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望江县雷击灾害分析及野外雷击防护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500 hPa天气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和FY2D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造成2013年9月23日安徽省望江县雷击灾害的天气成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如何预防野外直击雷对人身的伤害。结果表明,这次雷击是由迅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團和局地下垫面受太阳辐射加热加强、空气对流交换作用旺盛引发的;从现场勘测,事发地段公路两侧是非常开阔的农田,左右1 km的范围基本无房屋,属于野外直击雷所致,在雷雨天气骑电瓶车在空旷地段快速行驶是遭遇雷击的重要原因。掌握野外避免雷击知识要点、提高防雷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的作用等,最大限度减少因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野外雷击;防护;望江县
  中图分类号S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121-02
  作者简介朱月霞(1962-),女,安徽安庆人,工程师,从事应用气象研究。
  野外雷击多属于直击雷所致。直击雷是带电积云接近地面至一定程度时,与地面目标之间的强烈放电。放电时间短促,电流则异常强大,将释放出大量热能,具有极大的破坏力。雷电灾害是自然界十大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因雷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以上,人员伤亡也相当严重,我国平均每年因雷击伤亡人数达3 000人[1]。
  1雷击灾害天气过程分析
  1.1高空环流形势分析2013年9月23日08:00 500 hPa,望江县处于台风倒槽顶部的偏东气流中,东北到华中为冷槽,安庆地区及其周边位势梯度小,对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抑制性弱;从安庆站23日08:00探空曲线(图2)可以看到,该站边界层以上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925 hPa高度附近有较薄的逆温层存在,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积蓄[2]。以上分析表明,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望江县周边的大气状态有利于局地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
  图22013年9月23日08:00安庆站TlogP图1.2卫星云图分析分析30 min 1次的FY2D卫星云图演变,可以判别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9月23日15:00起,望江县南部地区附近有对流云团发展(图3),云团迅猛发展的同时,向偏北方向移动,将影响望江及周边地区。
  1.4地面资料分析从23日08:00~20:00望江县气象台的地面气象加密观测资料变化图可以看出,23日10:00~16:00气压一直呈下降趋势,16:00降至最低(图5a),08:00~15:00气温上升的同时露点温度也略有上升(图5b),局地下垫面受太阳辐射加热强烈,空气对流交换作用旺盛,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展,与迅速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叠加,在望江县一带出现了强对流天气。14:31望江县开始出现强雷暴天气,一直持续到16:33,同时伴有强降水,16:00~17:00降水量为11.9 mm。
  2.1建立完善的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雷电监测预警与预报措施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雷电灾害的重要措施。通过对闪电定位的监测,及时掌握雷电活动的路径、移动方向、强度变化及影响范围,充分发挥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显示屏、短信等各种形式告知广大民众,大大提升应对处置突发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重点做好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乡镇综合信息站服务、乡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乡镇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防雷安全管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等工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雷电防护技术措施,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野外避雷意识,让野外防雷减灾知识进入到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避免或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2.2掌握如何避免野外雷击人身伤害
其他文献
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的标志是效率高、经济并防止机械的非正常损耗.以这3项为衡量标志,从施工组织设计,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配备和协调工作,运用管理3个方面对施工设备正确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包括丹江口水源工程、输水工程、汉江中下游治理工程.移民工作包括:水源工程库区移民和输水沿线工程征地移民,水库移民逾30万人,比较集中,以出县安置为主;输
建基岩体弹性波检测工作是检测建基岩体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保证设计要求,确保坝体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地震波法、超声测井法、脉冲回弹法多种综合物探方法的检测,提出岩体量化的物理参数,具有及时、快速和高精度的优点。在三峡特定的地质条件下,运用多种物探检测方法,界定建基岩体的质量,为设计、施工、监理提供有价值的判据,确保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