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体而言,中国社会过于粗线条,政府过于强势,官员过于强悍,处理人际关系过于粗糙,而民众的心态更有太多的浮躁和戾气。这种社会氛围不可避免地延伸到国际交往中,影响着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决定着中国究竟能否与国际社会和谐共处。
谁能代表中国的形象
过去我在北京当记者时,圈内对两种女性的形象反映极好。其一是当时还在担任外经贸部部长、后来担任副总理的吴仪。她不仅为人亲切、自然,言行举止间有一种令人很舒服的自信,更对自己的仪表几乎做到了一丝不苟。无论在男性高官还是女性高官中,吴仪的整体形象堪称恰到好处。
其二就是外交部一群年轻貌美的女翻译。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城市景观比现在差远了。尤其在冬春两季的几个月里,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一走下飞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灰蒙蒙的天气,街道两旁的树木更是光秃秃一片。加上部分接待官员显得灰头土脸,国际奥委会官员们留下的印象大概不会好到哪里去。
但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经常能看到几个靓丽的倩影,每每令人眼前一亮,她们就是为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当翻译的女孩。当时北京的一些官员,在人们印象中是“土包子”干部,我们记者暗地里说他们“满脸苦大仇深”。在考察团面前,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其自身的面貌也难以展现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然而,在这些粗陋男人的身边或背后,那几名女翻译的美丽形象、高雅气质和神态自若的表现,使整个空间透射出几道亮光。虽然那次申奥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透过电视画面的无国界传播,人们毕竟还能看到,除了那些面孔死沉、毫不可爱的老官僚之外,北京其实还有很多可爱的人与可爱的事。只不过在有些时候,很多美好的东西往往被排挤在舞台边缘。
现在,时代已经大为不同。中国的国力在不断增强,人民更加自信,官员们的言行举止也有很大进步,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场合,我始终感觉到,中国民众和官员的修养程度还远远不能与“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称谓相匹配。坦白地说,这些年来,各级官员已相当重视自己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但一到国际场合,好像总是与世界主流文明不那么融洽,显得很粗线条,很刚硬。虽然都是一些细节上的瑕疵,但在很多时候,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况且,以官方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政府代表,个人的言行举止反映的是整个国家的形象。
国民文化气质的培养至今未被重视
当然,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对官员的形象评头论足,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甚至慷慨激昂,其实,老百姓自己的行为是否文明,比官员的形象更为重要。
中国大幅度开放公民出国旅游以来,我在这方面的感受更加深刻。要了解国内民众的文明程度与发达国家究竟有多大差距,只需看看中国游客在国外的表现就一目了然。我有不少朋友在海外从事导游或游客接待工作,他们经常在私下里对我说,看到同胞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其他不文明的言行,自己作为中国人实在感到丢脸和难过。大声喧哗、争先恐后、浪费食物、不爱惜公物和环境、遇到一点麻烦的小事就喜欢跟人争执,这些绝对不是个别现象。过去,中国人没有机会出国旅游,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还存有“距离美”;但现在,当大批国人去到别人家里的时候,这种“距离美”不仅不再存在,而且还在往相反的方向变化。
这种情形,国内媒体和有关部门已注意到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对出国旅游的同胞进行教育等。但是,很多不好的习惯不是出国一次就能改变的,关键还是平常要进行细致入微的公民教育,尤其是从家庭、学校、公司和单位做起。当每个家长、每个孩子、每个职员都是好家长、好孩子、好职员的时候,整个社会才能变成一个优雅的社会。到那时候才可以说,中国真的与世界先进文明接轨了。
中国以前长期封闭和贫穷,曾经是一个只讲“革命”的社会,曾经排斥人性、温情和个性,最后使得整个国家没有一套符合现代文明的行为规范。那时,不分性别,每个人都要当革命者,大家都要表现出斗争精神。而在改革开放后,追求物质文明一直是首要目标,即使有公民教育,也是以空洞的原则和无用的说教为主。至今,中国还没有把国民文化气质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
过分政治化的心态不利于客观认识外部世界
整体而言,中国社会过于粗线条,政府过于强势,官员过于强悍,处理人际关系过于粗糙,而民众的心态更有太多的浮躁和戾气。这种社会氛围不可避免地会延伸到国际交往中,影响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决定着中国究竟能否与国际社会和谐相处。
中国能否与世界和谐相处,还取决于中国国民看待外部世界的心态。在中国的政治语言里,“别有用心”的使用率很高,甚至高得惊人。虽然有时候是有道理的,比如西方社会确实有人总想找机会妖魔化中国,但在其他时候,这种严厉的指控其实无根无据。因此,当有些人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别有用心”时,受到伤害或者感到失望的人,通常都是那些对中国抱持善意的人群。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世界上一些国家感到害怕,因而制造了很多不利于中国的舆论。有些确实是蓄意为之,但有些只是他们内心感受的自然表露,不一定有政治目的。对这些议论,中国民众如何看、如何应对,将直接影响中国与外部世界交往的质量和中国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如上所述,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最大的缺憾之一,就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实实在在的公民教育,导致国民心态至今没有梳理平顺。以政治宣传代替行为规范,以思想灌输代替信息传播,几十年如一日,使国民性格中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在过分政治化的心态下,人们很难正确认识中国的现状,也不可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特别是由于敌我意识超强,很多人在听到外国人的不同看法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揣测和追究对方的政治动机,而不善于通过常识、常理和理性思维予以应对。
实际上,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欺压,中国民众求存图强的意识和热情高涨,在面对外部世界时,往往表现得过于情绪化,最终形成了集体共有的性格特征,这就是所谓“弱国心态”。这种心态既来自于外力的压迫,也来自于内力的压制,它曾经使落后的中国越发落后,使没有开启的民智越发愚钝,使自身文化中的创造欲望被掐死在萌芽之初。久而久之,常识、常理和理性思维就不再重要,一切是非对错都由政治情绪来决定。以弱国心态与外部世界搞这样或那样的接轨,很多事情都会走样和变形,最终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接轨。在国运昌隆、经济蒸蒸日上的今天,这一点必须逐步改变。如果不提倡、不重视理性思维,国民心态就容易走向极端和偏狭。这样的心态,很难使国家真正强盛起来。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深入、全面地总结。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到了一个重要关口,怎样与世界和谐共处,是一个可以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