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膑,我国战国中期军事家,为孙武后裔,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传说,他与庞涓同时拜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孙膑因此得名。后来,孙膑被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不备的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他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下面是孙膑的三个小故事。
田忌赛马——扬长避短
孙膑来到齐国后,一时并未被齐威王重用。一天,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因马力比齐威王的马略差而告负。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的情况后发现,如果按马力把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两人的马相差也并不悬殊。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下次您可以下个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他的建议,在下一场同齐威王比赛时,报下了千金的赌注。
比赛就要开始了,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的下等马比赛。”结果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田忌终于获胜,赢得齐王的千两黄金。
田忌对孙膑的才能十分赏识,便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讨教兵法后,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下拜他为将军。
取胜策略:在对抗中,胜败不仅取决于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以自己的部分“强”去对付对方的部分“弱”可以“以弱胜强”。虽然第一场赛马因力量悬殊,田忌输得很惨,但换得第二、三场赛马的微弱优势,最终一负两胜,赢得整场赛马的胜利。这与丢卒保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围魏救赵——避实就虚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魏军必然会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地区迎敌,魏军定会大败,赵国之围就可解去。田忌认为有道理,便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把魏军打得大败。这场战役史称“桂陵之战”。战史上,这种作战方法又称“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
取胜策略:采用逆向思维,按常规说,你去“救赵”应该去和围困邯郸的庞涓作战才是,孙膑却让田忌去包围魏国都城,这就是避实就虚。这一战法庞涓根本没有想到,这叫攻其不备:围住魏国都城暂时不打,专等庞涓回救之兵,是围城打援,设下伏兵,等待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到来,再突然袭击,这可谓以逸待劳。如此战法,哪有不胜之理?
减灶诱敌——以假乱真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着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攻打韩国。韩国只好请求齐国援救。齐威王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进攻魏国的都城。
庞涓得到消息,立刻率领军队返回魏国,他想借I比机会报当年的失利之仇,与孙膑大战一场。
孙膑早就有了对策,他知道庞涓十分骄傲轻敌,必须加重他这种思想,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孙膑让田忌避其锋芒,向东撤退。庞涓以为齐军害怕他,就下令全速追赶。追赶了一天,庞涓让人在一个齐军住过的营地里,调查齐军做饭用过的炉灶。根据炉灶的数量判断出有十多万的齐兵。追赶了两天,庞涓在一片草地上发现齐军的炉灶只够5万人用的了。庞涓得意极了,他以为齐军中有不少士兵都因为害怕而逃散了。追赶了三天,在魏国边境,他又命人清点了齐军留下的炉灶。一看,只够两万人用了。庞涓更加得意了,又加快了速度追赶齐军。
傍晚,庞涓率军追到了地势险要的马陵道上,这是一个两边是山,中间狭长的地方。他哪知孙膑早已在此设下了埋伏。魏军一进入马陵道,齐军就居高临下,万箭齐发,接着猛扑下来,把魏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一看再也无力回天,就拔剑自杀了。
这是著名的“减灶计”,孙膑故意减少炉灶的数量,迷惑庞涓,让他得出敌兵不断逃散的错误结论,最终上当受骗。
取胜策略:利用对方骄傲轻敌的弱点,用减少军灶的办法,制造本军惧怕敌军,兵员锐减的假象,迷惑对方,然后利用有利地形和优势兵力,居高临下,大败敌军。
下面是孙膑的三个小故事。
田忌赛马——扬长避短
孙膑来到齐国后,一时并未被齐威王重用。一天,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因马力比齐威王的马略差而告负。孙膑观察了这种比赛的情况后发现,如果按马力把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两人的马相差也并不悬殊。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下次您可以下个大赌注,我自有办法让您获胜。”田忌很佩服孙膑过人的才智,便按照他的建议,在下一场同齐威王比赛时,报下了千金的赌注。
比赛就要开始了,孙膑告诉田忌:“你先用你的下等马同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马同他的中等马比赛,最后用你的中等马同他的下等马比赛。”结果三场赛毕,两胜一负,田忌终于获胜,赢得齐王的千两黄金。
田忌对孙膑的才能十分赏识,便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讨教兵法后,深感孙膑在军事上有过人之处,当下拜他为将军。
取胜策略:在对抗中,胜败不仅取决于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善用自己的长处去对付对手的短处,以自己的部分“强”去对付对方的部分“弱”可以“以弱胜强”。虽然第一场赛马因力量悬殊,田忌输得很惨,但换得第二、三场赛马的微弱优势,最终一负两胜,赢得整场赛马的胜利。这与丢卒保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围魏救赵——避实就虚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魏军必然会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桂陵地区迎敌,魏军定会大败,赵国之围就可解去。田忌认为有道理,便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庞涓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把魏军打得大败。这场战役史称“桂陵之战”。战史上,这种作战方法又称“围魏救赵”。从此,孙膑名扬天下。
取胜策略:采用逆向思维,按常规说,你去“救赵”应该去和围困邯郸的庞涓作战才是,孙膑却让田忌去包围魏国都城,这就是避实就虚。这一战法庞涓根本没有想到,这叫攻其不备:围住魏国都城暂时不打,专等庞涓回救之兵,是围城打援,设下伏兵,等待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到来,再突然袭击,这可谓以逸待劳。如此战法,哪有不胜之理?
减灶诱敌——以假乱真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着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攻打韩国。韩国只好请求齐国援救。齐威王答应了韩国的请求,任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进攻魏国的都城。
庞涓得到消息,立刻率领军队返回魏国,他想借I比机会报当年的失利之仇,与孙膑大战一场。
孙膑早就有了对策,他知道庞涓十分骄傲轻敌,必须加重他这种思想,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以致命的打击。孙膑让田忌避其锋芒,向东撤退。庞涓以为齐军害怕他,就下令全速追赶。追赶了一天,庞涓让人在一个齐军住过的营地里,调查齐军做饭用过的炉灶。根据炉灶的数量判断出有十多万的齐兵。追赶了两天,庞涓在一片草地上发现齐军的炉灶只够5万人用的了。庞涓得意极了,他以为齐军中有不少士兵都因为害怕而逃散了。追赶了三天,在魏国边境,他又命人清点了齐军留下的炉灶。一看,只够两万人用了。庞涓更加得意了,又加快了速度追赶齐军。
傍晚,庞涓率军追到了地势险要的马陵道上,这是一个两边是山,中间狭长的地方。他哪知孙膑早已在此设下了埋伏。魏军一进入马陵道,齐军就居高临下,万箭齐发,接着猛扑下来,把魏军打得溃不成军。庞涓一看再也无力回天,就拔剑自杀了。
这是著名的“减灶计”,孙膑故意减少炉灶的数量,迷惑庞涓,让他得出敌兵不断逃散的错误结论,最终上当受骗。
取胜策略:利用对方骄傲轻敌的弱点,用减少军灶的办法,制造本军惧怕敌军,兵员锐减的假象,迷惑对方,然后利用有利地形和优势兵力,居高临下,大败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