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写作密切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阅读教学而又更好的促进写作教学;写作又是阅读教学的深化和综合考察。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应为读写一体化。如何使二者密切结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了一套读中悟写、读中导写、读中练写、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了收到读写结合和读写互动的最佳效果,觉得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足阅读着眼习作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是针对我校学生言语习惯差,作文能力弱而提出的,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一条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渠道。它的主要载体是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教材中说与写的因素展开合理有效的说写训练。因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本课题的立足点,习作是本课题的着眼点。
习作既是着眼点,在备课、教学中就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解读、研究教材,构建阅读课堂教学。这符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提出的“写作本位”的观点。 “写作本位”读写观认为: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要学生学以致用,即要学生将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说出来或写下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读”在本课题中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我们的课题立足的是阅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当然少不了“读”,从读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命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读”是手段,“读”是基础,只有读得到位,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会学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才会迁移到写的上面。
二、既抓细节,更抓全篇
在本课题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说写技能技巧的训练。首先是写“词句”。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的注脚,是表达叙述的支撑,同时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读一读,有什么感受?接着教师展示“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的课件,再问: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并组织学生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写后学生交流。学生写出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微风中跳个舞”等佳句。
其次是写片段。写片段一则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这种按空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小练笔。
写片段一则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补写课文的空白、描写课文的插图或续写故事的结尾,从而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领悟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如教学《水上飞机》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并通过想象,让学生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水上飞机可能还有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以“操场上,同学们玩得真高兴。有的……有的……还有的……”为格式写一段话。又如教学《凡卡》一课后,让对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进行假想,假如收到了又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行猜测,假如小凡卡来到我们当中我们将会怎么做进行联想,尔后让学生写成片段。
第三是写全篇。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改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写读后感等。改写课文有改变人称的写法,有改变文体的写法。缩写课文则保持文本原有的风貌对文本内容进和压缩。仿写课文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陈毅探母》后,也让学生模仿课文结构,联系自己生病时的见闻写出《我生病了……》,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可以进行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学会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爱如茉莉》,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并要求描写好细节。写读后感则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全篇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为重点,但在学生总体习作中,写全篇应占最大的比重。因此,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该重视篇的理解与训练,让学生从浅入深地掌握篇的知识,逐步培养写完整作文的能力。
三、既要模仿,更要拓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大都懂得抓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迁移点和拓展点,对扩写词串、仿写句子、补写空白、仿写段落、描写插图、续编故事、仿写课文、缩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等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做得游刃有余。正由于对迁移点和拓展点把握得好,对学生说写训练充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本课题的目标不仅仅拘限于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更重要的在于作文思维上的拓展。
用课题主持人苏丽萱校长的话讲:我们的课题不仅在于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能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于学生写作思的路拓展,在于对阅读教材的二度开发。
鉴于课题研究的宗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这一理念,在词汇运用、句子范式、构段谋篇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和借鉴外,要在学生作文意识形态上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说写并不难,从而对说写萌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到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达,说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如果自已有表达的欲望就大胆地去说去写。同时,老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对学生充满鼓励与期待,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课题组认为,作文思路决定作文的水平。如果学生有了较好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就不难写出较好的作文,既使具体表达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但作文的总体构架一定也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读,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老师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对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老师不妨进行命题训练:这课除了用“花瓣飘香”外,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一定能说出“送花” 、“清晨”、“带露的花瓣”、“懂事的孩子”、“孝心”等题目,从而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路,同时感受课题与课文主题的巧妙关系。
以上两点的实施,有赖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往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对教材的单重开发。从写的角度对教材的解读、研究和利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双重)开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本课题的实施是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对“写作本位”观点的例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词句和片段的模仿,更要抓全篇的迁移;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
一、立足阅读着眼习作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是针对我校学生言语习惯差,作文能力弱而提出的,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一条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渠道。它的主要载体是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教材中说与写的因素展开合理有效的说写训练。因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本课题的立足点,习作是本课题的着眼点。
习作既是着眼点,在备课、教学中就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解读、研究教材,构建阅读课堂教学。这符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先生提出的“写作本位”的观点。 “写作本位”读写观认为:读“完”一篇文章,阅读教学只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这就是要学生学以致用,即要学生将从读中学到的用在文章写作中,让他们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说出来或写下来,这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
“读”在本课题中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我们的课题立足的是阅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当然少不了“读”,从读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命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读”是手段,“读”是基础,只有读得到位,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会学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才会迁移到写的上面。
二、既抓细节,更抓全篇
在本课题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十分重视说写技能技巧的训练。首先是写“词句”。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的注脚,是表达叙述的支撑,同时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再体会一下,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再读一读,有什么感受?接着教师展示“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的课件,再问: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些什么?并组织学生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写后学生交流。学生写出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微风中跳个舞”等佳句。
其次是写片段。写片段一则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这种按空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小练笔。
写片段一则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补写课文的空白、描写课文的插图或续写故事的结尾,从而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领悟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如教学《水上飞机》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并通过想象,让学生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水上飞机可能还有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以“操场上,同学们玩得真高兴。有的……有的……还有的……”为格式写一段话。又如教学《凡卡》一课后,让对爷爷能否收到凡卡的信进行假想,假如收到了又将会有什么结果进行猜测,假如小凡卡来到我们当中我们将会怎么做进行联想,尔后让学生写成片段。
第三是写全篇。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改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写读后感等。改写课文有改变人称的写法,有改变文体的写法。缩写课文则保持文本原有的风貌对文本内容进和压缩。仿写课文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陈毅探母》后,也让学生模仿课文结构,联系自己生病时的见闻写出《我生病了……》,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其次,可以进行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如教学《桂林的山水》后,可让学生学会排比、比喻等手法写一处景点,将文章写生动写形象。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爱如茉莉》,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并要求描写好细节。写读后感则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全篇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为重点,但在学生总体习作中,写全篇应占最大的比重。因此,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该重视篇的理解与训练,让学生从浅入深地掌握篇的知识,逐步培养写完整作文的能力。
三、既要模仿,更要拓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大都懂得抓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迁移点和拓展点,对扩写词串、仿写句子、补写空白、仿写段落、描写插图、续编故事、仿写课文、缩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等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做得游刃有余。正由于对迁移点和拓展点把握得好,对学生说写训练充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本课题的目标不仅仅拘限于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更重要的在于作文思维上的拓展。
用课题主持人苏丽萱校长的话讲:我们的课题不仅在于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能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于学生写作思的路拓展,在于对阅读教材的二度开发。
鉴于课题研究的宗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这一理念,在词汇运用、句子范式、构段谋篇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和借鉴外,要在学生作文意识形态上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说写并不难,从而对说写萌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到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达,说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如果自已有表达的欲望就大胆地去说去写。同时,老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对学生充满鼓励与期待,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课题组认为,作文思路决定作文的水平。如果学生有了较好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就不难写出较好的作文,既使具体表达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但作文的总体构架一定也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读,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老师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对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例如,在教学《花瓣飘香》一课,老师不妨进行命题训练:这课除了用“花瓣飘香”外,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一定能说出“送花” 、“清晨”、“带露的花瓣”、“懂事的孩子”、“孝心”等题目,从而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路,同时感受课题与课文主题的巧妙关系。
以上两点的实施,有赖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往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对教材的单重开发。从写的角度对教材的解读、研究和利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双重)开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本课题的实施是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对“写作本位”观点的例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词句和片段的模仿,更要抓全篇的迁移;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