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虞姬之诗
我要说的虞姬,是——嗯,你猜对了,就是“霸王别姬”的女主角。
虞姬在正史里介绍得很少。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仅仅是把美人虞姬与乌骓马并列一提,一个“常幸”,一个“常骑”。“美人”是称谓,“虞”是姓或名字(我认为是名字)。但是,因为虞姬是项羽的宠姬,又被后世不断演绎那场“霸王别姬”的故事,使得这个“虞姬”家喻户晓。当然,人们心中、眼中的“虞姬”肯定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虞姬”。
虞姬生年无可考,卒于公元前202年。所有的史料都记载,虞姬死在项羽的阵前军营大帐,是用项羽的宝剑自刎的。自刎前,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楚兵听到了四面楚歌尽皆散去。项羽势单力孤,感到穷途末路、大势已去,悲从心头起,哀从胸间生。于是,他借酒浇愁,并让虞姬且歌且舞(虞姬本是歌舞伎)。项羽乘兴诵唱了一首期期艾艾的《垓下歌》。项羽虽然是个武夫,但水平不低,一生还写了十几首诗歌,遗憾的是唯有这首《垓下歌》得以流传。这首诗,确实是用了真气,动了真情,多少有点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味道。这首诗是写给项羽自己的,也是写给虞姬的。咱们不说项羽写诗,说说虞姬。
陆贾在编撰的《楚汉春秋》中写道,虞姬听了项羽的《垓下歌》之后,和了一首诗,后人称作《和垓下歌》。诗如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这首诗在《史记》《汉书》均未提及。那么,陆贾与项羽是同时代的人,其所撰之书也应该可信。好吧,我们先相信这首诗是虞姬所作。虞姬在许多野史上都被呼为才女,才女能写诗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问题来了。秦末汉初时,五言诗并不盛行,更没有成型。虽然《诗经》上也有五言诗,郦道元《水经注》中的《长城谣》也是五言,但远不及虞姬这首五言诗规整。根据诗学史料考据,我国的五言诗成熟于东汉末年。那么,虞姬的这首写于秦末的五言诗就成熟得太早了。史上对这首诗是否是虞姬所作,信者与疑者几乎各半。如果确认这首诗是虞姬所作,那么虞姬就是五言诗的鼻祖了。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虞姬的这首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
我是愿意相信这首诗为虞姬所作的,因为这首诗的情绪太符合虞姬当时的心境了。如果不是虞姬所作,虞姬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后世为虞姬编的那些戏曲、话本、故事等等,岂不是无地可着了?没有这首诗,项羽与虞姬的爱情就不会诞生凄美、幽恨。项羽以诗唱之,虞姬以诗和之,才是匹配。项羽醉在情中、爱中、歌中、舞中、悲中、恨中,而虞姬仅需依偎在项羽的怀中,住在项羽的心中,依他、恋他、忠他、随他,生是项羽的人,死也是项羽的人。
史料上没有找到项羽是否有妻室的证据,项羽做了西楚霸王之后,没有封王后的记录,只有封虞姬为美人的记载。美人相当于妾。司马迁说的“常幸从”,就是常跟随着项羽出征。在《西汉演义》中确实看到几处虞姬随项羽出征打仗的描述。虞姬不是项羽的正室妻房,项羽有正妻吗?按说,那时的男人十五岁就是成年,项羽家是大贵族,肯定要给他娶下妻室的。那时男人娶妻都是按父母之命娶的,甚至指腹为婚。当然,还有一些婚姻是因政治需要而确定联姻的。娶妻是一项任务,男人没有多少决定权。纳妾就不同了,所纳之妾,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所以,真爱往往在妾处,义务大多在妻处。项羽真爱虞姬,虞姬同样以死相随。所以,他们的故事被后世的人们演绎得越来越精彩。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项羽这个人。我认为一个男人有三件事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好,那就是:无条件地孝顺父母;尽一切力量保护好怀中的女人;对自己的兄弟,要有舍己为弟兄们的担当。这三项事,项羽都没做好。即使在“别姬”的这个晚上,项羽感叹的也是自己,仅仅是告诉虞姬,我的命理运数到头儿了,无可奈何了,乌骓马也无可奈何了,虞姬你也无可奈何了,我们认命吧。两军阵前靠一匹马一条枪厮杀的莽汉匹夫,在智慧、策略面前无可奈何了。项羽的这种死法是必然的(范增就预测过,项羽会这样被韩信用计围困而死),虞姬这种死法是意外的。虞姬可以不自杀,被汉军俘去,很可能继续做刘邦或其他王侯的“美人”,但是,虞姬自杀了,为尽忠项羽而自杀了。于是,虞姬是那个时代的另类,集忠烈于一身。
虞姬死后,文人们觉得虞姬太值得尊敬了,就用她的封号做成了一个可供填词的曲牌子《虞美人》。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碧鸡漫志》载:“《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看看!虞姬不仅给世上留下第一首规整的五言诗,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词曲牌,让许多词人骚客趴在这个曲牌子上叹几声、哭一阵。
唐代以后的诗人大多填写过《虞美人》这一曲牌,最著名的大概应属南唐后主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经过春花秋月的人,不懂愁;没有往事的人,不知愁。
虞姬就是爱情的往事,就是春花秋月的愁。愁,不是叽叽歪歪、自怨自艾。愁,应该是有历史感的思想高度,是一颗历史的子弹在今天的枪膛里纠结。
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因演出《霸王别姬》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当然了,梅兰芳先生演的虞姬,是梅兰芳先生心中的虞姬,不是历史里的虞姬,也不是我心里的虞姬,更不会是你心里的虞姬。
近些年,有电影《霸王别姬》、歌曲《霸王别姬》,等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里的虞姬都是不同的,谁创作的虞姬就是谁献给虞姬的情诗。那么,虞姬究竟该什么样儿?虞姬在哪儿?你扪心自问去吧。
匡衡之偷
我家里有五本解读《诗经》的书,著述的解读者都是我敬仰的人。这五个解读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局限。我是《诗经》虔诚的读者,对解读本的阅读也非常虔诚。当然,我对解读本的评判也带有我个人的局限性。
《诗经》诞生三千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儒家(现在叫国学)的经典,而我主要是为了读诗,对“经”的部分还无法理解到位。孔子编《诗三百》时,是用来教学的,不仅是教孔门弟子,还要教全社会,孔子也是打定主意要使《诗三百》成为“经”的。汉朝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独尊儒术”的开始,汉朝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们深懂孔子编《诗》的用意,于是,就把《诗》缀上“经”字,就有了现在的《诗经》。“经”是哲学,由此也可以判定,哲学最初是由诗歌衍生的。 由此可见,《诗经》在汉朝是享有崇高地位的一部思想之经、教化之经、文学之经。这样说来,汉朝的时候,谁懂《诗经》,谁就会受到尊重。谁能把《诗经》活学活用,就可能当官。学得好,讲得好,用得好,就能当大官。
匡衡就是因为把《诗经》学好了、讲好了,当了大官。用得怎么样?对别人用得很好,对自己嘛,咱们先按下不表。
匡衡讲《诗经》远近闻名,汉朝当时的“讲诗界”都佩服匡衡,那些儒学大师不得不感叹:“无说《诗》,匡鼎(鼎,是匡衡的乳名)来。匡说《诗》,解人颐。”大意是:“《诗经》上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去请教匡衡来讲解。他讲解的《诗经》,可以让听者心旷神怡。”了不得!相当于说匡衡是独霸《诗》坛啊!因为讲《诗经》讲得好,匡衡做了太子刘■的老师。后来,刘■继位成为汉元帝,匡衡就一步一步做了丞相,总理国家朝政了。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经典化,成为一个很励志的成语,叫“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在《西京杂记》上被描述成是匡衡所为。其实,匡衡无论是在家里穷还是贫的状况下怎样刻苦读书,他少年时的学习成绩都不好,赶考九次不及第,最后勉强考中了个丙科(相当于今天的职业高中或中专),后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如果他不懂《诗经》,不会讲《诗经》,就不会当那么大的官,大概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了。
“鑿壁偷光”是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所写。《西京杂记》属于野史类,可信度不大。也许是葛洪的想象,也许是把别人的事迹强行按在匡衡的头上,反正在正史上查不到“凿壁偷光”这件事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匡衡在少年、青年时,习读《诗经》是下了苦功夫的。历史上以及今天,高考不及第,后来却在某个领域有大成就者众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匡衡做了丞相后,做了许多对国计民生有益处的事儿。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在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时,弹颏并制裁了中书令宦官石显及其党羽,为朝廷除却一个毒瘤。但是,剪除石显一党后不久,匡衡就被举报有重大贪腐行为,被贬为庶人。
匡衡作为丞相,在朝廷握有重权,渐渐地有了高人一等的意识,狐假虎威的做法也不少。同朝为官的同僚们开始对他不满,悄悄地收集他的材料,结果发现他有强行吞并土地四万多亩的行为。当证据确凿后,同僚们就把材料递给了汉成帝。汉成帝看了以后大怒,让匡衡解释。匡衡竟然辩解为:“郡图之误。”意思是说,把地图看错了。(好吧,好像懂《诗经》的人就不会看地图,不识数似的。)匡衡最终以“专地盗土”之罪被贬为庶人,回到了他“凿壁偷光”的地方,不久后因病而死。
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匡衡“凿壁偷光”,是用来读《诗经》的。不下“偷光”的功夫,是不可能把《诗经》讲得天下第一的。有道是:一招鲜,吃遍天。何况在“独尊儒术”的汉朝。匡衡因《诗经》而当官,且当了大官;当了大官,就忘了《诗经》的教育,于是就胆大妄为地“偷”国家的土地据为己有。匡衡仅被贬为庶民,汉成帝已经是看在他过去有过功劳的份儿上了。
贪腐这件事,往往是职位越高,贪心越大。穷人只想一日三餐吃饱;官员或富人不是因为物资和金钱缺乏而起贪心,是用积累财富来证明自己的身价。所有的官员都懂得财富与地狱是邻居,弄不好就会走错门。有一个成语说得非常精准:利令智昏。
匡衡聪明半世,仅在划分自己封土的时候,觉得有机会可贪了,智昏了一次,毁了自己“凿壁偷光”的光荣历史,“偷”走了自己的后半生。更重要的是,他在“偷”占国土时,竟忘了《诗经》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一句。
我要说的虞姬,是——嗯,你猜对了,就是“霸王别姬”的女主角。
虞姬在正史里介绍得很少。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仅仅是把美人虞姬与乌骓马并列一提,一个“常幸”,一个“常骑”。“美人”是称谓,“虞”是姓或名字(我认为是名字)。但是,因为虞姬是项羽的宠姬,又被后世不断演绎那场“霸王别姬”的故事,使得这个“虞姬”家喻户晓。当然,人们心中、眼中的“虞姬”肯定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虞姬”。
虞姬生年无可考,卒于公元前202年。所有的史料都记载,虞姬死在项羽的阵前军营大帐,是用项羽的宝剑自刎的。自刎前,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楚兵听到了四面楚歌尽皆散去。项羽势单力孤,感到穷途末路、大势已去,悲从心头起,哀从胸间生。于是,他借酒浇愁,并让虞姬且歌且舞(虞姬本是歌舞伎)。项羽乘兴诵唱了一首期期艾艾的《垓下歌》。项羽虽然是个武夫,但水平不低,一生还写了十几首诗歌,遗憾的是唯有这首《垓下歌》得以流传。这首诗,确实是用了真气,动了真情,多少有点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味道。这首诗是写给项羽自己的,也是写给虞姬的。咱们不说项羽写诗,说说虞姬。
陆贾在编撰的《楚汉春秋》中写道,虞姬听了项羽的《垓下歌》之后,和了一首诗,后人称作《和垓下歌》。诗如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乐生。”这首诗在《史记》《汉书》均未提及。那么,陆贾与项羽是同时代的人,其所撰之书也应该可信。好吧,我们先相信这首诗是虞姬所作。虞姬在许多野史上都被呼为才女,才女能写诗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问题来了。秦末汉初时,五言诗并不盛行,更没有成型。虽然《诗经》上也有五言诗,郦道元《水经注》中的《长城谣》也是五言,但远不及虞姬这首五言诗规整。根据诗学史料考据,我国的五言诗成熟于东汉末年。那么,虞姬的这首写于秦末的五言诗就成熟得太早了。史上对这首诗是否是虞姬所作,信者与疑者几乎各半。如果确认这首诗是虞姬所作,那么虞姬就是五言诗的鼻祖了。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虞姬的这首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
我是愿意相信这首诗为虞姬所作的,因为这首诗的情绪太符合虞姬当时的心境了。如果不是虞姬所作,虞姬的形象会大打折扣,后世为虞姬编的那些戏曲、话本、故事等等,岂不是无地可着了?没有这首诗,项羽与虞姬的爱情就不会诞生凄美、幽恨。项羽以诗唱之,虞姬以诗和之,才是匹配。项羽醉在情中、爱中、歌中、舞中、悲中、恨中,而虞姬仅需依偎在项羽的怀中,住在项羽的心中,依他、恋他、忠他、随他,生是项羽的人,死也是项羽的人。
史料上没有找到项羽是否有妻室的证据,项羽做了西楚霸王之后,没有封王后的记录,只有封虞姬为美人的记载。美人相当于妾。司马迁说的“常幸从”,就是常跟随着项羽出征。在《西汉演义》中确实看到几处虞姬随项羽出征打仗的描述。虞姬不是项羽的正室妻房,项羽有正妻吗?按说,那时的男人十五岁就是成年,项羽家是大贵族,肯定要给他娶下妻室的。那时男人娶妻都是按父母之命娶的,甚至指腹为婚。当然,还有一些婚姻是因政治需要而确定联姻的。娶妻是一项任务,男人没有多少决定权。纳妾就不同了,所纳之妾,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所以,真爱往往在妾处,义务大多在妻处。项羽真爱虞姬,虞姬同样以死相随。所以,他们的故事被后世的人们演绎得越来越精彩。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项羽这个人。我认为一个男人有三件事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好,那就是:无条件地孝顺父母;尽一切力量保护好怀中的女人;对自己的兄弟,要有舍己为弟兄们的担当。这三项事,项羽都没做好。即使在“别姬”的这个晚上,项羽感叹的也是自己,仅仅是告诉虞姬,我的命理运数到头儿了,无可奈何了,乌骓马也无可奈何了,虞姬你也无可奈何了,我们认命吧。两军阵前靠一匹马一条枪厮杀的莽汉匹夫,在智慧、策略面前无可奈何了。项羽的这种死法是必然的(范增就预测过,项羽会这样被韩信用计围困而死),虞姬这种死法是意外的。虞姬可以不自杀,被汉军俘去,很可能继续做刘邦或其他王侯的“美人”,但是,虞姬自杀了,为尽忠项羽而自杀了。于是,虞姬是那个时代的另类,集忠烈于一身。
虞姬死后,文人们觉得虞姬太值得尊敬了,就用她的封号做成了一个可供填词的曲牌子《虞美人》。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碧鸡漫志》载:“《虞美人》起于项藉虞兮之歌,予谓后世以命名可也。”看看!虞姬不仅给世上留下第一首规整的五言诗,还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词曲牌,让许多词人骚客趴在这个曲牌子上叹几声、哭一阵。
唐代以后的诗人大多填写过《虞美人》这一曲牌,最著名的大概应属南唐后主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没有经过春花秋月的人,不懂愁;没有往事的人,不知愁。
虞姬就是爱情的往事,就是春花秋月的愁。愁,不是叽叽歪歪、自怨自艾。愁,应该是有历史感的思想高度,是一颗历史的子弹在今天的枪膛里纠结。
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曾因演出《霸王别姬》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当然了,梅兰芳先生演的虞姬,是梅兰芳先生心中的虞姬,不是历史里的虞姬,也不是我心里的虞姬,更不会是你心里的虞姬。
近些年,有电影《霸王别姬》、歌曲《霸王别姬》,等等。每一种艺术形式里的虞姬都是不同的,谁创作的虞姬就是谁献给虞姬的情诗。那么,虞姬究竟该什么样儿?虞姬在哪儿?你扪心自问去吧。
匡衡之偷
我家里有五本解读《诗经》的书,著述的解读者都是我敬仰的人。这五个解读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局限。我是《诗经》虔诚的读者,对解读本的阅读也非常虔诚。当然,我对解读本的评判也带有我个人的局限性。
《诗经》诞生三千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儒家(现在叫国学)的经典,而我主要是为了读诗,对“经”的部分还无法理解到位。孔子编《诗三百》时,是用来教学的,不仅是教孔门弟子,还要教全社会,孔子也是打定主意要使《诗三百》成为“经”的。汉朝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独尊儒术”的开始,汉朝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们深懂孔子编《诗》的用意,于是,就把《诗》缀上“经”字,就有了现在的《诗经》。“经”是哲学,由此也可以判定,哲学最初是由诗歌衍生的。 由此可见,《诗经》在汉朝是享有崇高地位的一部思想之经、教化之经、文学之经。这样说来,汉朝的时候,谁懂《诗经》,谁就会受到尊重。谁能把《诗经》活学活用,就可能当官。学得好,讲得好,用得好,就能当大官。
匡衡就是因为把《诗经》学好了、讲好了,当了大官。用得怎么样?对别人用得很好,对自己嘛,咱们先按下不表。
匡衡讲《诗经》远近闻名,汉朝当时的“讲诗界”都佩服匡衡,那些儒学大师不得不感叹:“无说《诗》,匡鼎(鼎,是匡衡的乳名)来。匡说《诗》,解人颐。”大意是:“《诗经》上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去请教匡衡来讲解。他讲解的《诗经》,可以让听者心旷神怡。”了不得!相当于说匡衡是独霸《诗》坛啊!因为讲《诗经》讲得好,匡衡做了太子刘■的老师。后来,刘■继位成为汉元帝,匡衡就一步一步做了丞相,总理国家朝政了。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被经典化,成为一个很励志的成语,叫“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在《西京杂记》上被描述成是匡衡所为。其实,匡衡无论是在家里穷还是贫的状况下怎样刻苦读书,他少年时的学习成绩都不好,赶考九次不及第,最后勉强考中了个丙科(相当于今天的职业高中或中专),后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如果他不懂《诗经》,不会讲《诗经》,就不会当那么大的官,大概也不会有人知道他了。
“鑿壁偷光”是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所写。《西京杂记》属于野史类,可信度不大。也许是葛洪的想象,也许是把别人的事迹强行按在匡衡的头上,反正在正史上查不到“凿壁偷光”这件事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匡衡在少年、青年时,习读《诗经》是下了苦功夫的。历史上以及今天,高考不及第,后来却在某个领域有大成就者众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匡衡做了丞相后,做了许多对国计民生有益处的事儿。他最大的功劳就是在汉元帝死后、汉成帝继位时,弹颏并制裁了中书令宦官石显及其党羽,为朝廷除却一个毒瘤。但是,剪除石显一党后不久,匡衡就被举报有重大贪腐行为,被贬为庶人。
匡衡作为丞相,在朝廷握有重权,渐渐地有了高人一等的意识,狐假虎威的做法也不少。同朝为官的同僚们开始对他不满,悄悄地收集他的材料,结果发现他有强行吞并土地四万多亩的行为。当证据确凿后,同僚们就把材料递给了汉成帝。汉成帝看了以后大怒,让匡衡解释。匡衡竟然辩解为:“郡图之误。”意思是说,把地图看错了。(好吧,好像懂《诗经》的人就不会看地图,不识数似的。)匡衡最终以“专地盗土”之罪被贬为庶人,回到了他“凿壁偷光”的地方,不久后因病而死。
不过,我还是愿意相信匡衡“凿壁偷光”,是用来读《诗经》的。不下“偷光”的功夫,是不可能把《诗经》讲得天下第一的。有道是:一招鲜,吃遍天。何况在“独尊儒术”的汉朝。匡衡因《诗经》而当官,且当了大官;当了大官,就忘了《诗经》的教育,于是就胆大妄为地“偷”国家的土地据为己有。匡衡仅被贬为庶民,汉成帝已经是看在他过去有过功劳的份儿上了。
贪腐这件事,往往是职位越高,贪心越大。穷人只想一日三餐吃饱;官员或富人不是因为物资和金钱缺乏而起贪心,是用积累财富来证明自己的身价。所有的官员都懂得财富与地狱是邻居,弄不好就会走错门。有一个成语说得非常精准:利令智昏。
匡衡聪明半世,仅在划分自己封土的时候,觉得有机会可贪了,智昏了一次,毁了自己“凿壁偷光”的光荣历史,“偷”走了自己的后半生。更重要的是,他在“偷”占国土时,竟忘了《诗经》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