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歙县蚕桑生产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就如何提升蚕桑生产的比较效益,论述了所采取的建立高效丰产桑园、推广省力蚕台育养蚕模式的方法与效果。阐明实现蚕桑生产高效省力化必须从蚕和桑两方面同时着手,即建立高效丰产桑园和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模式同时进行。
关键词 高效化;省力化;蚕桑生产;推广模式;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88-01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现有桑园4 000hm2,年产茧3 700t,是安徽省第一产茧大县,多年来,蚕桑生产作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在县域农村经济中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壮劳力一批又一批的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绝大部分是妇女和中老年人,他们劳动能力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蚕桑生产又恰恰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蚕桑生产省力化问题,并使其在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上保持一个较高水平,是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研究和推广的重要课题。多年的推广实践表明:要实现蚕桑生产高效省力化必须从蚕和桑两方面同时着手,不可偏废,即建立高效丰产桑园和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模式同时进行。
1通过丰产桑园的建设使桑叶生产高效化省力化
1.1广泛宣传强调丰产桑园建设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蚕以桑为食,桑叶生产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其投入占整个蚕事投入的1/2以上。大力推广丰产桑园栽培模式,可以成倍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桑叶产量,改善叶质,增强蚕儿体质,保障蚕事安全。通过对示范村示范户667m2桑产茧150kg高产栽培模式的调研,发现每生产100kg茧,其桑园管理用工、采叶用工均较全县平均水平减少1/2以上,为此我们强化了丰产桑园建设的推广力度,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努力扭转蚕农重蚕轻桑的思想。
1.2丰产桑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合理规划桑园用地,对非宜桑土地内的低老桑园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对宜桑土地按“千株、万条、万米夺高产”的群体高产栽培模式,利用育711等优质品种进行栽植或更新。栽培管理上,要求旱能灌涝能排;增施有机肥与氮磷钾三要素按N∶P∶K=10∶4∶5比例的配方施肥相结合;适时做好病虫草害的防除,少用或不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其他管理措施照常规进行。
2通过省力化蚕台育模式的推广最终实现高效化
2.1省力化养蚕模式推广的途径
多年的推广实践表明,要想养好蚕就必须着重抓好“吃、住、病”(即良桑饱食、适宜的饲养环境和完善的蚕病预防措施)3个方面的问题,同样省力化养蚕技术模式的推广也必须以这3个方面的问题为抓手。由于我县是一个养蚕重点县,通过多年的努力,各项常规的养蚕技术,如规范化的普通蚕匾育,养蚕前、中、后的标准化消毒措施等在群众中均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时,小蚕阶段引导蚕农走联户共育道路,改薄膜防干一日三回育为一日二回育,鉴于“养好小蚕七成收”,提倡小蚕一定要精养,而不是为省力而省力;大蚕阶段是整个蚕事过程中最为紧张艰苦的阶段,在保证丰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省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是养蚕增效的当务之急。通过多年对大蚕地蚕育、大棚育、室内蚕台育等省力化大蚕养饲模式实践比较,发现地蚕育浪费蚕室资源,大棚育受到山区土地资源和山区小环境导致的大棚温湿环境不稳定、蚕作不安全等限制,大蚕室内蚕台育是山区县因地制宜的最佳省力化养蚕模式。
2.2蚕台育省力化模式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为便于清洗消毒,蚕台要设计成可拆卸的,由立柱、纵横向支撑杆、栏边板、垫底塑料编织布等组成,就地取材。
(2)搭制时每层高为方便方格簇自动上簇,高度应设计为5龄龄终蚕沙厚度加上方格簇搁挂高度,层数以2~3层为宜。
(3)盒种蚕台面积不少于50m2,以大眠开口第2次给叶后入台为宜。蚕儿入台时蚕座面积应小于蚕台实际面积的1/2,以后随给叶自动扩座。
(4)由于蚕台育整个龄期除每天给3次叶外,均不除沙,为保持蚕座干燥、隔离杀灭病原、防止病毒病等恶性蚕病暴发,每天要撒新鲜石灰粉1次,并建立一整套蚕病预防措施,保证蚕作安全。
(5)由于采用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蚕儿在入台前一定要通过提青分批等方法,严格分批入台,并在蚕儿见熟5%以后喷施蜕皮激素,游山蚕要及时引出另上。
2.3省力化蚕台育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示范村示范户的调查得知,与实行普通蚕匾育相比,在省工、省力、高效方面省力化蚕台育有着相当明显的效益优势,盒种用工仅普通蚕匾育的1/2左右,可节省工时10个工以上,仅此一项即可为蚕农节省劳动力成本300元左右。同时由于减少了除沙环节,减少蚕儿人为创伤,使得蚕台育农户血液型脓病暴发率也有所降低,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血液型脓病的侵染途径主要是创伤感染。
关键词 高效化;省力化;蚕桑生产;推广模式;安徽歙县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288-01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现有桑园4 000hm2,年产茧3 700t,是安徽省第一产茧大县,多年来,蚕桑生产作为农业主要支柱产业在县域农村经济中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壮劳力一批又一批的外出打工,留在农村务农的绝大部分是妇女和中老年人,他们劳动能力和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蚕桑生产又恰恰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问题已成为制约蚕桑生产稳定和发展的重要瓶颈,解决蚕桑生产省力化问题,并使其在与其他农业产业的比较效益上保持一个较高水平,是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研究和推广的重要课题。多年的推广实践表明:要实现蚕桑生产高效省力化必须从蚕和桑两方面同时着手,不可偏废,即建立高效丰产桑园和推广标准化省力化养蚕模式同时进行。
1通过丰产桑园的建设使桑叶生产高效化省力化
1.1广泛宣传强调丰产桑园建设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蚕以桑为食,桑叶生产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其投入占整个蚕事投入的1/2以上。大力推广丰产桑园栽培模式,可以成倍增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桑叶产量,改善叶质,增强蚕儿体质,保障蚕事安全。通过对示范村示范户667m2桑产茧150kg高产栽培模式的调研,发现每生产100kg茧,其桑园管理用工、采叶用工均较全县平均水平减少1/2以上,为此我们强化了丰产桑园建设的推广力度,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努力扭转蚕农重蚕轻桑的思想。
1.2丰产桑园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
合理规划桑园用地,对非宜桑土地内的低老桑园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对宜桑土地按“千株、万条、万米夺高产”的群体高产栽培模式,利用育711等优质品种进行栽植或更新。栽培管理上,要求旱能灌涝能排;增施有机肥与氮磷钾三要素按N∶P∶K=10∶4∶5比例的配方施肥相结合;适时做好病虫草害的防除,少用或不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其他管理措施照常规进行。
2通过省力化蚕台育模式的推广最终实现高效化
2.1省力化养蚕模式推广的途径
多年的推广实践表明,要想养好蚕就必须着重抓好“吃、住、病”(即良桑饱食、适宜的饲养环境和完善的蚕病预防措施)3个方面的问题,同样省力化养蚕技术模式的推广也必须以这3个方面的问题为抓手。由于我县是一个养蚕重点县,通过多年的努力,各项常规的养蚕技术,如规范化的普通蚕匾育,养蚕前、中、后的标准化消毒措施等在群众中均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时,小蚕阶段引导蚕农走联户共育道路,改薄膜防干一日三回育为一日二回育,鉴于“养好小蚕七成收”,提倡小蚕一定要精养,而不是为省力而省力;大蚕阶段是整个蚕事过程中最为紧张艰苦的阶段,在保证丰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省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是养蚕增效的当务之急。通过多年对大蚕地蚕育、大棚育、室内蚕台育等省力化大蚕养饲模式实践比较,发现地蚕育浪费蚕室资源,大棚育受到山区土地资源和山区小环境导致的大棚温湿环境不稳定、蚕作不安全等限制,大蚕室内蚕台育是山区县因地制宜的最佳省力化养蚕模式。
2.2蚕台育省力化模式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为便于清洗消毒,蚕台要设计成可拆卸的,由立柱、纵横向支撑杆、栏边板、垫底塑料编织布等组成,就地取材。
(2)搭制时每层高为方便方格簇自动上簇,高度应设计为5龄龄终蚕沙厚度加上方格簇搁挂高度,层数以2~3层为宜。
(3)盒种蚕台面积不少于50m2,以大眠开口第2次给叶后入台为宜。蚕儿入台时蚕座面积应小于蚕台实际面积的1/2,以后随给叶自动扩座。
(4)由于蚕台育整个龄期除每天给3次叶外,均不除沙,为保持蚕座干燥、隔离杀灭病原、防止病毒病等恶性蚕病暴发,每天要撒新鲜石灰粉1次,并建立一整套蚕病预防措施,保证蚕作安全。
(5)由于采用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蚕儿在入台前一定要通过提青分批等方法,严格分批入台,并在蚕儿见熟5%以后喷施蜕皮激素,游山蚕要及时引出另上。
2.3省力化蚕台育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示范村示范户的调查得知,与实行普通蚕匾育相比,在省工、省力、高效方面省力化蚕台育有着相当明显的效益优势,盒种用工仅普通蚕匾育的1/2左右,可节省工时10个工以上,仅此一项即可为蚕农节省劳动力成本300元左右。同时由于减少了除沙环节,减少蚕儿人为创伤,使得蚕台育农户血液型脓病暴发率也有所降低,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血液型脓病的侵染途径主要是创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