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构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签订《马关条约》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在联系。
2.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史料,以及李鸿章的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
3.家国情怀:感受近代的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史实。
(二)难点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及其救国措施的失败原因。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学生此前对这部分内容大多为史实上的浅层认识,高中阶段再次学到此内容,需要加强思维的深度,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探索出路中屡屡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线:以李鸿章的晚清政治生涯来讲解本课的主题。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回答问题。将学生引入时代背景,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二)太平天国——李鸿章之崭露头角
教师活动:
1.借助地图,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2.通过图表对比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点出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淮系官僚集团在清政府的崛起做铺垫,承接洋务运动。
学生活动:
1.跟随教师的讲述,阅读地图,掌握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涉及的时空观念。
2..图表对比分析两个纲领性文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史料的问题;培养时空观念;图表对比能力。
(三)洋务运动——李鸿章之救国道路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李鸿章如何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成功了吗?引入洋务运动。
1.提问“李鸿章认为怎样才能救国?”
2.从工业、军事、教育、外交现代化四方面来总结洋务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3.播放历史视频,请谈谈你的看法?
4.教师借着材料引出洋务运动的本质和结局。
学生活动:
1.根据给出的史料,理解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科技。
2.通过历史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大讨论:中日两国对待铁路问题的不同态度,折射两国在1894年的战争中不同结局。
设计意图:
本节主要展示洋务运动的成果,与下一节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边防与海防——李鸿章之严峻考验
教师活动:
1.展示清代疆域图,向学生介绍在中国西北、西南、東南分别面临着哪些列强带来的危机。
2.借助地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表明洋务运动的成果对军事上的成功有所助益。
3.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地图,就战争焦点、战况、战果等进行讲解。
4.借助中国地图和历史漫画简单介绍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讲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学生活动:
1.通过地图,对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有空间上的认识。
2.通过李鸿章外交手段的了解,探索三国干涉还辽和瓜分狂潮出现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设计意图:
1.通过清代疆域图和局部地图,以小见大,培养时空观念。
2.强调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感受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和人民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
(五)历史反思——李鸿章之时势困局
教师活动:
本课小结:
国家出路的探索:
1.首先关注农民阶级的救国尝试,提问“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是失败的?”
2.接着关注地主阶级的救国尝试: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最终也是失败了。
列强侵略的加剧:
边疆危机(新疆、台湾),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活动:
1.反思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探索救国尝试必然失败的原因。
2.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能力。
(六)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对李鸿章的人物评价。
2.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专制之下没有实现其报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做出的错误决策。虽然这些都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学生活动:
辩证看待本课涉及的救国尝试和辩证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设计意图:
引入对国家前途兴亡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开头呼应,提升学生情感,家国情怀的体验。
五、教学反思
以李鸿章的晚清政治生涯为主线,对课堂内容的详略安排进行取舍,同时为学生理出明确的线索。面对教材中新出现的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我采用列举史料、学生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材料中理解,论从史出。另外,新教材中所加入的新内容、新史料、新思维也为备课带来了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素养。
1.时空观念:构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签订《马关条约》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在联系。
2.史料实证:通过展示相关史料,以及李鸿章的相关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
3.家国情怀:感受近代的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出路的史实。
(二)难点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及其救国措施的失败原因。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学生此前对这部分内容大多为史实上的浅层认识,高中阶段再次学到此内容,需要加强思维的深度,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探索出路中屡屡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线:以李鸿章的晚清政治生涯来讲解本课的主题。
学生结合之前所学,回答问题。将学生引入时代背景,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二)太平天国——李鸿章之崭露头角
教师活动:
1.借助地图,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2.通过图表对比分析《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点出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淮系官僚集团在清政府的崛起做铺垫,承接洋务运动。
学生活动:
1.跟随教师的讲述,阅读地图,掌握太平天国运动中所涉及的时空观念。
2..图表对比分析两个纲领性文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概括史料的问题;培养时空观念;图表对比能力。
(三)洋务运动——李鸿章之救国道路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李鸿章如何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成功了吗?引入洋务运动。
1.提问“李鸿章认为怎样才能救国?”
2.从工业、军事、教育、外交现代化四方面来总结洋务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3.播放历史视频,请谈谈你的看法?
4.教师借着材料引出洋务运动的本质和结局。
学生活动:
1.根据给出的史料,理解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科技。
2.通过历史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大讨论:中日两国对待铁路问题的不同态度,折射两国在1894年的战争中不同结局。
设计意图:
本节主要展示洋务运动的成果,与下一节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
(四)边防与海防——李鸿章之严峻考验
教师活动:
1.展示清代疆域图,向学生介绍在中国西北、西南、東南分别面临着哪些列强带来的危机。
2.借助地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表明洋务运动的成果对军事上的成功有所助益。
3.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地图,就战争焦点、战况、战果等进行讲解。
4.借助中国地图和历史漫画简单介绍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讲述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学生活动:
1.通过地图,对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有空间上的认识。
2.通过李鸿章外交手段的了解,探索三国干涉还辽和瓜分狂潮出现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设计意图:
1.通过清代疆域图和局部地图,以小见大,培养时空观念。
2.强调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感受战争中的著名将领和人民所展现出的爱国精神。
(五)历史反思——李鸿章之时势困局
教师活动:
本课小结:
国家出路的探索:
1.首先关注农民阶级的救国尝试,提问“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是失败的?”
2.接着关注地主阶级的救国尝试: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最终也是失败了。
列强侵略的加剧:
边疆危机(新疆、台湾),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活动:
1.反思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探索救国尝试必然失败的原因。
2.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以史为鉴的能力。
(六)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
1.教师提出对李鸿章的人物评价。
2.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专制之下没有实现其报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做出的错误决策。虽然这些都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
学生活动:
辩证看待本课涉及的救国尝试和辩证对待历史人物评价。
设计意图:
引入对国家前途兴亡的思考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开头呼应,提升学生情感,家国情怀的体验。
五、教学反思
以李鸿章的晚清政治生涯为主线,对课堂内容的详略安排进行取舍,同时为学生理出明确的线索。面对教材中新出现的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我采用列举史料、学生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材料中理解,论从史出。另外,新教材中所加入的新内容、新史料、新思维也为备课带来了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