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的关系

来源 :艺术生活快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11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工笔画创作,传统的压力极大,那是来自古典技法境界和今天学院技术形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这种压力下焕发精神的表达是新一代工笔画家一直试图努力的方向。杨斌正是这些努力者之一。
  杨斌的画功扎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人物造型严谨准确,富于變化。这是他一直进行的学院造型学习带来的,在大学的多年教学使他深刻的理解并认识到这种造型的优点和缺陷,以工笔人物的造型特点为基点,杨斌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比如将人物形态把握在一个令人疑惑的瞬间静态中等。二、染法深入自由,不拘一格。这与他性情有关,杨斌是一个温和的人,但内心总有某种莫名的力量使他自觉地对立与他的外观。因此,在染法上,他冲破了造型以框架为格局的限定,吸取写意画中的淋漓自然意味,在色彩自然流淌中寻找變化,并将细节刻画到这种變化中,粗中有细,疏密有致,色彩斑斓。
  杨斌强调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这意味着在形式上他能够为自己的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形式语言的工艺性一直是工笔画的基本特点之一,但对杨斌而言,它构建的情感表述过于呆板、死板,那种恣肆汪洋的情感力量无法充分展现。因而,杨斌崇尚一种模糊的力量,无名的难以确定的力量,对于工笔来讲,它首先从写意性开始。
  而杨斌的绘画最具精神特征的描绘来自笼罩在人物形象上的一片阴霾。一片可能的影子,一片心灵的黑暗,一阵突然地心悸。从语言上讲,他也许是在借鉴印象派的光影技法,但实际上造成了某种精神上的指涉。这种指涉前带出的是人生存现实的多以延伸,像《站台系列》作品,人们脸上的那些阴霾在现代形式感极强的气场中闲的活性十足。
  另外,杨斌对人们之间的现实关系极为关注,他似乎非常熟悉那些关系中微妙点滴的變化与演绎,那是一种人与人、世界与世界的交叉相遇,是一种定格般的碰撞,是一出出形式鲜明的舞台剧。杨斌从中提炼出形态各异的情境,并让这些情境散发出令人迷惑却又十分确凿的异样情绪,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艺术表现力,给画面的不安多余平衡,给视觉方式的无理多与和谐,给精神的空茫多余执着。
  杨斌还习惯在他的绘画中设置强烈的隐喻效果,如《失忆的寓言》中那只朦胧的天鹅,它昂首俯身的姿态让人惊叹,它在影射一个内心的天堂,在与形式感极强的金线衬托下显的更加雍容,但很奇怪这种雍容却不是华贵的,而是具有潜在伤痕的感觉。我想那一定与隐喻有关,与杨斌预设的那场令人迷醉的升华有关。
  从本质上讲,杨斌过于朴素的心态使他步履坚实,但实际上,从画面上看,他对诸种生存关系的理解与刻画都不是基于他的朴素,而是基于他的渴望。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几乎是无法舍弃的,当然也是他的动力源泉。
其他文献
一钵,1984年生于上海;  教育背景:  2007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院长唐勇力教授;  2003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9年至2003年就读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  获奖情况及发表:  1999年-2003年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校“一等奖学金”;  “三好学生”;  2004年获中
期刊
2010年的艺术市场,比之去年的火爆有过之无不及,去年天价是频传,今年则是天价天天有,使出浑身解数的拍卖公司,在造势上各出奇招,让人在一顿狂轰乱炸后开始沉思,这火爆,对于艺术市场,是好是坏,或是喜忧参半?艺报总结了2010年艺术市场十大关键词,回顾2010年的艺术市场那些好事坏事,与君共享。    关键词一  天价    事件回顾:从10月份开始的苏富比秋拍到11月23日结束的中国嘉德秋拍,中国书
期刊
青年画家范治斌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作为赵奇教授的研究生,专攻人物画。与我们以往对于北方画家中国画的误解不同,范治斌的中国人物画,不仅造型坚实,而且在笔墨方面也表现出自由与激情,并且具有细腻多变的线意与墨韵,体现了范治斌在北京工作任教后转益多师、潜心钻研的创造活力。特别是他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冯远工作室人物画创作研究班以后,得到当代人物画大家冯远先生的亲炙,言传身教,对中国人物画的历史与笔墨精
期刊
高居翰先生于数日前辞世。一时间,微博、微信尽是悼念。这本正常,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贤,我们理应如此。然而,中国人的“情感表白”向来不靠谱——平日里很“吝啬”,特殊时刻很“奔放”。以至“悼念”这样的哀思,总会掺杂“神化”的冲动。对高居翰先生,亦然。网络上,各种观点 “摘录”成为奉若神明的“红宝书”。仿佛他的辞世,让我们突然间发现了一道精神导领之光。其实,所有神化的“导领之光”都不存在。它们,只是我
期刊
我有位大学同学最近阴差阳错地跑到某艺术杂志当了编辑,时不时地会打电话来问我:“艺术圈最近有啥子新闻没?”  这只是一个世俗性的传媒角度的问题,但如果试着下意识地用头脑处理所有关于当下艺术现场的信息时,便有可能陷入另一个追问。在艺术场域的范围中,我们今天是怎样对“当下”做出反应的?比如我们习惯用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去记录当下?我们渴望用怎样的实践在当下获得何种语境?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情绪去回应这一切的?
期刊
历史上的1、2月History  1870年1月31日,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建立。  1918年2月22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在北京创建,蔡元培任会长,来焕文任主任干事。  1950年1月21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逝世,他的小说《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1968年2月14日,法国电影导演戈达尔
期刊
画在拉斯克洞穴石壁上的马儿证明,艺术作品能被保存到相当久远,远超出历史谱系之外,远长过美术馆、博物馆、纸、布、皮、墨、色本身的寿命。艺术就是保存。艺术本身,而不是人的算计和操持,才是保存的最好手段。最好的艺术收藏,是让艺术自己去保存自己。  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说,艺术保存,而它也是这世界上唯一能自我保存的东西。它保存,并在它自身之上自我保存。我们不是去保存艺术,而是用艺术去保存别的。瞧,这个姿势,
期刊
回望2010的艺术圈,固然有不少欢欣鼓舞的事,也有不少扼腕叹息的事,譬如好几位大师的去世让我们平添几分伤感,老一辈的艺术家曾在推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完成了他们的时代使命,而后来者迎来的的却是一条更漫长更难以把持方向的道路。这个时代很丰富,而艺术的丰富性让人兴奋,也让人困惑,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家?或者这一切无法由当局者判定,就留给时间去审核吧。至于我们,看着这些在当今艺术
期刊
刘巨德说话很温和,语调不疾不徐,但观点鲜明、铿锵有力。上个世纪80年代,他因其插画《夹子救鹿》广为人所知,如今任教于清华美院绘画系的刘巨德,已不仅仅是一位插画画家,他广泛涉猎中国画、油画等,注重东西方绘画及艺术生命精神比较研究,把中国传统之“道”与现当代艺术之“器”与“技”融为一体,将物象的抽象之美尽显笔端。    曾经在插画领域卓有成就的刘巨德现在依然保留着一颗天真之眼,这位来自内蒙与河北交界处
期刊
从国立艺专、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路走来,特殊的人生旅程和艺术经历,使袁运甫看上去比同辈艺术家更加厚重而深邃,即便是在70多岁以后,他的艺术追求依旧那样执著,情感世界依旧那样丰富,社会责任感依旧那样强烈,在创作上有鲜明的个性追求,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和主张,他依旧在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奔波忙碌着。这位耄耋老人至今精力旺盛,画画毫无懈怠,言论也一如既往的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