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昨天听说了一件荒唐的事情:一位爸爸欺骗不到3岁的儿子“爷爷被警察抓走了”,说是为了挫折教育。有这样的爸爸,这个孩子一生的挫折将会很多。可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用实验证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完全不同。这也说明,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折腾他们,给他们硬造所谓的挫折,孩子们可能完全理解不了,不过是白白受到伤害。
皮亚杰发现2岁至7岁的孩子理解不了守恒概念,向这些孩子展示兩个盛有等量液体的宽玻璃杯,然后把其中一杯液体倒进一个细长玻璃杯。这些孩子一致认为:细长杯的液体变多了。不知道皮亚杰这个实验的父母,或者说不知道儿童的思维方式异于成年人的人,见到此类情形,可能就会惊恐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笨了,以后要被社会淘汰,可能还要强迫孩子增加学习量,这对于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自寻烦恼。
皮亚杰还证明,儿童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他们还无法从别人的角度想事情,还没学会“穿别的鞋子思考”这种高级方法。
说这些的意思是,真要搞儿童教育,至少得有点常识,那个爸爸骗3岁儿子“爷爷被警察抓走了”,就是吃饱了撑的。从成年人的角度看,你只是开了个疯狂的玩笑;从3岁孩子的角度看,他真实地经历了巨大的痛苦。
如果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力又不高明,我建议教育孩子还是不要乱赶时髦,朴实一点好,饿了给他吃,困了让其睡,多亲、多抱、多陪伴即可。
所谓的挫折教育,有些演化成了对新一代幸福孩子的嫉妒。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担心他们成长无压力,没有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动力。
不愁吃、不愁穿,孩子物质不匮乏,不才是正常的世界吗?现在中年人小时候经历过的物质匮乏是不正常的。在不正常的世界中长大的人,比较容易不正常,在正常世界长大的孩子更正常,这才是合乎逻辑与现实的结论。
现在中国的中年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比,童年时代物质匮乏得多,别人家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物质过剩,我们家父母都得像防贼一样藏一点可怜的零食。中国的中年人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多得多,是不是比别人更有出息?
没有嘛。
同样是中国的中年人,在儿童时代,农村孩子比起城市孩子吃过更多的苦,受到的挫折也可能多出几倍,是不是更有出息,更可敬、可爱?
也没有嘛。
这么明显的事实摆在那里,为什么还是认定给孩子硬造出挫折与匮乏对他有利?那是因为这些人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凡是符合自己经验的,才是好的:我小时候吃了很多苦,所以现在的小孩不吃苦是不对的。
人愁吃愁穿,确实是挫折,也会本能地焕发出挣扎求生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太低端了,如果仅仅只有这种奋斗记忆,并且指望孩子也来一次,那就意味着家长没有高端一点的奋斗经验可以传授,他们的人生太简陋了。
一个人物质不匮乏,生活幸福之后,他的追求将更远大,他的动力会更高端。精力从找吃的找喝的这种低端需求中释放出来,就会转移到追求创造与成就上去,渴望获得尊重与荣誉。许多企业家、发明家、投资者,工作了一辈子,不愿退休,他们什么也不缺,从低端的角度看,没有任何动力了;但从高端的角度看,他们找到了终极动力:智慧的乐趣。
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故意为难他们。不然,领导给你穿小鞋,出门办事被刁难,骗子骗你,流氓打你,都属于给你的挫折教育,你都得感谢。
人生最不缺的就是挫折,人们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展开竞争,其中的失败者,就得面对挫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考了第二名都是挫折。
挫折教育,是指你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这会经常性出现),如何倾听他的委屈与诉求,如何鼓励他重整旗鼓,如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慢慢增加其韧性、抗击打能力以及竞争精神。
挫折教育,重要的是给教育,不是给挫折。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用实验证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完全不同。这也说明,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折腾他们,给他们硬造所谓的挫折,孩子们可能完全理解不了,不过是白白受到伤害。
皮亚杰发现2岁至7岁的孩子理解不了守恒概念,向这些孩子展示兩个盛有等量液体的宽玻璃杯,然后把其中一杯液体倒进一个细长玻璃杯。这些孩子一致认为:细长杯的液体变多了。不知道皮亚杰这个实验的父母,或者说不知道儿童的思维方式异于成年人的人,见到此类情形,可能就会惊恐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太笨了,以后要被社会淘汰,可能还要强迫孩子增加学习量,这对于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自寻烦恼。
皮亚杰还证明,儿童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他们还无法从别人的角度想事情,还没学会“穿别的鞋子思考”这种高级方法。
说这些的意思是,真要搞儿童教育,至少得有点常识,那个爸爸骗3岁儿子“爷爷被警察抓走了”,就是吃饱了撑的。从成年人的角度看,你只是开了个疯狂的玩笑;从3岁孩子的角度看,他真实地经历了巨大的痛苦。
如果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理解力又不高明,我建议教育孩子还是不要乱赶时髦,朴实一点好,饿了给他吃,困了让其睡,多亲、多抱、多陪伴即可。
所谓的挫折教育,有些演化成了对新一代幸福孩子的嫉妒。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担心他们成长无压力,没有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动力。
不愁吃、不愁穿,孩子物质不匮乏,不才是正常的世界吗?现在中年人小时候经历过的物质匮乏是不正常的。在不正常的世界中长大的人,比较容易不正常,在正常世界长大的孩子更正常,这才是合乎逻辑与现实的结论。
现在中国的中年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比,童年时代物质匮乏得多,别人家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物质过剩,我们家父母都得像防贼一样藏一点可怜的零食。中国的中年人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多得多,是不是比别人更有出息?
没有嘛。
同样是中国的中年人,在儿童时代,农村孩子比起城市孩子吃过更多的苦,受到的挫折也可能多出几倍,是不是更有出息,更可敬、可爱?
也没有嘛。
这么明显的事实摆在那里,为什么还是认定给孩子硬造出挫折与匮乏对他有利?那是因为这些人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凡是符合自己经验的,才是好的:我小时候吃了很多苦,所以现在的小孩不吃苦是不对的。
人愁吃愁穿,确实是挫折,也会本能地焕发出挣扎求生的动力。但是这种动力太低端了,如果仅仅只有这种奋斗记忆,并且指望孩子也来一次,那就意味着家长没有高端一点的奋斗经验可以传授,他们的人生太简陋了。
一个人物质不匮乏,生活幸福之后,他的追求将更远大,他的动力会更高端。精力从找吃的找喝的这种低端需求中释放出来,就会转移到追求创造与成就上去,渴望获得尊重与荣誉。许多企业家、发明家、投资者,工作了一辈子,不愿退休,他们什么也不缺,从低端的角度看,没有任何动力了;但从高端的角度看,他们找到了终极动力:智慧的乐趣。
挫折教育不是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故意为难他们。不然,领导给你穿小鞋,出门办事被刁难,骗子骗你,流氓打你,都属于给你的挫折教育,你都得感谢。
人生最不缺的就是挫折,人们在每一天、每一件事上展开竞争,其中的失败者,就得面对挫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考了第二名都是挫折。
挫折教育,是指你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这会经常性出现),如何倾听他的委屈与诉求,如何鼓励他重整旗鼓,如何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慢慢增加其韧性、抗击打能力以及竞争精神。
挫折教育,重要的是给教育,不是给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