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与时俱进地动态更新实属正常,这也是保持生命力所必需的。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一路发展到今天,其中既有语音更迭、字形简化,也不乏语义演变。不过,观之以往,绝大多数修订都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礎上进行的,实在碰到“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情况才“从俗”。然而反观此次,词典修订却“任性”地“先人一步”,将我们从小费心习得的正确读音判错,似乎与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大逻辑相悖。被少部分人常年误读的字、误用的词,经过官方认证,摇身一变成为正解,也难怪网友调侃:“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对于浩瀚的文字海洋,几个“白字”变“白话”的修订只是一星半点,但这种将错就错的苗头值得警惕。这些年,词典修订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其中既不乏顺势而为之举,比如因环保意识深入,改掉珍稀动物释义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制衣”等;但也有不少引发争议,比如,出自《诗经》的“七月流火”,原指天气转凉、星座西沉,却也在某词典中增加了天气炎热的释义;来源于苏轼词句“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明日黄花”,本以菊花将凋喻过时事物,却有某成语词典收录了其误用版本“昨日黄花”。如果连作为典范的字典辞书,都在误读误用面前不断让步,甚至推波助澜,那么若干年后,我们该如何向咿呀学语的孩童解释“七月流火”与“明日黄花”?
作为世上少有的表意文字,抛弃内涵的汉语不仅丧失美感,更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中国话之平上去入的动感韵律,方块字的工整美观,及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典故、历史渊源,时常让世人赞叹不已。有网友在列举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事物时,语言文字位列其中,因为我们仍“可以读懂两千年前的文字”。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自然有传承的莫大功劳。这些年,“网言网语”不断、“方言俗音”增多等因素,加剧了汉字的“新陈代谢”,也不时有人担心语言的纯净度。当此之时,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辞书编撰与修订工作,更应谨小慎微,兼顾好文化内涵与使用便利,作出适宜妥当且让人信服的规范。
流转已千年,古老汉字仍生机盎然,在“守”与“变”中寻得平衡点正是其历久弥新的不二法门。对待这样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最为普遍的交流工具,万不可因贪图一时方便而留下后患。
对于浩瀚的文字海洋,几个“白字”变“白话”的修订只是一星半点,但这种将错就错的苗头值得警惕。这些年,词典修订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其中既不乏顺势而为之举,比如因环保意识深入,改掉珍稀动物释义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制衣”等;但也有不少引发争议,比如,出自《诗经》的“七月流火”,原指天气转凉、星座西沉,却也在某词典中增加了天气炎热的释义;来源于苏轼词句“明日黄花蝶也愁”的“明日黄花”,本以菊花将凋喻过时事物,却有某成语词典收录了其误用版本“昨日黄花”。如果连作为典范的字典辞书,都在误读误用面前不断让步,甚至推波助澜,那么若干年后,我们该如何向咿呀学语的孩童解释“七月流火”与“明日黄花”?
作为世上少有的表意文字,抛弃内涵的汉语不仅丧失美感,更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中国话之平上去入的动感韵律,方块字的工整美观,及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典故、历史渊源,时常让世人赞叹不已。有网友在列举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事物时,语言文字位列其中,因为我们仍“可以读懂两千年前的文字”。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自然有传承的莫大功劳。这些年,“网言网语”不断、“方言俗音”增多等因素,加剧了汉字的“新陈代谢”,也不时有人担心语言的纯净度。当此之时,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辞书编撰与修订工作,更应谨小慎微,兼顾好文化内涵与使用便利,作出适宜妥当且让人信服的规范。
流转已千年,古老汉字仍生机盎然,在“守”与“变”中寻得平衡点正是其历久弥新的不二法门。对待这样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最为普遍的交流工具,万不可因贪图一时方便而留下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