检查。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5.8±3.2)个月。患者手术前后各指标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视力与黄斑厚度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

结果

51只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4.25±0.34提高至术后4.65±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12,P=0.000)。51只患眼平均黄斑厚度由术前(432.7±91.7)μm降低到术后(333.3 μm±66.1)μm,与治疗前黄斑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65 ,P=0.000)。术前视力与黄斑厚度呈明显负相关(r=-0.452 ,P=0.001),而术后视力与斑厚度相关性更加明显(r=-0.602, P=0.000),术后视力提高行数和黄斑厚度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382 ,P=0.006)。12只眼在玻璃体切除术后3~ 6个月白内障进展,视力下降明显,均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均有显著提高。

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可以提高患者视力,减轻黄斑水肿,是治疗IMEM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中华眼科杂志,2016, 52: 343-347)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至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5例,按有无DR将患者分为无DR (NDR)组(85例)与DR组(70例)。睫状肌麻痹后彩色眼底照相,测量距离视乳头中心1.0~ 1.5 PD范围的血管直径,分析视网膜动脉直径、静脉直径与高血压、糖尿病病程、DR分期的相关关系。两组患者的视网膜静脉直径及视网
期刊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染色对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患者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60只眼)因特发性黄斑前膜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OCT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主观症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椭圆体区的变化。对手术中是否采用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分为两组:吲哚青绿
期刊
细胞自噬是指将受损、变性和衰老的蛋白质与异常细胞器运送至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是真核细胞内降解的重要途径。细胞自噬功能缺陷会导致多种人体疾病,如癌症、年龄相关疾病、感染性疾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等。研究表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质在眼部持续表达,异常的细胞自噬是多种眼部疾病的重要病理学特征。细胞自噬和眼部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亟待深入研究,尤其与白内障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些疾病。本文将针对目前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发病情况的视交叉部病变导致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mGCCT)图形形态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16例视交叉部病变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 77岁(平均48岁)。其中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3例、视交叉部发育不良、脑膜瘤、血管瘤和动脉瘤各1例。对所有患者采用视野分析仪进行30°中心视野检查,并应用3D-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厚度(MRT)地形图、mGCCT地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无菌空气后行巩膜外冷凝治疗单纯型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5例(35只眼)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其中脱离范围累及黄斑区31例,所有均伴明显玻璃体液化。裂孔位置均位于上半部分,直径0.5~1.5 PD,形态均为马蹄形。经巩膜穿刺放出视网膜下液体后,玻璃体腔注射无菌空气0.5~2.0 ml,双目间接检
目的探讨广角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诊断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至2014年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9例(9只眼)患儿,经RetCamⅡ眼底照相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确诊为PHPV。结果9例患儿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个月至5岁,均为足月儿,均可见白内障,RetCamⅡ检查可见:视乳头色苍白,有白色纤维条带与视乳头相连,向
近年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近视眼人群中的分布特征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不同屈光状态人群中存在差异,并与年龄、眼球增长、眼底结构改变等因素具有相关性。视网膜结构变化的同时可造成一系列功能改变,因此对近视眼与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行探索,将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对近视眼发病机制的了解和认识。本文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结构特征、人口学特征、在近视眼人群中的特点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关联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