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内镜 激光凝固 射频消融术 胃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6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8月收治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伴反酸、呃逆、嗳气等症状。病程8天~10年,平均0.65±5.0年。镜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分型标准:内镜下见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灶,顶端凹陷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Ⅰ级者33例,Ⅱ级者16例,Ⅲ级者8例;Hp检查阳性者41例,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12例。排除合并消化性溃疡、恶变倾向、重度异型增生、早期癌以及不按时诊断及复查者。
治疗方法:术前进行常规准备(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心电图等,无射频消融术禁忌证;禁食8小时以上)。术中,患者取左侧卧位,局部食管麻醉去泡,咬紧牙垫。回流电极板放置多紧贴固定于患者下肢(注意避免横穿心脏);操纵胃镜至病变部位,取材活检。轻度取1~4块,中重度取4~8块。经活检孔插入射频电极,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上方1cm接触隆起糜烂处,射频功率多选择20~30W,点灼1~3秒,使病变部位组织发白、凝固、起泡,以内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
术后处理:术后取出射频电极,观察病灶治疗是否彻底,有无遗漏病灶,病灶周围黏膜下是否出现气肿,有无出血等。若病灶治疗不彻底或有遗漏病灶,即按上述治疗方法重新治疗。退镜至贲门口时尽量抽吸气体,以免出现腹胀等不适。术后给予生理盐水100ml+泮托拉唑60mg静滴,2次/日,应用1周,以后按消化性溃疡治疗6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2次/日)。术后暂禁食6小时,进流质饮食3天。记录治疗结果,以供复查时判定疗效。
结 果
12周后进行胃镜复查,以原有隆起糜烂部位全部消失为治愈,减少≥50%为好转,<50%为无效。本组隆起糜烂处均治愈,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本组14例治疗后出现心窝烧灼感,7例出现心窝部阵发性隐痛,于第3天消失。未见治疗后病灶周围黏膜下气肿、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胃病患者近4亿人,高发人群集中在20~45岁,患病人群几乎遍及每个家庭,并且正以每年20.4%的速度增长。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胃炎,多见于胃窦,其次为胃体。第十界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已把该病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主要以内镜下微波或高频电治疗,但有产生电火花、产热、损伤胃镜等缺点或危险。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也可由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至1974年日本学者提出隆起糜烂性胃炎概念后,1990年世界消化病学会悉尼系统分类法正式将隆起糜烂性胃炎列为7种慢性胃炎之一,2002年日本胃炎研究会分类法将隆起糜烂性胃炎命名为疣状胃炎,目前我国应用的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内镜分型标准。其内镜下特征是黏膜形成痘疹状突起,中心凹陷,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多小于10mm,高约2mm,多分布于胃窦部,少数分布于全胃。单发为Ⅰ级,多发局部≤5处为Ⅱ级,多发广泛≥6处为Ⅲ级[1]。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本病由多种损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损或损伤腺体细胞,导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从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病变。因此隆起糜烂性胃炎符合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化规律。已有文献报道疣状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较浅表性胃炎者的胃液CEA浓度明显升高。迄今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内镜下微波或高频电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使糜烂黏膜蛋白变性凝固,组织坏死脱落,能达到平伏隆起黏膜的目的。但尤易产生电火花、产热、辐射等危险因素,并有损伤胃镜,治疗电极与病变组织粘连使切面深浅不均等缺点。而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因具有安全性好,治疗界面大小、深浅可控制,止血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青睐[2]。射频实质是一种高频交流电流,射频治疗仪的治疗电极头、导线和回流电极板与人体构成了电流环路,随高频组织内离子产生振动摩擦,仅在电极周围产生90~100℃高温,通过热传导使电极附近组织脱水、气化和凝固性坏死[3]。目前已有报道内镜下射频治疗用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癌性食管狭窄等。我科将内镜下射频消融用于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因不粘电极头,可明显提高疗效和治疗速度;因不粘组织,电极头始终保持良好的输出效应,并且无电火花,明显优于高频电或微波治疗。加之射频本身具有止血作用,能防止凝固病灶出血及渗血。射频为双极导线传输,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无辐射,导线工作中不会发热损伤内镜设备[4]。疗效可靠,预后好,同时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鹏,张澎田,等.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 及评价.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3:136-138.
2 谷中红,但汉雷,等.射频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临床消化杂志,2005,5:258-260.
3 谷中红.射频技术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应.2005国际内镜医师学术大会论文人集,2005,11:232-235.
4 吴清明,王强,等.射频技术治疗消化道疾病689例临床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3,2:9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6
资料与方法
2007年7月~2008年8月收治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有上腹部疼痛不适,伴反酸、呃逆、嗳气等症状。病程8天~10年,平均0.65±5.0年。镜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分型标准:内镜下见圆形或类圆形隆起灶,顶端凹陷糜烂。隆起糜烂性胃炎Ⅰ级者33例,Ⅱ级者16例,Ⅲ级者8例;Hp检查阳性者41例,病理检查有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12例。排除合并消化性溃疡、恶变倾向、重度异型增生、早期癌以及不按时诊断及复查者。
治疗方法:术前进行常规准备(检查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心电图等,无射频消融术禁忌证;禁食8小时以上)。术中,患者取左侧卧位,局部食管麻醉去泡,咬紧牙垫。回流电极板放置多紧贴固定于患者下肢(注意避免横穿心脏);操纵胃镜至病变部位,取材活检。轻度取1~4块,中重度取4~8块。经活检孔插入射频电极,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上方1cm接触隆起糜烂处,射频功率多选择20~30W,点灼1~3秒,使病变部位组织发白、凝固、起泡,以内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
术后处理:术后取出射频电极,观察病灶治疗是否彻底,有无遗漏病灶,病灶周围黏膜下是否出现气肿,有无出血等。若病灶治疗不彻底或有遗漏病灶,即按上述治疗方法重新治疗。退镜至贲门口时尽量抽吸气体,以免出现腹胀等不适。术后给予生理盐水100ml+泮托拉唑60mg静滴,2次/日,应用1周,以后按消化性溃疡治疗6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10mg,2次/日)。术后暂禁食6小时,进流质饮食3天。记录治疗结果,以供复查时判定疗效。
结 果
12周后进行胃镜复查,以原有隆起糜烂部位全部消失为治愈,减少≥50%为好转,<50%为无效。本组隆起糜烂处均治愈,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本组14例治疗后出现心窝烧灼感,7例出现心窝部阵发性隐痛,于第3天消失。未见治疗后病灶周围黏膜下气肿、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讨 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胃病患者近4亿人,高发人群集中在20~45岁,患病人群几乎遍及每个家庭,并且正以每年20.4%的速度增长。
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状胃炎,是一种具有特征形态及病理变化的特殊类型的胃炎,多见于胃窦,其次为胃体。第十界世界胃肠病大会上已把该病列为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主要以内镜下微波或高频电治疗,但有产生电火花、产热、损伤胃镜等缺点或危险。它常和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等伴发,亦可单独发生。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样隆起,直径5~10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心有糜烂,隆起周围多无红晕,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以胃窦部多见,可分为持续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统分类中它属于特殊类型胃炎,内镜分型为隆起糜烂型胃炎和扁平糜烂型胃炎。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内镜下常表现为多发性点状或阿弗他溃疡,慢性非糜烂性胃炎可为特发性,也可由克罗恩病或病毒感染所引起,幽门螺杆菌可能在此不发挥重要作用。症状多为非特异性的,可包括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内镜下显示在增厚的皱襞隆起边缘有点状糜烂,中央有白斑或凹陷。组织学变化多样,尚无某种方法具有广泛疗效或可治愈。
至1974年日本学者提出隆起糜烂性胃炎概念后,1990年世界消化病学会悉尼系统分类法正式将隆起糜烂性胃炎列为7种慢性胃炎之一,2002年日本胃炎研究会分类法将隆起糜烂性胃炎命名为疣状胃炎,目前我国应用的是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内镜分型标准。其内镜下特征是黏膜形成痘疹状突起,中心凹陷,常沿皱襞嵴呈链状排列,直径多小于10mm,高约2mm,多分布于胃窦部,少数分布于全胃。单发为Ⅰ级,多发局部≤5处为Ⅱ级,多发广泛≥6处为Ⅲ级[1]。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大多学者认为本病由多种损害因素使胃黏膜受损或损伤腺体细胞,导致腺管及腺上皮增生,从而使黏膜隆起形成特有的隆起病变。因此隆起糜烂性胃炎符合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化规律。已有文献报道疣状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者较浅表性胃炎者的胃液CEA浓度明显升高。迄今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内镜下微波或高频电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使糜烂黏膜蛋白变性凝固,组织坏死脱落,能达到平伏隆起黏膜的目的。但尤易产生电火花、产热、辐射等危险因素,并有损伤胃镜,治疗电极与病变组织粘连使切面深浅不均等缺点。而近年来,射频消融治疗因具有安全性好,治疗界面大小、深浅可控制,止血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青睐[2]。射频实质是一种高频交流电流,射频治疗仪的治疗电极头、导线和回流电极板与人体构成了电流环路,随高频组织内离子产生振动摩擦,仅在电极周围产生90~100℃高温,通过热传导使电极附近组织脱水、气化和凝固性坏死[3]。目前已有报道内镜下射频治疗用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息肉、癌性食管狭窄等。我科将内镜下射频消融用于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因不粘电极头,可明显提高疗效和治疗速度;因不粘组织,电极头始终保持良好的输出效应,并且无电火花,明显优于高频电或微波治疗。加之射频本身具有止血作用,能防止凝固病灶出血及渗血。射频为双极导线传输,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无辐射,导线工作中不会发热损伤内镜设备[4]。疗效可靠,预后好,同时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鹏,张澎田,等.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 及评价.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3:136-138.
2 谷中红,但汉雷,等.射频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临床消化杂志,2005,5:258-260.
3 谷中红.射频技术在治疗消化道疾病中的应.2005国际内镜医师学术大会论文人集,2005,11:232-235.
4 吴清明,王强,等.射频技术治疗消化道疾病689例临床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