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更好地了解冠脉搭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与炎症的体液细胞标志物的关系,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Fontes及其同事通过前瞻性和描述性研究,研究了冠脉搭桥术前白细胞计数增多是否预示术后发生房颤的几率增加,其结果在线(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9-7.1)发表于心胸和血管麻醉杂志上(J Cardiothorac VascAnesth,2009 A
【机 构】
:
100016,北京,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100016,北京,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地了解冠脉搭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房颤)与炎症的体液细胞标志物的关系,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的Fontes及其同事通过前瞻性和描述性研究,研究了冠脉搭桥术前白细胞计数增多是否预示术后发生房颤的几率增加,其结果在线(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9-7.1)发表于心胸和血管麻醉杂志上(J Cardiothorac VascAnesth,2009 Apr9)。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肿瘤实性部分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的相关性.方法 将成功建立模型的3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9只,分别在种植后第14天和21天行DWI检查,并对全部肿瘤标本行HE及PCNA染色.结果 (1)第21天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10-3 mm2/s)均低于第14天(0.77±0.19 vs 1.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治疗近年来备受药物研发领域的关注.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等虽然能延缓病情,但是仍没有达到治愈PAH的目标.随着对PAH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一些新的药物与治疗策略的出现将可能使PAH的治疗情况得到改观。
侵袭性纤维瘤(AF)病的人群发病率为(2~4)×10-6,占所有肿瘤的0.03%,占全部软组织肿瘤的3%.本病是由MacFarlane在1832年首先提出的,好发年龄15~60岁,平均发病年龄30岁,女性多于男性[1],疾病发生没有明显的种族差异。
临床问题 患者男,93岁,因发热、咳嗽入院,入院时体重66 kg,体重指数24.2 kg/m2;危险因素为高龄、吞咽功能差、胃肠动力差,有反复发生的慢性肺部感染、有已经控制的2型糖尿病和已经调整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疾病。
尽管有许多关于对流层臭氧随海拔高度对健康不利的研究,但长时间暴露在被臭氧污染的空气中的死亡率仍不确定.最近,美国一项大范围的队列研究揭示了臭氧对心肺疾病尤其是呼吸相关疾病死亡的危险性的潜在作用,其结果刊登在the New Enslans Journal of Medical(NEJM,2009,360:1085-1095)上。
目的 研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的疾病类型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190例符合AAV诊断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按ANCA检测结果分为胞质型ANCA(C-ANCA)阳性和核周型ANCA(P-ANCA)阳性2组进行疾病谱,临床和实验室表现差异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90例患者中男92例,女98
近年研究发现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ype Ⅱreceptor,BMPR2)基因突变可以影响肺血管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是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PAH)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重要致病基因[1-4]。
老年人是除新生儿之外,麻醉相关病死率最高的人群[1],对老年人实施麻醉是对麻醉医师能力的挑战.器官功能衰退仅是贮备功能降低,但还能满足一般生理需要,因此,对健康老人进行麻醉主要是避免过度应激状态,防止发生器官功能衰竭.同时,老人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术后易发生心衰、呼吸衰竭、感染等致命并发症,而这些风险因素在术前还不能准确评估,也就没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意外"并发症难以避免.
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量心肌细胞坏死、纤维瘢痕形成引起的负性心室重构和心力衰竭,是影响远期预后的主要问题.由于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降解可导致心室重构和进行性心功能不全,从而提示治疗心肌梗死的一种新治疗方法--植入生物材料代替受损的ECM,改善梗死区局部微环境[1-2]。
目的 研究吗啡耐受大鼠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的表达变化及mGluR5拮抗剂MPEP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S),吗啡耐受组(Mor),吗啡加MPEP组(Mor+MPEP)和MPEP组.采用鞘内重复给药方式建立慢性吗啡耐受模型,鞘内注射吗啡10 μg,每日给药2次,连续7 d.通过甩尾实验,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30 min大鼠甩尾潜伏期并计算最大镇痛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