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74-01
备课中对于备大纲、备教材,教师们历来都很重视,能较好地把大纲对章节或课时的教学要求,正确分析教材中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备学生,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备课效果,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简述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一、备学生的基础知识
由于生命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在教材中某一新知识的出现,必定是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教师备课的起点。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一是按教材的前后顺序来分析;二是来自与学生相关的生产、生活的知识基础分析。前者多数教师能作到,后者同样重要,但往往被忽视。例如:学习“蜜蜂”时,可以让家中养过蜂的同学介绍蜂群组织;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有的学生家长做水果生意,就可以让这位学生讲解水果保鲜的意义和保鲜的办法。这种来自学生生活的经验与思考,更具有说服力,易于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二、备学生的思想方法基础
思想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发展的正确看法和行动,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方法的感知和理解,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本质的把握,有时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方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同样是全面了解学生不可缺少的,这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例如,在“新成代谢”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够运用统一的思想,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得出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人体组织细胞和其生活环境的统一。
三、备学生的运动
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起着中介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借助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①课前实验。除学生课上实验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课前实验,为学生课上的学习作好准备。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的结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活动能够出金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学致用的能力。例如为了区分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常见的植物种子,课上让学生来区分。
③学具制作。学具制作可以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丰富的表象。例如学习细胞时,学生通过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可以认识到细胞各部分的位置、组成,还能直观的区分出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四、备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智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认识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能缺少的。教师备课时,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了解,分析学生对一个新的生物学问题、心理活动如何,思维流程怎样。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才更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
(1)要善于发掘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探究“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如何保持恒定的?”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用正向的推理的思维方法,有的则可能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师若备课充分,就能及时捕捉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发展学生思维。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例如,学习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各部分相互连续并且依次向前发展变化。教师应在学生易于出问题的或不易理解的这一地方“铺一稻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备课中对于备大纲、备教材,教师们历来都很重视,能较好地把大纲对章节或课时的教学要求,正确分析教材中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对于备学生,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备课效果,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简述备课中如何备学生:
一、备学生的基础知识
由于生命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在教材中某一新知识的出现,必定是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教师备课的起点。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分析,一是按教材的前后顺序来分析;二是来自与学生相关的生产、生活的知识基础分析。前者多数教师能作到,后者同样重要,但往往被忽视。例如:学习“蜜蜂”时,可以让家中养过蜂的同学介绍蜂群组织;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有的学生家长做水果生意,就可以让这位学生讲解水果保鲜的意义和保鲜的办法。这种来自学生生活的经验与思考,更具有说服力,易于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二、备学生的思想方法基础
思想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尽可能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的思维发展的正确看法和行动,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对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方法的感知和理解,既是学生对已有知识本质的把握,有时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方法进行正确的分析,同样是全面了解学生不可缺少的,这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例如,在“新成代谢”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够运用统一的思想,分析人体各系统之间的联系,得出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统一,人体组织细胞和其生活环境的统一。
三、备学生的运动
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起着中介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借助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生物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创设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物学。
①课前实验。除学生课上实验外,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课前实验,为学生课上的学习作好准备。例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然后在课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的结果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②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活动能够出金学生对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学致用的能力。例如为了区分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常见的植物种子,课上让学生来区分。
③学具制作。学具制作可以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供丰富的表象。例如学习细胞时,学生通过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可以认识到细胞各部分的位置、组成,还能直观的区分出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四、备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智育的核心,因此,教师对学生思维的认识是全面了解学生所不能缺少的。教师备课时,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了解,分析学生对一个新的生物学问题、心理活动如何,思维流程怎样。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才更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
(1)要善于发掘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探究“遗传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如何保持恒定的?”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可能用正向的推理的思维方法,有的则可能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教师若备课充分,就能及时捕捉对学生有价值的学习信息,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发展学生思维。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例如,学习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各部分相互连续并且依次向前发展变化。教师应在学生易于出问题的或不易理解的这一地方“铺一稻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