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灵感对创作音乐的作用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主要功用在于引发创造能力和把以往的艺术经验付诸实践爱昵所以灵感虽然貌似神秘,但它却又深刻的现实基础。文章通过对灵感的分析,对灵感产生的心理依据和产生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分析灵感对创作音乐的作用。
  【关键词】灵感;创作;
  一、灵感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灵感往往产生在艺术家经过苦思冥想以后,这正说明灵感是创造性想象活动进行到某一个阶段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它应该是想象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想象过程中的某一个特殊的心理想象。何其芳先生说:“其实所谓灵感,就是诗人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俗套的构思。他把灵感看作是创造性想象的一个有效的结果。”
  虽然,灵感与作曲家有意识的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毕竟是超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因为灵感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到来,它似乎是作曲家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贝多芬曾经说过:“您问我的乐思是从哪里来的吗?这我不能确切地告诉您,它们不请自来,象似间接地,又像直接地出现,我在大自然的环保里,在林中漫步里,在夜的宁静中扑捉它们,清早起来,心情振奋,这种心情诗人用文字表达,而在我这里级转化为声音,发出响声,喧闹声,狂吼声,直到以乐谱的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莫扎特也曾经在一封信中谈到:“当我的感觉良好、心情愉悦时,或是饱餐后漫步时,或是夜里不能入睡时,乐思就异常灵巧,成群地向我走来。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一点我也不知道。”作曲家的创作实践以明确告诉我们,灵感是一种与我意识相对的无意识的心理行为。
  但事实上,灵感的降临总是在灵感获得者经过反复冥想后才产生的,所谓“我一点也不知道”它产生在何处,实际上是由于无意识的想象在暗处煽动着灵感的翅膀,它使艺术活动触而不知。所以,我们可以对灵感做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它是作曲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创造性心理行为。
  二、灵感产生的心理依据
  既然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作曲家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那么,灵感无疑是想象活动的产物。心理学家认为,灵感是在潜意识中形成的,虽然它有复杂的组合过程,但作曲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同时,一旦灵感在潜意识中形成之后,它又在意识的水平上爆发出来。所以,灵感具有突发性。
  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潜意识表象活动有三种情形,第一是表象的改变。就是作曲家感知现实中包括音响现象在内的客观对象,形成表象记忆,具体地说是根据作曲家意愿在改变。第二是表象的局部突出,即作曲家在改变表象记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使整个表象记忆中的某些部分突出,这一突出的过程也往往在潜意识中进行。第三是i表象的组合。这可以说是潜意识表象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这种在心灵暗处的神奇的组合,才使作曲家在创造新的听觉表象中闪射出光辉,这就是所谓灵感之光。
  三、灵感产生的其他条件
  我们认为灵感的产生应具有现实的依据。这不仅是因为在潜意识表象活动中现实生活中的其他表象再起作用,而且还因为促成灵感产生的想象活动的本身也与现实的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灵感并不是一种“天启”,而是在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表现形态上带有突发的、飞跃的特点,常常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或因外界的某以刺激而受到启发,或由于某种联想而触类旁通,他甚至表现为一种难以捉摸的、自发性的心理现象,很难解释清楚。然而,它并不是神秘的,从根本上说,它是在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他所创作的音乐表象的热烈顽强、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灵感产生的首要条件是作曲家不倦地工作。
  四、正确对待音乐创作中的灵感
  对待灵感历来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把灵感神秘化,认为灵感是神赐的天赋才能,而且只有少数超人能获得。柏拉图认为诗人并非借助自己的力量,而是有神灵凭附着来向人说话。他还认为灵感是不朽的灵魂从前世带来的回忆。在作曲家中也有对自己的创作作出神秘解释的。如海顿曾经说过他的清唱剧《创世纪》有一部分是“来自天上”的。现代某些西方学者还把灵感和梦境、幻觉、错觉、精神错乱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想用某些药物来人为地刺激创造性想象,寻求灵感的出现。这和我过古代相传的唐代诗人王勃是靠喝墨水才引出灵感的谬说颇为相似。另一种观点是否定创作中的灵感,认为灵感只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谬说。这种观点在我们过去的理论工作中有一定的影响,致使我们长期对灵感这种在创作性劳动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很少问津,更谈不上从理论上对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不灵感神秘化和否定灵感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不符合创作心理实际。我们认为灵感是存在的。并进一步认为它产生于艺术家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灵感在音乐创作中的主要功用在于引发创造能力和把以往的艺术经验付诸实践爱昵所以灵感虽然貌似神秘,但它却又深刻的现实基础。灵感虽然具有突发性的创造力,但它却牢牢地依赖于作曲家以往的艺术经验。我们应该对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能正确掌握规律,并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触发灵感的产生,以推动创作心理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做任何事情都讲求善始善终,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一节课即要有一个好的引入,又要有一个好的结束。本文介绍. 总结预习式、延伸拓展式、趣味游戏式、问题启发式、音乐赏析式等几种课堂结束语的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结束语  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讲究开头、突出中心,更需要注重结尾艺术,否则就只能算是虎头蛇尾的教学败笔了,至少不能算是一节十分成功的教学课。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需要讲
期刊
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经常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在一些新课程的展示中也发现有的数学老师在创设情景中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一味地为了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景的设计牵强附会;有的数学老师一提起“情景”,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
期刊
【摘要】对教育实行创新,能够增强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由于幼儿正处于身体及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处于智力开发和学习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思维创新的转变,正是适合新时期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思维;创新;转变  学前教育这门学科具有学科综合性
期刊
【摘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不仅仅需要分层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最主要的是,教师还要学会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并结合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只有通过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分析;  1.绪言  由于数学教学的特点,在开展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动力、创新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中,创造性的教和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培养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
期刊
【摘要】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便是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改变和创新教学观念,将传统教学模式里落后的思维观念摒除,加强新的教学理念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来劲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进而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本文作者主要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增进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  
期刊
高中数学是高中较难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经常喊“高中数学难学”、“上课听不懂数学”等,而我们老师也经常抱怨“学生基础差”、“课不好上”、“对牛弹琴” 等。在我参加工作的这几年里,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喊着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还是经常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并且成绩也不见有大的改善,其近乎于原地踏步甚至后退。比如刚刚过去的一次月考
期刊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
期刊
【摘要】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原则,探讨了提高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些措施,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新课改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
期刊
【摘要】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霞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愿望,体会数学的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