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雨中岚山》这首诗作于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90多年过去了,中日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世代交流的传统,历史上有日本的“遣隋史”、“遣唐使”以及中国的“鉴真东渡”,到了近代,孙中山、鲁迅等许多仁人志士都从日本的发展中找到了改变中国的经验。
如今中日邦交正常化已近40年,中日两国的关系在一代又一代的中日青年文化交流中得到良好发展,他们的交流早已超越“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他们是两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总之只要去求“人间的万象真理”就会“真愈觉娇妍”。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分4期连载孟雨桐同学的访日日记,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17岁阳光女孩的家国情怀。
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近他们,可以照见自己。
姓名:孟雨桐
性别:女
生日:1993.1.30
学校:太原五中
血型:O型
星座:水瓶座
爱好:音乐、阅读、写作、烹饪
专长:声乐、钢琴、小提琴
性格:开朗外向
最喜欢的动物:猫(超干净的)
最喜欢的书:金庸全集
最害怕的事情:照相
一、总结
我带着和平的使命而去,也满载着友谊的种子归来。
2009年9月26日
从这个春天开始,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这原本极其陌生的东西,出人意料地慢慢进入我狭小的生活空间。特别令自己吃惊的结果是我居然成为教育部实施这一计划的受益者,随山西分团太原五中小组赴日本进行了学习交流。
本该在五月进行的学习交流活动,因为流感原因推迟到九月。像小说里的情节一样跌宕起伏的经历,让我们出行前多了几分期待、回国后多了一些反思,也更觉得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得来不易、弥足珍贵。
归来十天,是该作个总结的时候了。
在东京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日本,一个开放的日本,一个理性与热情并存的日本。有明垃圾处理厂、池袋防灾馆,日本的实践为我们应对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提供了新思路;菅生高中、所泽高中,在与日本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教育制度和校园文化;在民宿交流中,我们零距离接触日本家庭生活,又是别样的难忘体验。
日本之行,虽然不曾让我对日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但至少印证了我心里的一些想法,关于日本的点点滴滴,从空洞的文字资料,变得有血有肉,有声音有色彩,立体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这一次,我们带着和平的使命而来,用真诚和温暖的方式与日本学生、日本人民交往,也满载着友谊的种子归来,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再过5天,我们将迎来祖国的60华诞。回首60年来的风雨和艰辛,我们更加珍惜中日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友谊。学习交流归来,我们将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中;不远的将来,我们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祖国建设的洪流中,投入中日两国人民共同期待的美好事业中。
(记于山西太原)
二、缘起
从嗤之以鼻,到睁开眼睛正视、感知21世纪的日本。
2009年9月27日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的开始真有点匪夷所思。在今年2月之前,我决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代表团的成员。
我曾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仇日分子”。历史课上“日本”这个词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反人类”,让我产生的第一个联想是“南京大屠杀”,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国家能给我什么好感。就在老爸听说此事并希望我认真考虑报名参加时,我嗤之以鼻:“开什么玩笑?”
其实,我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作决定。那天作业不少,我根本没去多想这事儿,我以为决定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第二天一大早,老爸老妈又郑重其事地对我谈起它,以至于我迈出家门时居然开始有些心动。在我去学校的路上,我做出了也许是从出生到现在最重要的决定:我决定参加青少年友好访问团赴日参观学习。从早饭开始到我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只有短短的20分钟,然而,我的思想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权衡得失,自己同自己争论,20分钟以后几乎变了一个人。我怀着内心的坚定和忐忑,借同学的手机给老爸发了条短信,告诉他我在这件事上的最终选择。
当天,我领到了相关材料和报名表。我一边看一边感叹造化弄人,我是多么幸运,能在中学时代就得到一次出国的机会,但为何要去这样一个国家呢?
我在怀疑中按部就班地为我的旅行做准备了:办护照、申请签证;买正装套裙(12岁以来的第一条裙子,却丑得无以伦比)、黑皮鞋和旅行箱;和其他9人一起排了那个有趣的节目——《桃花红杏花白》。
老爸说,只有认真研究你要批判的东西,你的批判才有力量。眼见为实,你的批判不能依据道听途说。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过去。21世纪的日本是什么样子?我应当用心灵和眼睛、用敏锐和直率去感受和体察。日本有人参拜靖国神社、逃避历史是他们的错,但如果我们不能睁开眼睛正视、感知并认识21世纪的日本,那就是逃避现实,那就是我们的错了。 (记于山西太原)
三、前奏
笨重的行李箱,又唱又跳的同伴,与座位朝向相反行进的动车,让我一路感染又别扭。
2009年5月9日
2009年5月9日上午8:00时,带着隐忍在胸且无法泯灭的感情和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理性,我与同伴们踏上开往北京的和谐号动车组。
刚刚半小时前,内穿校服短袖、外罩蓝色的外套,头戴那顶漂亮的粉灰相间的帽子,我拉着巨大的行李箱来到太原火车站。在正门口,我们五中全团11个同学和几位学校领导拉着“中日友好访问团”的大红条幅拍照留念。
进入火车站的时候,我遇上了旅行途中第一个难题:我搬不动那只笨重的行李箱,而进站好几处没有电梯,只好找人帮忙,连拖带拽、满头大汗终于在行李架上把它放下来了。喘气之余,我不禁为接下来的旅行深感担忧。去日本以后是要在东京和北海道之间换两次旅馆、坐三次飞机的,我如何对付这个大家伙呢?真后悔没有买一只小号的旅行箱,精简要带的东西并提着它在家里走来走去,练习臂力,以免“沉重”之患。
同行的伙伴们太兴奋了,一路上又唱又跳的,我深受感染,原计划要看的书也没看了几页。一位随同送行的家长自告奋勇地给我们介绍:“和谐号”动车最高时速可达260km/h,它之所以叫“动车”,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改变了以往只有火车头牵引、各节车厢之间碰撞磨擦的能量损耗和巨大阻力影响提速的问题。只可惜一路上每站都停,不是直达,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减速,不能保持那个最高时速,所以抵京仍需3小时。不算快还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我始终感觉耳鸣,两鼓膜发胀。根据物理原理,这应该是鼓膜两侧大气压强不平衡导致的。我记得坐飞机时也有类似症状。更糟的是,我们座位面朝的方向与动车前进方向相反,一路别扭。
11点多到北京西站转乘一辆大巴,又走了N长时间才晃晃悠悠到了国家行政学院。在专家公寓的大厅里等着分完房间和培训资料后,已近下午2点。饿得久了,当然吃得很香,况且下午一直可以放松到6:00,大家稍稍松了一口气。不过,晚饭后不久就被集中到礼堂开会。放松的时间总是不会长久。
(记于北京)
四、听讲座
我们还是来了,像荆棘丛中一朵娇嫩的茉莉,像一片噪音中一丝微弱的笛声。
2009年5月10日
在北京听了几场讲座,似乎重新恢复了我对中国人的信心。在学校里,我所看见和听见的有“崇日媚韩”的一族,有深以自己生在落后的中国的落后的山西为耻的一派。一些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忘记了或全然不在乎日本在历史上对我们的先辈做过什么,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一个发达的、礼节繁多的、各方面享受都优于中国的日本。曾经的野蛮已经远去,现在的我没有体验也没有觉得那段历史会给21世纪的中日青少年交流制造怎样的障碍。既然日本笑脸相迎(至少民间如此),我们为什么还那么记仇?于是我们是否应当一致认为:日本人民是很好的人民,是无辜的,要同罪恶的帝国主义和右翼势力区分开来。
我们的良心会同意这个说法,但我们的良心同样会问:那些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中国人民难道就不是好人民吗?我们的好人民就可以白白死去吗?随着我们对中日问题认识的加深,我们可能不再以这样的方式提问。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宽广的胸襟和更理智的头脑来对待“日本人民”。记得《天龙八部》里萧峰说过一句让我佩服的话:“宋人、辽人、女真人、大理人、土蕃人、西夏人,他们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妻子儿女,都有血肉感情,这样相互仇杀,所为何来?”《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接纳殷素素时也说了句很有风度的话:“邪教中的人物,如果一心向善,坦诚做人,那便是正人君子,而名门正派的弟子,如果自甘堕落,行凶为恶,那便是邪魔歪道。”我深以为然。确实,中国人、日本人都有好人,单用民族主义的眼光去区分善恶是不公道的。我们降生在这地球上,应当享有平等生存的权利,没有任何人被允许剥夺别人的这项神圣权利。70多年前日本人这样做了,他们是反人类的、是野蛮的。也许到了今天,在文明社会里,我们不会再有机会,也不能纵容自己按照“江湖规矩”要求“血债血偿”了。我们不能再以“野蛮之道还治野蛮之身”了。我们为无辜死难同胞平白留尽的鲜血感到冤屈,他们没能得到任何补偿,但日本人总还欠着我们什么。我以为这早已被中国民众遗忘了,其实却曾深深地扎根,埋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根据中日两国联合统计的民意测验数据,中日两国国民好感度始终徘徊在30%以下,而中国国民对日本人的好感度还低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又有更详细的说法是,最大程度上引起中国人民愤慨的不是当年日军侵华的罪行,而是日本天皇和首、相还在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育机构和学者还在篡改教科书,狂热的右翼分子还在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无需多作解释,日方这样的举动怎么可能博得中国人民的好感?
可是我们还是来了,拉着“友好交流”的横幅,像荆棘丛中一朵娇嫩的茉莉,像一片噪音中一丝微弱的笛声。
“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东亚共荣圈”。这么说似乎过于悲壮,然而这确实是我心中所想。我们带着和平的使命而来,第一次有了为国家做贡献的感觉。我们会用友好、温暖的方式来与日本人民特别是日本学生真诚交往,抛开政治、民族和历史的成见,赤裸裸地回归人的本性,以“人”的身份平等地交谈。可能,即使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学习交流也该是有所收获的,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稳定外部环境要依靠和平的外交政策,而现在我们也要为之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9年10月1日,我们将迎来祖国六十华诞。回想这六十年来中国经历的风雨和艰辛时,我又不禁充满自豪,毕竟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那么踏实而又不易。
流遍我们全身的依旧是炎黄的热血。
愿与祖国同在。
(记于北京)
五、出发
忽然看到晕红色的朝阳染红了天空和前方的路,心里一震:我竟然就要离开这片炽热的土地。
2009年9月7日
原定于2009年5月20日开始的中日青少年友好访问活动,因甲型H1N1流感推迟至2009年9月8日至16日,我们随山西分团太原五中小组乘9月7日晚7:00动车去北京,并于9月8日下午乘飞机从北京至日本东京成田机场。
怀着与上次同样的因甲型H1N1返回的担忧,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和谐号”动车。
今天的雨下得真大,似乎偏要跟我们过不去,我脚上的白色网眼运动鞋,早已淹没于“水地”、潜入到“水下”。但我那只新的较小的旅行箱,迅速突显其优越性,上下楼梯如履平地,省去了不少劳顿之苦。
我们住到了一个新地方: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一个熟悉的名字,英语课本的故乡,据说是北京最南端的地方。第一件事是吃了一顿半凉不热的午饭(我们到达又已经是下午2点了),原以为经历了一上午的奔波,主办方会让我们像上次那样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2:35吃完午饭、刚刚办好住房手续、领了资料和房卡,我们就接到命令:马上回房间,放下东西,换上正装,2:50大厅集合!我们立即狂奔到公寓(房间4107,我们以为是四层,结果是四单元!),到达房间一看表:2:45!换正装出了一身汗,慌慌张张奔出门去,上了车才发现好多人比我们还慢。我们用了1个多小时,从北京最南跑到北京最西,那个地方叫Landmark hotel,日本外务省一秘又来给我们作讲座,还做了个ppt,讲日本生活、中日关系史(我以为她不便触及)、日本人的性格。然后是晚宴,中西合璧,大家赞不绝口。好在我还算小有节制,少吃肉、多吃菜。穿着正装正襟危坐在开着空调的宴会厅,夜幕降临时走在公寓的院子里,初秋的冷,深入骨髓了。
终于回到房间,退房卡、填日本入境表,折腾到11点多将近12点,睡了大约3小时后,3:30起来收拾东西,4:30集合坐大巴赶往北京最北的首都国际机场。每人发两个面包一瓶水,充作早餐;颠簸的车上,大家昏昏欲睡。我则闭着眼睛听了一路的歌,边听边唱(轻声唱,大巴发出的噪声足以掩盖),唱《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红河谷》、《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等。不知过了多时,忽然看到晕红色的朝阳染红了天空和前方的路,心里一震:我竟然就要离开这片炽热的土地。
首都国际机场很漂亮。我们被要求全体戴上口罩,我自拍了一张在航站楼里的蒙面的我。在通往候机厅的扶梯上,我旁边站着一个老外,我本来想向他问好,但又觉得唐突,所以只是对着他露出一个隐藏在口罩下的微笑。他似乎从我的眼睛里读出了笑意,smiled back。我希望他明白,这是一个中国人在向他表示友好。
(记于北京)
太原五中高308班
如今中日邦交正常化已近40年,中日两国的关系在一代又一代的中日青年文化交流中得到良好发展,他们的交流早已超越“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境界,他们是两国的希望与未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总之只要去求“人间的万象真理”就会“真愈觉娇妍”。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分4期连载孟雨桐同学的访日日记,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17岁阳光女孩的家国情怀。
把爱恨放下,先去了解。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近他们,可以照见自己。
姓名:孟雨桐
性别:女
生日:1993.1.30
学校:太原五中
血型:O型
星座:水瓶座
爱好:音乐、阅读、写作、烹饪
专长:声乐、钢琴、小提琴
性格:开朗外向
最喜欢的动物:猫(超干净的)
最喜欢的书:金庸全集
最害怕的事情:照相
一、总结
我带着和平的使命而去,也满载着友谊的种子归来。
2009年9月26日
从这个春天开始,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这原本极其陌生的东西,出人意料地慢慢进入我狭小的生活空间。特别令自己吃惊的结果是我居然成为教育部实施这一计划的受益者,随山西分团太原五中小组赴日本进行了学习交流。
本该在五月进行的学习交流活动,因为流感原因推迟到九月。像小说里的情节一样跌宕起伏的经历,让我们出行前多了几分期待、回国后多了一些反思,也更觉得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得来不易、弥足珍贵。
归来十天,是该作个总结的时候了。
在东京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日本,一个开放的日本,一个理性与热情并存的日本。有明垃圾处理厂、池袋防灾馆,日本的实践为我们应对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提供了新思路;菅生高中、所泽高中,在与日本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种教育制度和校园文化;在民宿交流中,我们零距离接触日本家庭生活,又是别样的难忘体验。
日本之行,虽然不曾让我对日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但至少印证了我心里的一些想法,关于日本的点点滴滴,从空洞的文字资料,变得有血有肉,有声音有色彩,立体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这一次,我们带着和平的使命而来,用真诚和温暖的方式与日本学生、日本人民交往,也满载着友谊的种子归来,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再过5天,我们将迎来祖国的60华诞。回首60年来的风雨和艰辛,我们更加珍惜中日之间这来之不易的友谊。学习交流归来,我们将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中;不远的将来,我们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祖国建设的洪流中,投入中日两国人民共同期待的美好事业中。
(记于山西太原)
二、缘起
从嗤之以鼻,到睁开眼睛正视、感知21世纪的日本。
2009年9月27日
回想起来,整个过程的开始真有点匪夷所思。在今年2月之前,我决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这样一个代表团的成员。
我曾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仇日分子”。历史课上“日本”这个词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反人类”,让我产生的第一个联想是“南京大屠杀”,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国家能给我什么好感。就在老爸听说此事并希望我认真考虑报名参加时,我嗤之以鼻:“开什么玩笑?”
其实,我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作决定。那天作业不少,我根本没去多想这事儿,我以为决定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第二天一大早,老爸老妈又郑重其事地对我谈起它,以至于我迈出家门时居然开始有些心动。在我去学校的路上,我做出了也许是从出生到现在最重要的决定:我决定参加青少年友好访问团赴日参观学习。从早饭开始到我坐在教室的座位上,只有短短的20分钟,然而,我的思想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权衡得失,自己同自己争论,20分钟以后几乎变了一个人。我怀着内心的坚定和忐忑,借同学的手机给老爸发了条短信,告诉他我在这件事上的最终选择。
当天,我领到了相关材料和报名表。我一边看一边感叹造化弄人,我是多么幸运,能在中学时代就得到一次出国的机会,但为何要去这样一个国家呢?
我在怀疑中按部就班地为我的旅行做准备了:办护照、申请签证;买正装套裙(12岁以来的第一条裙子,却丑得无以伦比)、黑皮鞋和旅行箱;和其他9人一起排了那个有趣的节目——《桃花红杏花白》。
老爸说,只有认真研究你要批判的东西,你的批判才有力量。眼见为实,你的批判不能依据道听途说。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过去。21世纪的日本是什么样子?我应当用心灵和眼睛、用敏锐和直率去感受和体察。日本有人参拜靖国神社、逃避历史是他们的错,但如果我们不能睁开眼睛正视、感知并认识21世纪的日本,那就是逃避现实,那就是我们的错了。 (记于山西太原)
三、前奏
笨重的行李箱,又唱又跳的同伴,与座位朝向相反行进的动车,让我一路感染又别扭。
2009年5月9日
2009年5月9日上午8:00时,带着隐忍在胸且无法泯灭的感情和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理性,我与同伴们踏上开往北京的和谐号动车组。
刚刚半小时前,内穿校服短袖、外罩蓝色的外套,头戴那顶漂亮的粉灰相间的帽子,我拉着巨大的行李箱来到太原火车站。在正门口,我们五中全团11个同学和几位学校领导拉着“中日友好访问团”的大红条幅拍照留念。
进入火车站的时候,我遇上了旅行途中第一个难题:我搬不动那只笨重的行李箱,而进站好几处没有电梯,只好找人帮忙,连拖带拽、满头大汗终于在行李架上把它放下来了。喘气之余,我不禁为接下来的旅行深感担忧。去日本以后是要在东京和北海道之间换两次旅馆、坐三次飞机的,我如何对付这个大家伙呢?真后悔没有买一只小号的旅行箱,精简要带的东西并提着它在家里走来走去,练习臂力,以免“沉重”之患。
同行的伙伴们太兴奋了,一路上又唱又跳的,我深受感染,原计划要看的书也没看了几页。一位随同送行的家长自告奋勇地给我们介绍:“和谐号”动车最高时速可达260km/h,它之所以叫“动车”,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改变了以往只有火车头牵引、各节车厢之间碰撞磨擦的能量损耗和巨大阻力影响提速的问题。只可惜一路上每站都停,不是直达,一会儿加速一会儿减速,不能保持那个最高时速,所以抵京仍需3小时。不算快还在其次,最大的问题是我始终感觉耳鸣,两鼓膜发胀。根据物理原理,这应该是鼓膜两侧大气压强不平衡导致的。我记得坐飞机时也有类似症状。更糟的是,我们座位面朝的方向与动车前进方向相反,一路别扭。
11点多到北京西站转乘一辆大巴,又走了N长时间才晃晃悠悠到了国家行政学院。在专家公寓的大厅里等着分完房间和培训资料后,已近下午2点。饿得久了,当然吃得很香,况且下午一直可以放松到6:00,大家稍稍松了一口气。不过,晚饭后不久就被集中到礼堂开会。放松的时间总是不会长久。
(记于北京)
四、听讲座
我们还是来了,像荆棘丛中一朵娇嫩的茉莉,像一片噪音中一丝微弱的笛声。
2009年5月10日
在北京听了几场讲座,似乎重新恢复了我对中国人的信心。在学校里,我所看见和听见的有“崇日媚韩”的一族,有深以自己生在落后的中国的落后的山西为耻的一派。一些人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忘记了或全然不在乎日本在历史上对我们的先辈做过什么,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一个发达的、礼节繁多的、各方面享受都优于中国的日本。曾经的野蛮已经远去,现在的我没有体验也没有觉得那段历史会给21世纪的中日青少年交流制造怎样的障碍。既然日本笑脸相迎(至少民间如此),我们为什么还那么记仇?于是我们是否应当一致认为:日本人民是很好的人民,是无辜的,要同罪恶的帝国主义和右翼势力区分开来。
我们的良心会同意这个说法,但我们的良心同样会问:那些南京大屠杀中死难的中国人民难道就不是好人民吗?我们的好人民就可以白白死去吗?随着我们对中日问题认识的加深,我们可能不再以这样的方式提问。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宽广的胸襟和更理智的头脑来对待“日本人民”。记得《天龙八部》里萧峰说过一句让我佩服的话:“宋人、辽人、女真人、大理人、土蕃人、西夏人,他们都是人,每个人都有妻子儿女,都有血肉感情,这样相互仇杀,所为何来?”《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接纳殷素素时也说了句很有风度的话:“邪教中的人物,如果一心向善,坦诚做人,那便是正人君子,而名门正派的弟子,如果自甘堕落,行凶为恶,那便是邪魔歪道。”我深以为然。确实,中国人、日本人都有好人,单用民族主义的眼光去区分善恶是不公道的。我们降生在这地球上,应当享有平等生存的权利,没有任何人被允许剥夺别人的这项神圣权利。70多年前日本人这样做了,他们是反人类的、是野蛮的。也许到了今天,在文明社会里,我们不会再有机会,也不能纵容自己按照“江湖规矩”要求“血债血偿”了。我们不能再以“野蛮之道还治野蛮之身”了。我们为无辜死难同胞平白留尽的鲜血感到冤屈,他们没能得到任何补偿,但日本人总还欠着我们什么。我以为这早已被中国民众遗忘了,其实却曾深深地扎根,埋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
根据中日两国联合统计的民意测验数据,中日两国国民好感度始终徘徊在30%以下,而中国国民对日本人的好感度还低于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又有更详细的说法是,最大程度上引起中国人民愤慨的不是当年日军侵华的罪行,而是日本天皇和首、相还在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教育机构和学者还在篡改教科书,狂热的右翼分子还在鼓吹“中国威胁论”。这无需多作解释,日方这样的举动怎么可能博得中国人民的好感?
可是我们还是来了,拉着“友好交流”的横幅,像荆棘丛中一朵娇嫩的茉莉,像一片噪音中一丝微弱的笛声。
“21世纪东亚青少年大交流计划”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大东亚共荣圈”。这么说似乎过于悲壮,然而这确实是我心中所想。我们带着和平的使命而来,第一次有了为国家做贡献的感觉。我们会用友好、温暖的方式来与日本人民特别是日本学生真诚交往,抛开政治、民族和历史的成见,赤裸裸地回归人的本性,以“人”的身份平等地交谈。可能,即使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学习交流也该是有所收获的,中国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稳定外部环境要依靠和平的外交政策,而现在我们也要为之尽一份绵薄之力。
2009年10月1日,我们将迎来祖国六十华诞。回想这六十年来中国经历的风雨和艰辛时,我又不禁充满自豪,毕竟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那么踏实而又不易。
流遍我们全身的依旧是炎黄的热血。
愿与祖国同在。
(记于北京)
五、出发
忽然看到晕红色的朝阳染红了天空和前方的路,心里一震:我竟然就要离开这片炽热的土地。
2009年9月7日
原定于2009年5月20日开始的中日青少年友好访问活动,因甲型H1N1流感推迟至2009年9月8日至16日,我们随山西分团太原五中小组乘9月7日晚7:00动车去北京,并于9月8日下午乘飞机从北京至日本东京成田机场。
怀着与上次同样的因甲型H1N1返回的担忧,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和谐号”动车。
今天的雨下得真大,似乎偏要跟我们过不去,我脚上的白色网眼运动鞋,早已淹没于“水地”、潜入到“水下”。但我那只新的较小的旅行箱,迅速突显其优越性,上下楼梯如履平地,省去了不少劳顿之苦。
我们住到了一个新地方: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一个熟悉的名字,英语课本的故乡,据说是北京最南端的地方。第一件事是吃了一顿半凉不热的午饭(我们到达又已经是下午2点了),原以为经历了一上午的奔波,主办方会让我们像上次那样好好休息一下,结果却让我们大跌眼镜。
2:35吃完午饭、刚刚办好住房手续、领了资料和房卡,我们就接到命令:马上回房间,放下东西,换上正装,2:50大厅集合!我们立即狂奔到公寓(房间4107,我们以为是四层,结果是四单元!),到达房间一看表:2:45!换正装出了一身汗,慌慌张张奔出门去,上了车才发现好多人比我们还慢。我们用了1个多小时,从北京最南跑到北京最西,那个地方叫Landmark hotel,日本外务省一秘又来给我们作讲座,还做了个ppt,讲日本生活、中日关系史(我以为她不便触及)、日本人的性格。然后是晚宴,中西合璧,大家赞不绝口。好在我还算小有节制,少吃肉、多吃菜。穿着正装正襟危坐在开着空调的宴会厅,夜幕降临时走在公寓的院子里,初秋的冷,深入骨髓了。
终于回到房间,退房卡、填日本入境表,折腾到11点多将近12点,睡了大约3小时后,3:30起来收拾东西,4:30集合坐大巴赶往北京最北的首都国际机场。每人发两个面包一瓶水,充作早餐;颠簸的车上,大家昏昏欲睡。我则闭着眼睛听了一路的歌,边听边唱(轻声唱,大巴发出的噪声足以掩盖),唱《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红河谷》、《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等。不知过了多时,忽然看到晕红色的朝阳染红了天空和前方的路,心里一震:我竟然就要离开这片炽热的土地。
首都国际机场很漂亮。我们被要求全体戴上口罩,我自拍了一张在航站楼里的蒙面的我。在通往候机厅的扶梯上,我旁边站着一个老外,我本来想向他问好,但又觉得唐突,所以只是对着他露出一个隐藏在口罩下的微笑。他似乎从我的眼睛里读出了笑意,smiled back。我希望他明白,这是一个中国人在向他表示友好。
(记于北京)
太原五中高30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