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我市开始推广水稻“五改两早一突破”生产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五改两早一突破;水稻;高光效栽培
“五改”:
一是“改春做床为秋做床秋覆盖”。就是秋天(11月10日前后)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田块,按育苗要求提前置床,并用稻格荛或稻草覆盖,标准是用稻格荛50厘米以上,用稻草1.5米以上,覆盖时周围要宽出育苗地1米以上。实现育苗地冬天不上冻或冻层浅,育苗时置床全部化通,提高地温,达到防御低温冷害的目的。针对我市春季地温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苗床土适当增加厚度。
二是“改春备床土为秋备床土”。就是秋天(11月10日前后)把第二年的育苗用土按育苗需要提前备好备足,并过筛达到适宜可播种状态备用。避免遇到像2010年春季这种特异气候,土壤解冻缓慢,地表严重积水,不能正常及时取得育苗用土,严重影响了育苗工作的进展,如遇年积温不足的情况,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减产减收。
三是“改小棚育苗为中大棚育苗”。小拱棚在保温、通风、透光等方面均不如大中棚,不利于培育壮苗。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家庭院有利气温条件,采用大中棚育苗,坚持高标准的抛秧盘旱育苗方式。苗棚瘠高1.7——2.3米叫中棚,2.3——2.7米叫大棚,采用大棚育苗,前期地温棚温高,棚内光照充足,能育出高素质壮苗。育苗棚应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高燥的地方,大棚走向最好是西南东北。
四是“改随势插秧为垄向插秧”。改传统无规律垄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磁南偏西20度;水稻栽培行为通风透光超大行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5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3-17cm,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
这种栽培模式不减少栽培密度,通过改变垄向和扩大垄距,增大水稻群体光合面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而且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地温,减轻了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方便了田间喷药施肥等作业,增产潜力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五是“改人工插秧为机械插秧”。推广抛秧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规范化,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稻农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促进劳务输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两早”:
一是早育苗。3月20日开始育苗,4月5日播种结束。
二是早插秧。5月10日开始插秧,5月20日结束,杜绝插6月秧。
“一突破”:
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整体思路,采用高新适用科技防控手段,实现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新突破,使水稻因各种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降到零或最低,使水稻单产提高一大截,实现平均公顷产量突破20000斤阶段水平。
为实现水稻“五改两早一突破”生产模式,我们立项重点抓了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一、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要点
该项技术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技术专利。根据东北夏季盛行西南风和西南西向光照时间长的季风气候特点,将水稻种植垄向改为西南-东北向(磁南偏西18-20度),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以太阳高度角和阳光入射角为计算依据,将传统水稻栽培均匀行改为通风透光超大行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50-60cm,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3-17cm,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这种栽培模式在不减少栽培密度的情况下,扩大了行距,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垄间透光率和光质量,增大叶片受光面积和延长受光时间,减轻水稻病害发生程度,提高地温,增加有效分蘖,增加水稻产量,提升水稻品质。
二、2011年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推广情况
2011年德惠市在全市进行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500公顷,每个水田乡50-100公顷,平均公顷产量9985.9公斤,比对照公顷产量9025.6公斤增产960.3公斤,增产幅度10.6%。
2012年全推广面积达到3500公顷,平均公顷产量为10089.5公斤,比对照9324.8公斤,平均公顷增产764.7公斤,增产幅度为8.2%。 三、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优缺点
优点:
1、增产增收,平均增产幅度在8-10%,公顷增收1000-2000元
2、可减轻病害,尤其是水稻纹枯病,减少施药数量降低成产成本。
3、田间作业方便
缺点:比常规插秧费工。
关键词:五改两早一突破;水稻;高光效栽培
“五改”:
一是“改春做床为秋做床秋覆盖”。就是秋天(11月10日前后)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田块,按育苗要求提前置床,并用稻格荛或稻草覆盖,标准是用稻格荛50厘米以上,用稻草1.5米以上,覆盖时周围要宽出育苗地1米以上。实现育苗地冬天不上冻或冻层浅,育苗时置床全部化通,提高地温,达到防御低温冷害的目的。针对我市春季地温低的实际情况,建议将苗床土适当增加厚度。
二是“改春备床土为秋备床土”。就是秋天(11月10日前后)把第二年的育苗用土按育苗需要提前备好备足,并过筛达到适宜可播种状态备用。避免遇到像2010年春季这种特异气候,土壤解冻缓慢,地表严重积水,不能正常及时取得育苗用土,严重影响了育苗工作的进展,如遇年积温不足的情况,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减产减收。
三是“改小棚育苗为中大棚育苗”。小拱棚在保温、通风、透光等方面均不如大中棚,不利于培育壮苗。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自家庭院有利气温条件,采用大中棚育苗,坚持高标准的抛秧盘旱育苗方式。苗棚瘠高1.7——2.3米叫中棚,2.3——2.7米叫大棚,采用大棚育苗,前期地温棚温高,棚内光照充足,能育出高素质壮苗。育苗棚应在背风向阳,地势平坦高燥的地方,大棚走向最好是西南东北。
四是“改随势插秧为垄向插秧”。改传统无规律垄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磁南偏西20度;水稻栽培行为通风透光超大行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5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3-17cm,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
这种栽培模式不减少栽培密度,通过改变垄向和扩大垄距,增大水稻群体光合面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提高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干物质积累。而且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地温,减轻了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方便了田间喷药施肥等作业,增产潜力很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五是“改人工插秧为机械插秧”。推广抛秧盘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规范化,降低生产成本,减轻稻农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促进劳务输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两早”:
一是早育苗。3月20日开始育苗,4月5日播种结束。
二是早插秧。5月10日开始插秧,5月20日结束,杜绝插6月秧。
“一突破”:
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整体思路,采用高新适用科技防控手段,实现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新突破,使水稻因各种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降到零或最低,使水稻单产提高一大截,实现平均公顷产量突破20000斤阶段水平。
为实现水稻“五改两早一突破”生产模式,我们立项重点抓了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一、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要点
该项技术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技术专利。根据东北夏季盛行西南风和西南西向光照时间长的季风气候特点,将水稻种植垄向改为西南-东北向(磁南偏西18-20度),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以太阳高度角和阳光入射角为计算依据,将传统水稻栽培均匀行改为通风透光超大行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50-60cm,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3-17cm,栽插水稻秧苗时采用拐子苗插法。这种栽培模式在不减少栽培密度的情况下,扩大了行距,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垄间透光率和光质量,增大叶片受光面积和延长受光时间,减轻水稻病害发生程度,提高地温,增加有效分蘖,增加水稻产量,提升水稻品质。
二、2011年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推广情况
2011年德惠市在全市进行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500公顷,每个水田乡50-100公顷,平均公顷产量9985.9公斤,比对照公顷产量9025.6公斤增产960.3公斤,增产幅度10.6%。
2012年全推广面积达到3500公顷,平均公顷产量为10089.5公斤,比对照9324.8公斤,平均公顷增产764.7公斤,增产幅度为8.2%。 三、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优缺点
优点:
1、增产增收,平均增产幅度在8-10%,公顷增收1000-2000元
2、可减轻病害,尤其是水稻纹枯病,减少施药数量降低成产成本。
3、田间作业方便
缺点:比常规插秧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