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开发区是国内唯一集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行政区的管理机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区域。2004年,广州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首次超过天津开发区,跃居全国开发区第一。但是,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低端;具有国际背景和按国际化方式办事的人才非常紧缺;园区内高科技产业的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企业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输出不多。
竞争优势带动国际化进程
目前,广州开发区已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内地其他主要工业城市,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特定经济区域。广州开发区已形成光电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汽车、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食品饮料等主要产业群,成为广州市发展现代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主要基地。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达560亿元,税收在4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第一个突破100亿元大关。开发区在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着国际化进程。
2004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值10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9.86%,首次突破100亿美元,高出全省增幅23.8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47.55亿美元;进口总值59.5亿美元,增长51.86%。三资企业是出口的“领头羊”,占全区外贸出口的89.23%。加工贸易是出口的主要方式,占全区外贸出口的82.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实现出口26亿美元,同比增长52.06%。
从利用外资的规模看,广州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近三年增长势头迅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近几年也在稳步增长。2004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55个,合同利用外资1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截至2005年8月,世界500强企业已有91家落户开发区。
广州开发区的独特竞争优势是国际化的重要带动因素,体现在:第一,开发区实行独具特色的“五区合一”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精干高效,政策资源丰富,并享受广州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第二,形成了以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最广阔的投资领域,可容纳各类投资者、各类型项目;第三,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管委会全面执行IS09001和IS014000标准,行政管理推行“一站式服务”,硬软环境较完善;第四,区位优势突出,毗邻港澳,辐射内陆,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重要通道。因此,广州开发区不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散地,而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基地。
开发区国际化历程充满挑战
广州开发区在国际化进程中成绩斐然,不仅表现在各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上,而且在引进项目的层次、产品出口结构、出口方式等方面都在不断优化。但国际化道路并非坦途,充分认识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国际化的挑战。
首先,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链低端,在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的绝对比重充分说明,尽管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大多数只是充当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内生产和加工车间。其原因主要是园区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科技企业少,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国际竞争力不强。
其次,国际化人才短缺,制约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尽管广州是中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也是华南地区的科教中心,培养了一大批各類型人才,但具有国际背景和全球视野、具备跟国际对接与交流能力、按国际化方式办事的人才非常紧缺。国际化人才缺乏是企业国际化的“软肋”。
再次,园区内高科技产业的规模经济尚未形成,企业间合作仍未充分展开,尤其在研发层面的合作。不少工业园区形成所谓的“马歇尔产业区”,即规模不大的各种企业在地域上零星分布,“遍地开花”,未能形成产业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园区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作开发机制,使得企业间合作较少。这不仅难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不能把外资企业在技术、信息、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内部化,从而缩小与外资企业的差距。
最后,广州开发区的国际化进程尚处于以引进为主的初级阶段。广州开发区在引进国际知名企业,搭建国际通道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但企业“走出去”的仍较少,企业国际化的最高层次即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输出则更少,这正是利润最丰厚的部分,目前,这一块被跨国企业或国外大企业所掌控。这说明广州开发区的国际化进程仍很漫长,需要企业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
开辟新型国际化道路
加快广州开发区的国际化进程,必须在加大引进力度的同时加强合作,以“五区合一”之优势,走科技兴贸和品牌带动的国际化道路,鼓励企业“走出去”。
创新招商引资策略,加大对跨国公司及国际项目的引进力度。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趋势和特点制定灵活的招商引资策略,改善投资环境及产业配套环境,加大对外宣传,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建立研发基地、培训基地及开展项目研发,力争在引进高科技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大项目上有新的突破,以此带动园区的国际化进程。
借助CEPA大平台,加强穗港澳高技术产业合作。通过CEPA的资源配置平台,以穗港澳高技术产业合作为载体,借助香港在信息交汇、技术扩散、服务贸易、资本融通、产品集成和全球市场开发方面的优势,以及澳门与欧盟联系密切的特点,加速园区内高技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借助“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力条件,走科技兴贸的国际化道路。泛珠三角“9+2”省区有着丰富的科技资源,有利于建立企业之间或产学研之间的技术研发联盟,共建重点实验室,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平台,进行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共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重点产品,并利用开发区各类孵化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园区品牌,实施品牌带动的国际化战略。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对于大型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加强品牌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由于力量有限, 可借助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打造园区品牌。品牌打造与品牌定位紧密相连,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往品牌的高端化发展。
创建“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在扩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基础上,鼓励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到欧、美、日等世界科技中心设立科研机构;努力提高区内高科技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和自有技术的出口能力,并在税收、出口买方信贷、出入境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电子、通信、软件、中医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国际质量和国际标准认证的扶持力度,除了在经济方面给予扶持和鼓励外,还要充分发挥开发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帮助企业搞好国际质量认证工作,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