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更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对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学科育人优势,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在使学生掌握母语应用、表达方法与技巧的同时,让他们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扩充自己的见闻,以期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领悟其内涵与深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执教经验,浅要展开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引言: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语文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精神领域的影响是较为深刻、广泛的”。为此,应试教学中教师机械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为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应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关于对人物素养的内涵解析
为积极响应新课标号召,教师应为学生构建生动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同时,为进一步的突出学科育人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需加强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可将“人文”理解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即为精神要素与能力要素的结合。人文素养则是对外在各种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内在价值与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幸福与尊严的关注,是对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关注,是对人本和谐以及精神修炼的关注,是个人内在的一种涵养与品质[1]。将其嵌入到语文学科中,便是提升教学引导的有效性、创新性,使学生在积累汉语言知识、了解母语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具有语言及文字的应用能力,并且思维能力应得到进一步发展、审美意识不断地提升,进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善美,兼具文化品位与充实的内心。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必要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培养重点在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丰富情感的培养等,丰富的情感是一切人文素养培养活动的基础;积极的人生态度则要求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正确的价值观则要求学生能有正确的、和谐的人生观,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从以上目标中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能够全面实施的基础、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格也能够完善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故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极为必要的。
具体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化的公民,人文素养是全面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关注到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学生人格完善;中学生心理存在不稳定性,人文素养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3.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2]。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人格素养、情感素养、知识素养以及语言素养等四方面内容。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才会更具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培养其人文素养。教师情感素养能够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忆其熟悉的《稻草人》、《爬山虎的脚》,使学生加深对叶圣陶老先生的印象,意识到他不仅文笔斐然、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进而使叶老的形象更为丰满,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其人文素养。
深厚的知识素养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语言素养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更好理解。故此,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譬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致大海》、《我的名字对你有什么意义》等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实现教学延伸。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其广泛阅读,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3.2挖掘教材人文意蕴
人教版语文教材具有文质兼美、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特点[3]。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实施针对性教学引导策略,使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安塞腰鼓》中,讲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艺术。教师可结合对本土教学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进行分组,使其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走访、参观民俗博物馆及网络渠道等,搜集家乡风俗、民间艺术等,以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故土情谊,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另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可加强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民族自豪感。譬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的《三峡》教学中,可让学生透过风光游记散文,感受古文的音律和谐、走进祖国壮美山河。
3.3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应具有多元施教能力,构建高效初中語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提高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中的精神境界,具有包容的心态、豁达的品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岳阳楼记》的授课中,教师可运用微课作为激趣导入。接着,在对文本解读时,触发学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入思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远大抱负。面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选择性的应用情境教学、激趣导学、阅读辩论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具有新鲜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样以来,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掌握学习方法,进而逐层深入、独立探索。在学习之余,使学生具有充实的内心、感受多样性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4、结语
总之,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程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应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不断地深研教材,挖掘其内涵、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重视教学引导是否具有有效性,能够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其感受汉语言文化之美、不同文学体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文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华夏教师,2019(9):15.
[2]郑智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9):25.
[3]罗利平.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提升人文素养[J].中国新通信,2020(2):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
引言: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语文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精神领域的影响是较为深刻、广泛的”。为此,应试教学中教师机械的进行知识传授的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发展。为体现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和谐、全面发展,教师应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关于对人物素养的内涵解析
为积极响应新课标号召,教师应为学生构建生动而又充满活力的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同时,为进一步的突出学科育人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需加强对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可将“人文”理解为“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即为精神要素与能力要素的结合。人文素养则是对外在各种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内在价值与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的幸福与尊严的关注,是对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关注,是对人本和谐以及精神修炼的关注,是个人内在的一种涵养与品质[1]。将其嵌入到语文学科中,便是提升教学引导的有效性、创新性,使学生在积累汉语言知识、了解母语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具有语言及文字的应用能力,并且思维能力应得到进一步发展、审美意识不断地提升,进而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感受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善美,兼具文化品位与充实的内心。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必要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培养重点在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丰富情感的培养等,丰富的情感是一切人文素养培养活动的基础;积极的人生态度则要求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正确的价值观则要求学生能有正确的、和谐的人生观,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性格,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从以上目标中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能够全面实施的基础、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格也能够完善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故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极为必要的。
具体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能够培养现代化的公民,人文素养是全面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人文素养的培养能使学生关注到知识以外的知识,使学生人格完善;中学生心理存在不稳定性,人文素养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3、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3.1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亲其师,信其道[2]。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包括:人格素养、情感素养、知识素养以及语言素养等四方面内容。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才会更具人格魅力,才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培养其人文素养。教师情感素养能够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忆其熟悉的《稻草人》、《爬山虎的脚》,使学生加深对叶圣陶老先生的印象,意识到他不仅文笔斐然、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进而使叶老的形象更为丰满,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其人文素养。
深厚的知识素养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源泉,语言素养则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更好理解。故此,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譬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致大海》、《我的名字对你有什么意义》等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实现教学延伸。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其广泛阅读,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
3.2挖掘教材人文意蕴
人教版语文教材具有文质兼美、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特点[3]。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意蕴,实施针对性教学引导策略,使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安塞腰鼓》中,讲述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民间艺术。教师可结合对本土教学资源的运用,帮助学生进行分组,使其在课余时间通过实地走访、参观民俗博物馆及网络渠道等,搜集家乡风俗、民间艺术等,以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故土情谊,使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另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可加强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有民族自豪感。譬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的《三峡》教学中,可让学生透过风光游记散文,感受古文的音律和谐、走进祖国壮美山河。
3.3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应具有多元施教能力,构建高效初中語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学习提高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中的精神境界,具有包容的心态、豁达的品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岳阳楼记》的授课中,教师可运用微课作为激趣导入。接着,在对文本解读时,触发学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入思考,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远大抱负。面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选择性的应用情境教学、激趣导学、阅读辩论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具有新鲜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样以来,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渐掌握学习方法,进而逐层深入、独立探索。在学习之余,使学生具有充实的内心、感受多样性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4、结语
总之,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课程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应提升自身的授课水平,不断地深研教材,挖掘其内涵、促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应重视教学引导是否具有有效性,能够进行教学反思,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使其感受汉语言文化之美、不同文学体裁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文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华夏教师,2019(9):15.
[2]郑智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9):25.
[3]罗利平.初中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提升人文素养[J].中国新通信,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