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一元论”到“器体道用”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ngzh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84年之前,谭嗣同受张载影响,其哲学思想主要是“气一元论”。甲午战后,中国的战败极大刺激了谭嗣同的神经,他提出“道不离器”的观点,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谭氏思想经历了从“气一元论”到“器体道用”的变化,这种转变与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是紧密相联的。
  关键词:谭嗣同;气一元论;器体道用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出生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早年受传统儒家文化经典的熏陶,其思想停留在封建主义的范围内。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彻底惊醒了谭嗣同对中国传统文化、制度极其自信的美梦,“三十之年适在甲午,地球全势忽变,嗣同学术更大变”[1]P19。经此巨变的阵痛,他开始接受王夫之的思想,提出“器体道用”思想。
  一、气一元论
  谭嗣同早期主要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唯物者”[2]P83,他的思想还停留在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层面上。他推崇张载的“气一元论”,接受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太虚即气”的观点。在自然观方面,他把“元气”当成是世界的本体,世界万物就是从“元气”中派生出来的,没有“元气”,就没有世界万物的存在。“气”充满一切,万事万物都运于“气”中,他说:“元气氤氲,以运为化生者也,而地球运于元气之中,舟车又运于地球之中,人又运于舟车之中,心又运于人身之中。元气一运无不运者。人心一不运,则视不见听不闻,运者皆废矣。是知天地万物果为一体。”[3]P247
  这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从“元气”那里化生出来的,万物在“元气”中远动,万物的本体就是“元气”。除了自然界,人也是一样,也是“元气”的产物,“混沌磅礴之气,充塞固结而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4]P248-249在这里,谭嗣同批判了唯心主义代表陆王心学。陆王心学把“心”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心”的作用。谭嗣同用“气一元论”的观点驳斥了把“心”看成是世界本体的观点,肯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谭嗣同进一步指出,离地球“二百里”之“气”,是“生物之气”。“生物之气”止于二百里,除了“生物之气”,还存在着一种“天地往来之气”,这种“气”没有止境,“无可止”。谭嗣同还批判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把“理”看成是世界的本体,是第一性的;“气”是从“理”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并且坚持“理”的至高无上性,“未有这事,先有这理。”谭嗣同批判到:“夫岂有理之所至,而气之所不至乎?”[5]P248谭嗣同还进一步把物质本原“元气”普遍化,以防将“元气”送入神秘化的论断中。“夫浩然之气,非有异气,即鼻息出入之气。理气此气,血气亦此气,圣贤庸众皆此气……气行于五官百骸,形而为视听言动,显而为喜怒哀乐。”[6]P260
  谭嗣同在这里明确把被神秘化的“浩然之气”还原成人人都具有,圣贤庸众都具有的“气”,这种物质性的“气”普普通通,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呼吸、运动、情绪之中。谭嗣同借此还批判了佛教把天地喻为声光,天地皆为虚幻的论断。他说:“释氏之末流,灭裂天地,等诸声光之幻,以求合所谓空寂。此不惟自绝于天地,乃并不知有声光。夫天地非幻,即声光亦至实,声光虽无体,而以所凭之气为体。”[7]P251谭嗣同在这里明确批判了佛教以天地声光为幻的空寂说,肯定了天地声光的客观实在性。他认为天地都是“气”的产物,声光也是“气”产生的,本体都是“气”,绝不能歪曲为非物质性的东西,以求所谓的空寂。
  二、器体道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中国战败,与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深重的民族灾难,糟糕的社会实情,让谭嗣同开始迫切地思考如何挽救祖国的危亡。当时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和带有买办性的洋务派,认为要使中国臻于富强,必须先“正天下之人心”。谭嗣同痛斥这种荒谬的言论,他认为国家的富强与否,决不能归结于天下人心的“正”与“不正”,而应从其经济、政治制度方面去寻找原因。谭氏指出,所谓的“正人心”,决非“空谈”所能“正”,必须“寓于变法之中”。只有变法才能改革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度,进而改变人的思想。一味奢谈“礼让”、“教化”、“王道”等方面的改變就可以国富民强简直就是不切实际。“礼让”、“教化”、“王道”,都必须以物质条件为前提:“衣食足则礼让兴,故圣人言教,必在富之之后”,“言王道,则必以耕桑树育为先。”[8]P292-293
  谭嗣同师承于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和刘人熙,两人都推崇王船山,认为王船山的言论和学问,“能够起到匡扶人心、救治时弊、教化世人的作用”[9]P20。针对当时顽固派把先验的“道”说成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天不变,道亦不变”离开“器”来谈“道”,把“道”当作“体”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谭氏在王船山思想基础上提出变法图强,他指出:
  “无其器,则无其道,圣贤之言道,未有不依于器者,面岂能遍执四百兆人而空责以正心乎?”[10]P293
  “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11]P390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12]P395
  “窃疑今人所谓道,不依于器,特遁于空虚而已矣……道必依于器而后有实用,果非空漠无物之中所谓道矣。今天下亦一器也,所以驭是器之道安在耶?……故变法者器既变矣,道之且无者不能终无,道之可有者自须亟有也。”[13]P292
  “无其器则无其道,无珩琚而为磐折垂佩之立,人鲜不笑其施戚矣;无筵几而为席地屈足之坐,人鲜不疑其瘫痪矣。”[14]P395
  “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其诚然者也。洪荒无揖让之道,唐禹无吊伐之道……未有弓矢而无射道,未有马车而无御道……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15]P390
  谭嗣同认为“器”决定于“道”,所以“器”在变,“道”也必然发生变化,也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老一套。当时的顽固派为了阻扰变法,说什么“圣贤不当计利害”的言论。谭嗣同针对此番“圣贤”的言论,赋予“圣贤”新的内容,认为“圣贤”没有“薄一名一物之不足为,而别求所谓道者”,“圣贤”也是经常考虑“小民之一利一害”。因此谭氏毫不犹豫地对错误、守旧的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他尖锐地讽刺那些泥古不化、恪守祖训的守旧派“安坐饱食,以高谈空虚无证之文与道”,枉读圣贤书,只会“言古之道”,而这些对于已经败坏的社会时局却于事无补。既然“道不离器”,“器变道亦变”,“无其器则无其道”,若不随着中国社会的情形及时变法维新,“不变今之法,虽周、孔复起,必不能以今之法治今之天下,断断然矣。”[16]P292谭嗣同就这样就为维新变法创造了理论依据。
  谭嗣同的一生恰逢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行动都是围绕着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救亡图存而展开。中国形势之大变局决定了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从“气一元论”到“器体道用”哲学思想的嬗变过程,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努力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尝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2]邓谭洲:《谭嗣同传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3][4][5][6][7][8]10][11][12][13][14][15][16]《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出版,1954年.
  [9]王儒年:《谭嗣同》,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其他文献
1. 序言  日语中的“格”和汉语的介词有相通之处。  何午、秦明明(2006)指出,“格”是表明名词项与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概念,普遍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中文里的格由介词担当;而日语的“格”由格助词表示。  仁田(1995)指出日语中“格”存在着摇摆现象。我们认为,“格”的摇摆现象基于语义扩张而产生。语义扩张也基于某一基础,这一基础就是该“格”的原型语义。  在这里,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日
期刊
摘 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最基层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对所带班级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督导员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思想上的导师,生活中的亲人。“表里一致,言行一致”方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关键词:管理;三个层次;引导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以科学的态度引导思想政治
期刊
地方融资平台正在上演最后的疯狂,市场再次令政府“事与愿违”。  中国政府将在2015年开始地方政府债务的甄别,以决定是否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纳入政府直接债务的口径,进而防止地方债务继续膨胀。  结果,在大限到来之前,地方政府却先发制人。不仅公开的城投债市场十分火爆,不少商业银行以及信托公司也纷纷突击为平台放款,因为市场预期这些债务会被优先纳入到政府直接债务的口径。  不过,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
期刊
摘 要:某爬架的导向座集成了导向、防倾、防坠、卸载的功能。本文基于工程实例,依据最新的规范,通过合理的验算,介绍了导向座安全验算过程。希望通过合理的验算来确保导向座在防坠、卸载时的施工安全。  关键词:爬架;导向座;安全  1.引言  某爬架的导向座集成了导向、防倾、防坠、卸载的功能,通过穿墙螺杆安装于建筑结构上预定位置。防坠机构采用五星轮与导轨组件中防坠挡杆啮合,由棘轮、棘爪机构的原理实现防坠。
期刊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自主招生,使得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在新的就业环境下,学生要想尽快融入社会,实现就业,就需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调整自我心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着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从而期待能够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也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
期刊
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是城市化的依托,所以,大量的失地农民出现是必然。但就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大多数农民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当大量土地被征用时或租用时,农民必然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社会转型和角色的转变,但农民个体素质不能马上适应这种社会的分化和整合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就会显得异常突出和尖锐,那么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和冲突呢,笔者将应用科学的研究视角,结合调研实践,对产生矛盾的原因进
期刊
摘要:自清政府被推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国的近代学者们在否定了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后急切地寻找一种能够代替儒家思想传统地位的新思想来重整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本文从大历史观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剖析马列主义与三民主义这两个意识形态成为主流的原因,并进一步论证三民主义夺取全国政权却必然失败以及马列主义最终能够建立全国政权的合理性。  关键词:近代史;马列主义;政治结构  1.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结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面对90后高校学生的时代性特征,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难以达到教育目的。本文探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管理的模式,对新形势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开展多元化、立体化学生管理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建议  一、高校家校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90后高校学生群体性时代特征  90后高校学生成长于经济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其中教育更加没能逃脱。在现如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早已经国际化并且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认可,然而对于基础教育是否、能否走这样一条国际化的道路,存在不同的认知与理解,文章从比较上海和山西发展现状和认识感知阐述:上海为什么能率先开始探索,而山西不作声响的原因。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差异原因  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80年代以
期刊
摘要:本文以九大音乐学院学报和《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学报》十二大音乐期刊近四年(2011年至2013年)发表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性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文章的研究进行分门别类,量化其数量和比例,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四年来民族音乐研究范围之缩影。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期刊;分类  前言  民族音乐学传入中国以来,其发展一直有着骄人的成绩,近几年关于其研究的文章更是在各大期刊层出不穷。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