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学校精神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有精神文化的生命哲学和制度文化理论,可从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发挥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作用四方面入手构建学校精神文化。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
当今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文化又是支撑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学校是弘扬社会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谐的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和谐的重要保证。学校的精神文化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根植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建立核心的理念、凝结厚重的文化、实现内涵发展、凸显创新的教育和学校文化力的强度和力度。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涵义
学校精神文化(也称学校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的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并由此产生的共同行为方式。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深藏于学校文化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体)的心灵、思想与观念状态的文化,是近乎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学校的灵魂”。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是教育目标的诠释和教育内涵的解读,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学校物质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都是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创设和营造的,学校精神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生命力的最主要的指标。
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等,具体体现在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和行为之中,制约着学校文化的趋向和特质,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航标、旗帜和行动的纲领,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成因素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涵义
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环境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精神理念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校园文化构建要从内涵入手,各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发挥和谐功能。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成因素
1. 人的和谐
首先,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和谐的。一名优秀的校长应具有“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教育观”。他能够站在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的平台上,倡导个性发展,实行开放教育,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和谐的。作为一所和谐学校的教师,要上能适应学校与时俱进的需要,下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工作上与同事相互切磋,生活上相互照顾。
再者,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和谐。学校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灵深处无限开放。
2. 制度文化的和谐
“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3. 校园环境的和谐
教育设施和人文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育设施现代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良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发展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教师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才能和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学生才能得到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本义和主旨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生活与生存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就是“教书育人”的育人取向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对全体师生起着熏陶作用,能够引领学校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作用
(一)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如果一所学校具有鲜明精神文化,一定会处处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到校长、教职工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是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这种精神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精神,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
(二)高尚的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
高尚的学校精神文化包含了极其美好、崇高的教育信仰和理想追求,凝结了教育本质性的信念和境界。一所学校高尚的精神文化决定了该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学校精神的促进作用,则会使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会形成对学校所有成员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积极心理气氛,对一切与学校精神相反的错误倾向、心理与行为问题,具有无形而实在的抵制作用。
四、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措施
(一)学校精神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
1. 精神文化的生命哲学
奥伊肯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人的感性本质,而是人的精神生活,是超越于感性直观的精神。人的生命的意义全部在于人的精神本质,精神给予生命以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用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学生心灵沟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心灵活动得到教育的真诚关怀是最为重要的。
2. 制度文化理论
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远远高于个人的力量。学校教育的生命意识首先必须依赖于作为制度资源的政治力量,然后才可能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教育行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制度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同步,为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学校精神文化构建的措施
1.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客观地反映出学校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向心力。办学理念亦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对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它又是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群体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没有以和谐为理念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灵魂的学校,和谐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并逐步形成学校文化。这是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精神文化发展重要的力量源泉。强化学校的内涵发展,“精神”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意识——思想——品质——精神”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自身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积极创设领导与教职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认识上的统一、情感上融合的和谐氛围。
3.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与整个学校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从制度文化上保证学生生命本体的价值观,保证办学理念的实施。 和谐校园的精神文化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
4. 发挥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集体,科学的管理能使其迅速发展,学校精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高度相关。俗话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主要缘于校长前沿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凝心的人格魅力等。校长是学校灵魂的核心,校长领导力的强弱决定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学校要在传承的基础积极创新、创建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打造学校文化的执行力,都离不开校长的领导,所以发挥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作用是推动以上因素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精神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
当今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文化又是支撑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学校是弘扬社会文化的主要阵地,和谐的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校园和谐的重要保证。学校的精神文化基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根植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精神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建立核心的理念、凝结厚重的文化、实现内涵发展、凸显创新的教育和学校文化力的强度和力度。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涵义
学校精神文化(也称学校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的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并由此产生的共同行为方式。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深藏于学校文化主体(包括群体和个体)的心灵、思想与观念状态的文化,是近乎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学校的灵魂”。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是教育目标的诠释和教育内涵的解读,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学校物质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都是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下创设和营造的,学校精神文化是衡量一个学校生命力的最主要的指标。
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等,具体体现在学校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和行为之中,制约着学校文化的趋向和特质,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航标、旗帜和行动的纲领,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成因素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涵义
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环境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精神理念文化。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校园文化构建要从内涵入手,各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发挥和谐功能。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成因素
1. 人的和谐
首先,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和谐的。一名优秀的校长应具有“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教育观”。他能够站在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的平台上,倡导个性发展,实行开放教育,孕育学校精神文化。
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和谐的。作为一所和谐学校的教师,要上能适应学校与时俱进的需要,下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工作上与同事相互切磋,生活上相互照顾。
再者,学生的精神面貌是和谐。学校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心灵深处无限开放。
2. 制度文化的和谐
“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需要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机结合,既要充分考虑科学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发展人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要努力构建着眼创新活力、体现人文情怀和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让广大师生在有序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生命潜能,不断追求,不断发展”。
3. 校园环境的和谐
教育设施和人文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育设施现代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良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是发展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教师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才能和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学生才能得到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本义和主旨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观、生活与生存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就是“教书育人”的育人取向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对全体师生起着熏陶作用,能够引领学校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学校和谐发展,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
三、学校精神文化的作用
(一)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如果一所学校具有鲜明精神文化,一定会处处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到校长、教职工和学生的一言一行,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人们会明显感到凝聚着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一种精神魅力,是一种激涌着、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动、奔腾激越的学校精神所创设出的氛围。这种精神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能唤醒、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强烈的进取心,成为师生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对他们道德与价值观的确立、行为方式的选择、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个性社会化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精神,就会变成一个毫无生命的楼房和建筑物的集合。
(二)高尚的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
高尚的学校精神文化包含了极其美好、崇高的教育信仰和理想追求,凝结了教育本质性的信念和境界。一所学校高尚的精神文化决定了该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学校精神的促进作用,则会使师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会形成对学校所有成员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积极心理气氛,对一切与学校精神相反的错误倾向、心理与行为问题,具有无形而实在的抵制作用。
四、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的理论基础与措施
(一)学校精神文化构建的理论基础
1. 精神文化的生命哲学
奥伊肯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人的感性本质,而是人的精神生活,是超越于感性直观的精神。人的生命的意义全部在于人的精神本质,精神给予生命以崇高的价值和意义,心灵是精神活动的场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用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学生心灵沟通”。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心灵活动得到教育的真诚关怀是最为重要的。
2. 制度文化理论
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远远高于个人的力量。学校教育的生命意识首先必须依赖于作为制度资源的政治力量,然后才可能影响到教师个人的教育行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制度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同步,为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学校精神文化构建的措施
1.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并能客观地反映出学校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向心力。办学理念亦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对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它又是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群体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没有以和谐为理念的校园文化是没有灵魂的学校,和谐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并逐步形成学校文化。这是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精神文化发展重要的力量源泉。强化学校的内涵发展,“精神”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意识——思想——品质——精神”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自身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要优化、美化校园的外部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积极创设领导与教职工、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认识上的统一、情感上融合的和谐氛围。
3.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与整个学校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从制度文化上保证学生生命本体的价值观,保证办学理念的实施。 和谐校园的精神文化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
4. 发挥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作用
学校是一个有机的集体,科学的管理能使其迅速发展,学校精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高度相关。俗话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主要缘于校长前沿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凝心的人格魅力等。校长是学校灵魂的核心,校长领导力的强弱决定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益。学校要在传承的基础积极创新、创建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营造和谐人文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打造学校文化的执行力,都离不开校长的领导,所以发挥校长领导力的重要作用是推动以上因素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校长领导力的发挥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