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认真开展好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实践活动外,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学生搭建数学学习的实践“平台”,把固定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数学活动材料,使学生亲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大地,展示自我的舞台。
一、课前预设——提前感知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我们要深研教材,明确每一节课内容的显性或隐性的实践活动素材,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提前预设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同时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展开与折叠并进行探究,初步感受对“展开与折叠”的认识;学习“从不同方向看”时,课前安排活动:观察你课桌上的文具盒,从上向下与从侧面看到的结果有没有区别?请分别画出从这两个方向看到的文具盒的草图。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等等。
这样面对新授知识,学生头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自己初步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先期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会轻松自如,知识的重点、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二、课中生成——做中理解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于有些还很不容易理解。例如“ 100万有多大”虽然学生平时也接触大数,但是对100万缺乏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我安排学习小组开展活动,感受大数、估计大数和表示大数。小组活动目的:估计100万粒大米和100万粒绿豆的质量。分工:单数组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双数组估计100万粒绿豆的质量。材料:天平、50粒大米或50粒绿豆(各组事先准备好人)。步骤:(1)分别称出50粒大米或50粒绿豆的质量;(2)交流观察到的数据;(3)估算并讨论100万粒大米和绿豆的质量。(答案可能不唯一,只要合理都给予鼓励)。
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感知,使学生对100万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对大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并发展了数感。
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后,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及设计拼图,并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拼图的含义,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魁力和数学美;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后,引导学生测量水塔、旗杆的高度,学习“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对电讯局有关手机付费方式进行研究,帮助用户选择合理的付费方式等等。通过开展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能增强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中领悟社会实践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勤于反思——总结升华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
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为此,让学生认真反思,记数学日记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理解常常同反思相联系,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又通过反思促进理解。数学日记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体验到成功。学生记数学日记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明确要求;(2)自觉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3)教师及时批阅、修正补充。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日记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当天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反思,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知道的和不懂的。
(作者单位渭南市临渭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杨博
一、课前预设——提前感知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我们要深研教材,明确每一节课内容的显性或隐性的实践活动素材,针对其重点、难点内容提前预设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同时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展开与折叠并进行探究,初步感受对“展开与折叠”的认识;学习“从不同方向看”时,课前安排活动:观察你课桌上的文具盒,从上向下与从侧面看到的结果有没有区别?请分别画出从这两个方向看到的文具盒的草图。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等等。
这样面对新授知识,学生头脑中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满载着获取的资料、质疑的问题、自己初步的理解,有了这样的先期准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将会轻松自如,知识的重点、难点也将迎刃而解。
二、课中生成——做中理解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只满足于课堂上的体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数学知识是对生活问题的抽象,而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甚至于有些还很不容易理解。例如“ 100万有多大”虽然学生平时也接触大数,但是对100万缺乏感性认识。例如,在教学“100万有多大”时,我安排学习小组开展活动,感受大数、估计大数和表示大数。小组活动目的:估计100万粒大米和100万粒绿豆的质量。分工:单数组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双数组估计100万粒绿豆的质量。材料:天平、50粒大米或50粒绿豆(各组事先准备好人)。步骤:(1)分别称出50粒大米或50粒绿豆的质量;(2)交流观察到的数据;(3)估算并讨论100万粒大米和绿豆的质量。(答案可能不唯一,只要合理都给予鼓励)。
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感知,使学生对100万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对大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并发展了数感。
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学习“有趣的七巧板”后,让学生自行制作七巧板及设计拼图,并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拼图的含义,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魁力和数学美;学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后,引导学生测量水塔、旗杆的高度,学习“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对电讯局有关手机付费方式进行研究,帮助用户选择合理的付费方式等等。通过开展上述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且能增强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中领悟社会实践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勤于反思——总结升华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通过反
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为此,让学生认真反思,记数学日记是一个好的办法。因为理解常常同反思相联系,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反思,又通过反思促进理解。数学日记是学生体验成功的乐园,它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体验到成功。学生记数学日记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明确要求;(2)自觉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3)教师及时批阅、修正补充。在教学实践中将数学日记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认真反思当天所学知识,根据自己的反思,用自己的话,写出自己知道的和不懂的。
(作者单位渭南市临渭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