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不喜欢被强迫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mx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那天,儿子在我面前吟诵《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问他:“你知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吗?”
  “知道啊,听到父母的呼唤,要立即回答,不应迟缓;父母让我做的事情,我应该立即执行而不是懒惰对待;父母的教诲,需认真地倾听,不应和父母顶嘴……”他回答。
  我很认真地告诉他:“我认为这段话是一种误导,你可以不必这么做,在咱们家,你可以顶嘴,可以不执行我们的命令,我更喜欢你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喜欢你听话,做一个乖孩子。”
  “为什么啊?《弟子规》里说得不对吗?”他不解地望着我。
  “《弟子规》距今已三百多年,有些理论适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未必适合现在。你想想啊,三百多年了,一切都在进步,那时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有些是不是也不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了呢?”
  “可是,哪些不适合了呢?”
  “你还小,可能不知道究竟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以后,你慢慢会知道的。像‘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译义: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做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我认为就不太适合。很多小事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主,比如把喜欢的书送给同学,比如早晨起床该穿哪件衣服。”
  “哦,我知道了,我也觉得有些不太对。‘亲所好,力为具’(译义: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我就不喜欢。比如,你喜欢我学钢琴,可是我不喜欢啊,我不能为了你喜欢,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啊。”
  “是的,你说得对,你不能因为我喜欢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有些事情,你有权利决定做或者不做。”
  二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教授,每天都会抱着自己的小猫,喂它一勺鱼肝油。
  每天的这个过程都极其痛苦,小猫在他怀里死命挣扎,就像是肉搏战一般。
  有一天,小猫在挣扎的过程中碰掉了勺子,鱼肝油洒了一地。只见小猫跳下教授的腿,开心地舔着地上的鱼肝油。
  原来小猫并不是不喜欢鱼肝油,它只是不喜欢被喂的方式。
  以此类推,好的家庭教育,不应有强迫。
  强迫,急功近利,会导致孩子的叛逆。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吃饭、不喜欢看书,他只是不愿意在你的强迫下做这些。
  或许,孩子在你的“強压政策”下会对你唯命是从,但这里面一定会有应付和敷衍。
  无论任何时候,孩子都不应成为你使唤的工具,他不可能每件事都完全按你的意愿去做,他有自己的想法,他有想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权利。你应该给予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尊重。
  很多事情,并非孩子不想做,他只是不喜欢被强迫。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他是从未有过的,他的哭声、笑容、需求、渴望和一点点生长出来的能力,都是清新的、可爱的,为一个家庭带来了传承和希望。  因为孩子的诞生,父母亲也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孩子的年龄也是做父母亲的年龄呢,我们正在互相陪伴着成长,成为1岁的孩子和父母亲、2岁的孩子和父母亲、3岁的孩子和父母亲……身边的孩子慢慢长大,突然高过了父母亲;而仰着脸跟孩子说话的父母亲,头上有了早生的白发……  做了父
期刊
从小妈妈就教我念古诗,每一首诗里都有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个动人的故事。我和妈妈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一个古诗播放器,听听诗,看看画,有趣极了。  材料准备:废旧纸盒、PVC管子、吸管、彩纸  制作步骤:  1.先用胶带把纸盒开口处封牢,在纸盒比较大的一面用刻刀抠出一个框。  2.彩纸裁成和纸盒同样宽度,在上面画上好看的背景,可画多幅背景图首尾黏在一起。  3.在纸盒上下钻孔,把PVC管子插进去,把画好的背
期刊
結实的纸筒
期刊
儿子说,妈妈,我也想上课听讲,可是大脑不听使唤,总是想这想那,怎么办?我说,别急,儿子。妈妈也和你一样,小时候经常开小差,现在开会或听讲座,也常常走神。没事的,走神了,马上再回来,就OK!  儿子说,妈妈,我怎么那么馋,看到别人吃什么,就想要。如果得不到心里就一直想着,干什么都没劲。我说,没事的,妈妈也一样啊。看到漂亮的衣服也想占为己有,得不到,也会念念不忘。这样,你想吃什么,妈妈尽可能买给你,如
期刊
孩子的多项能力中,观察力当属基本能力之一,它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如何锤炼孩子的观察力?建议给孩子一个相机,或有照相功能的手机,让孩子拍照片玩,在拍照的过程中锤炼眼力。  同样的生活场景,透过取景框去观察,感受很不一样。  陌生的眼光  在人们眼里,同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却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我们对树叶只有概念化的感受,对树叶之
期刊
一大早,一个急匆匆的身影踏进了校园。他,身着蓝中透白的T恤,脸上总挂着淡淡浅浅的微笑,好像什么烦恼都没有似的,真不知他黑发上的银丝从何而来,也许这就是智慧的结晶吧。他,就是我的班主任夏老師。  夏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一次,邵帅同学不知道想啥,眼神游离到窗外,慢慢练起了“发愣功”。这当然逃不过夏老师的“火眼金睛”。夏老师伸出手指,在邵帅的眼前晃了晃,邵帅没有丝毫反应。夏老师突然问:“松下问童子,
期刊
上一期《母亲印刻,孩子的起跑线究竟在哪里?》一文告诉我们,父母深刻影响孩子的奥秘,并不止遗传这件事。本文亦持此观点。作者认为身为成人,我们时刻都在为孩子做榜样,在浑然不觉间,孩子已成功复制了我们的某些特点——  一  我同学美淑告诉我,一日,她去超市购物,看到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站在花生笸箩前。那花生,还带着些许新鲜的泥土。只见老太太迅速剥开一个花生,一粒花生米送入孙女口中,一粒送入自己
期刊
假期见了不少同学。大家都是近知天命之年,事业各有所成,孩子业已成人,大多开始新空巢生活。交流的主题,竟然还是孩子。  这次大家激辩的是:孩子长大成人后是留在身边,还是鼓励远走高飞。  各自举了很多例子。一位同学说到某老同事,孩子从小学霸,当年高考冠军,如今在美国奋斗,平日里为人父母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可是经历一场大病后,在医院眼见得其他病友的孩子绕膝,自己孤苦一人,深受刺激。认为孩子还是不要太有出息
期刊
一  豆豆3岁时,我曾经给他讲过一个关于迁徙的故事:一只在南极安家的企鹅,每天孤独地在水里游来游去。一天,一只燕鸥从北极迁徙到南极过冬。燕鸥羡慕地说:“我真想像你一樣在水里游泳。”企鹅说:“我也想像你一样,在天空中高高地飞翔。”于是,企鹅教燕鸥游泳,燕鸥教企鹅飞翔。虽然,他们没有学会对方的本领,却成了最好的朋友,相约每年迁徙时相见……  豆豆满脸羡慕地对我说:“妈妈,我也想像燕鸥一样迁徙,找一只企
期刊
在妈妈和桐桐之间,有一项活动逐渐成为睡前仪式,那就是“照镜子和感恩”:说说对方今天进步的地方,最好三个以上;说说今天对方需要改进的地方;说出今天值得感恩的至少三件事。  桐桐很喜歡这个睡前仪式,妈妈亦然。这个看似常规的仪式背后,其实是妈妈用心进行的教育设置。  “今天进步的地方”的设置初衷是多元的。首先,妈妈希望借此教孩子看到别人的闪光点,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别人,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变化,每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