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即交流!交流不只是教学手段,交流就是教学本身;交流即教育,教育是教学的先行和保证,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教学。交流不只是外向的,还应该是向内的。学校管理也即交流,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教师之间交流。有成功的交流就有成功的教育、教学的成功、学校管理的成功。
关键词:教学 ;交流; 教育; 管理; 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我要说:教学即交流!
但是,无论从现实的教学过程来看,还是从教学论文来看,我们的教师往往都是把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本身来对待的。
我们常常看到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出了事才“富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于是,事情解决了,事情出来了;事情又解决了,事情又出来了……没个了断。
至于论文,大家可以随便“百度”,大家也可以随便“谷歌”……
比如: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学校中稍有“名气”,年级中“臭名远扬”,迟到,旷课,吸烟,上网打游戏等等,几乎成了一个“为所欲为”的刺头儿。昨夜又是一夜网吧,数学课上睡觉,老师提醒他,他反而情绪激动起来,差点就要对老师动粗了……
再比如:XXX,他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后进生,学习成绩极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却喜欢捉鱼虾螃蟹。由于他是外地学生,不太合群,便有了总感觉别人歧视他的心理,只要同学语言上有所“得罪”,敏感的他便带着满身腥味找同学“单挑”。今天一早我刚上班,就又有家长来了……
笔者随意找了两个案例,如果兴起,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二十、二百……
读了这两个案例,我们不能不对两位老师表示敬意,因为在他们的努力下,学生终于改正缺点进步了!然而掩卷而思,我们还想问一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先干什么去了?恐怕是把“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本身来对待了,以致于让我们的教学工作被动受制,穷于应付。就以上所例,要是事先多交流,也许事情就没有了。《黄帝内经》则说“圣人治未病”;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告诉我们“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民间也有“会做事情的人不做(大)事”的说法。
由此看来。交流不只是教学手段,交流就是教学本身。一位优秀的老师,一定明白这“交流”的重要性,润物细无声,在平平常常中用“交流”来化解可能的惊涛骇浪。
因此,我们有必要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急吼吼寻找名校名师”的家长说一声: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至老”; 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长们要寻找的“起跑线”不应该是在某一个名校,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家长自己早就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好多问题学生的家长总是说自己很忙。回家和子女聚在一块的时间也就是吃饭在一起,饭后子女就去自己的房间了。于是孩子就做孩子的事,家长就干家长的事。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就缺少了交流这个过程,当然也没让孩子学会交流,自然到了学校也不会和老师、同学交流了。于是,问题就来了。
抛开这“来了的问题”,我还想说另一个问题:我们一直以为那种“忙得轰轰烈烈”的老师是最优秀的,最会做事的。我看未必。试想有一棵树在不该长枝桠的地方长了一个芽,过了几年,长粗了,于是就动用锯子锯,或者用砍刀砍。在一番大动干戈后,就懊悔了,懊悔没有在长出芽的时候,用手指把它轻轻一掰不就完了。因此我们认为,交流要有前瞻性,要有智慧性。
根据调查,好多青年教师不喜欢做班主任,累、苦、忙是其中的原因,其实还有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有一位老同学很喜欢做班主任,他对我说过:“新接一个班级也就是第一学期的前几个星期,班主任忙点、辛苦点,理顺了就轻松了。”后来向他取经,其实也就是他会“交流”,与学生交流。他经常找学生谈话聊天,当然话题都很有针对性,大多同学不少于5次。他给学生批的日记和作文,有的竟是比学生写的还长,话题很少涉及所授的语文课程本身。他带过一届“差班”,那个班的学生很喜欢到他那儿玩,正是这个“差班”,在被称为“小高考”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悉数过关。我的那位老同学也因此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由此我就想到了:交流不只是教学手段,交流就是教学,就是教学本身。
平时在教学中的“班主任现象”,很值得我们教育管理者深思:班主任教的那门课,同学往往比较重视,成绩也往往比较好。有怕“现官”的因素,但光是那个因素吗?
近几年,学校教学的趋势是教育和教学的分道扬镳。逻辑上讲,教育应该是包涵了教学的,但取其狭义,实际上教育是教学的先行和保证,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教学,而合理的教育又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流的基础上的。
不能设想没有交流的教学:教学不交流,那就只好是“灌”,灌则必然让学生“吐”,而“吐”则一定会将秽物“溅”到老师,而溅到了的老师又似乎岂能善罢甘休——
所以说,交流是必须的。如果愿意,它以良性的形式出现,得良好的结果;如果不愿意,那它就以别扭和非良性甚至是恶性的形式出现,得到不愿意看见的结果。因为相互“不愿意”,就有了吵架。吵架是不是交流?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学校管理层不配合是不是交流?是的,但这种交流一般不会让人愉快,就成了“戴了手套的”握手!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我还对“班主任费”这一经费项目非常纠结。班主任工作是很辛苦的,不给予物质的补贴实在说不过去。但是班主任的辛苦是不是教学的悲哀?有人问,班主任费是几张纸币,还是一个“教育悖论”?抑或是教学和教育之间的”防火墙”?或者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费似乎表示了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工作的“专利津贴”,成了一般教师放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藉口,让一般教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不参与“教育”,使学生和一般任课老师没有应有的交流,导致教育教学的分离,难道这问题还不严重吗?
这样说了半天教育上的交流,那么对于我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又该如何?我们这些人被称为“领导”,我觉得这称呼不大好,总会给人于居高临下之嫌疑,你凭什么“领”人家、“导”人家。我看还是应该放平心态,和教师好好地交流。其中的道理应该是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一样的吧。在此不再赘言了。
交流不只是外向的,还应该是向内的。这内在的交流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就是自省,就是反求诸自己。“自我交流,返本还元”的内观交流诸子百家几乎都提及,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点了。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交流,那先得和自己交流,要和别人交流好,那先得和自己交流好。
因为,教学不光是和学生交流,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学会自己和自己交流,进而和别人、社会、和天地宇宙交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在这儿要重申的是:交流即教育。做好了交流,老师的教学工作无有不成功。同样,学校领导的管理工作也无有不成功,除此还要补充一句:管理即交流。做好了与教师的交流,学校管理就不会不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 214000)
关键词:教学 ;交流; 教育; 管理; 成功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而我要说:教学即交流!
但是,无论从现实的教学过程来看,还是从教学论文来看,我们的教师往往都是把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本身来对待的。
我们常常看到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出了事才“富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于是,事情解决了,事情出来了;事情又解决了,事情又出来了……没个了断。
至于论文,大家可以随便“百度”,大家也可以随便“谷歌”……
比如: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在学校中稍有“名气”,年级中“臭名远扬”,迟到,旷课,吸烟,上网打游戏等等,几乎成了一个“为所欲为”的刺头儿。昨夜又是一夜网吧,数学课上睡觉,老师提醒他,他反而情绪激动起来,差点就要对老师动粗了……
再比如:XXX,他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后进生,学习成绩极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却喜欢捉鱼虾螃蟹。由于他是外地学生,不太合群,便有了总感觉别人歧视他的心理,只要同学语言上有所“得罪”,敏感的他便带着满身腥味找同学“单挑”。今天一早我刚上班,就又有家长来了……
笔者随意找了两个案例,如果兴起,类似的例子还可以找二十、二百……
读了这两个案例,我们不能不对两位老师表示敬意,因为在他们的努力下,学生终于改正缺点进步了!然而掩卷而思,我们还想问一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先干什么去了?恐怕是把“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非教学本身来对待了,以致于让我们的教学工作被动受制,穷于应付。就以上所例,要是事先多交流,也许事情就没有了。《黄帝内经》则说“圣人治未病”;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告诉我们“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民间也有“会做事情的人不做(大)事”的说法。
由此看来。交流不只是教学手段,交流就是教学本身。一位优秀的老师,一定明白这“交流”的重要性,润物细无声,在平平常常中用“交流”来化解可能的惊涛骇浪。
因此,我们有必要和“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急吼吼寻找名校名师”的家长说一声: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至老”; 西方有一句教育格言: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家长们要寻找的“起跑线”不应该是在某一个名校,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家长自己早就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好多问题学生的家长总是说自己很忙。回家和子女聚在一块的时间也就是吃饭在一起,饭后子女就去自己的房间了。于是孩子就做孩子的事,家长就干家长的事。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就缺少了交流这个过程,当然也没让孩子学会交流,自然到了学校也不会和老师、同学交流了。于是,问题就来了。
抛开这“来了的问题”,我还想说另一个问题:我们一直以为那种“忙得轰轰烈烈”的老师是最优秀的,最会做事的。我看未必。试想有一棵树在不该长枝桠的地方长了一个芽,过了几年,长粗了,于是就动用锯子锯,或者用砍刀砍。在一番大动干戈后,就懊悔了,懊悔没有在长出芽的时候,用手指把它轻轻一掰不就完了。因此我们认为,交流要有前瞻性,要有智慧性。
根据调查,好多青年教师不喜欢做班主任,累、苦、忙是其中的原因,其实还有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有一位老同学很喜欢做班主任,他对我说过:“新接一个班级也就是第一学期的前几个星期,班主任忙点、辛苦点,理顺了就轻松了。”后来向他取经,其实也就是他会“交流”,与学生交流。他经常找学生谈话聊天,当然话题都很有针对性,大多同学不少于5次。他给学生批的日记和作文,有的竟是比学生写的还长,话题很少涉及所授的语文课程本身。他带过一届“差班”,那个班的学生很喜欢到他那儿玩,正是这个“差班”,在被称为“小高考”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悉数过关。我的那位老同学也因此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由此我就想到了:交流不只是教学手段,交流就是教学,就是教学本身。
平时在教学中的“班主任现象”,很值得我们教育管理者深思:班主任教的那门课,同学往往比较重视,成绩也往往比较好。有怕“现官”的因素,但光是那个因素吗?
近几年,学校教学的趋势是教育和教学的分道扬镳。逻辑上讲,教育应该是包涵了教学的,但取其狭义,实际上教育是教学的先行和保证,没有好的教育就没有好的教学,而合理的教育又应该是建立在真诚交流的基础上的。
不能设想没有交流的教学:教学不交流,那就只好是“灌”,灌则必然让学生“吐”,而“吐”则一定会将秽物“溅”到老师,而溅到了的老师又似乎岂能善罢甘休——
所以说,交流是必须的。如果愿意,它以良性的形式出现,得良好的结果;如果不愿意,那它就以别扭和非良性甚至是恶性的形式出现,得到不愿意看见的结果。因为相互“不愿意”,就有了吵架。吵架是不是交流?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学校管理层不配合是不是交流?是的,但这种交流一般不会让人愉快,就成了“戴了手套的”握手!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我还对“班主任费”这一经费项目非常纠结。班主任工作是很辛苦的,不给予物质的补贴实在说不过去。但是班主任的辛苦是不是教学的悲哀?有人问,班主任费是几张纸币,还是一个“教育悖论”?抑或是教学和教育之间的”防火墙”?或者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班主任费似乎表示了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工作的“专利津贴”,成了一般教师放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藉口,让一般教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不参与“教育”,使学生和一般任课老师没有应有的交流,导致教育教学的分离,难道这问题还不严重吗?
这样说了半天教育上的交流,那么对于我们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又该如何?我们这些人被称为“领导”,我觉得这称呼不大好,总会给人于居高临下之嫌疑,你凭什么“领”人家、“导”人家。我看还是应该放平心态,和教师好好地交流。其中的道理应该是与教师和学生交流一样的吧。在此不再赘言了。
交流不只是外向的,还应该是向内的。这内在的交流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就是自省,就是反求诸自己。“自我交流,返本还元”的内观交流诸子百家几乎都提及,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点了。一个人要能和别人交流,那先得和自己交流,要和别人交流好,那先得和自己交流好。
因为,教学不光是和学生交流,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学会自己和自己交流,进而和别人、社会、和天地宇宙交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在这儿要重申的是:交流即教育。做好了交流,老师的教学工作无有不成功。同样,学校领导的管理工作也无有不成功,除此还要补充一句:管理即交流。做好了与教师的交流,学校管理就不会不成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硕放中学 2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