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一定条件下,超前于时代的艺术作品甚至可以推动生活,所以艺术在被生活影响制约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与生活分离会使其变成无米之炊;同样的,生活中失去艺术也会黯然失色。这两者紧密相关,不可分割。
  关键词:艺术;生活
  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都赞同“艺术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的观点。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同时,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又并非生活简单的再现,而是包含有作者强烈感情的生活,所以艺术又高于生活;另,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在一定情况下,艺术领先于生活,并且可以促进生活发展。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基础。换言之,艺术作品来源于正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反映,艺术的形成始终要以生活为基础,反映真实生活,成为真实生活艺术化的载体。纵观古今,艺术作品不计其数,不论是写实作品还是神话作品,都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现实了生活。
  清朝咸丰年间小说家李汝珍所著《镜花缘》看似是一部神话游记,实质上却借诸多荒诞离奇的现象讽刺当时的社会生活。如《镜花缘》一书中所说的君子国,此国中国民无一人不能担当“君子”二字,此国实为“礼仪之邦”之典范。在这样的国家里,“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从统治者到百姓,人人无愧于“君子”二字。但在现实生活中,咸丰年间奸臣四起,列强侵华,国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国将不国。作者是在借君子国这个莫须有的国家讽刺现实生活中多小人而少君子。且即使在君子国这乃至天庭这样不存在于现实的国度,都是实行皇帝制度。由此可见,多么天马行空的想像,都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若对艺术追根溯源,终将回到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来源。
  二、艺术高于生活
  虽然“艺术来自生活”,但“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重现,而是艺术家对真实生活有所感悟后,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创造后所形成的产物。艺术作品的创作发于情,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從而使受众获得强于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因此,艺术高于生活。
  齐白石先生多次强调,在绘画时,不应局限于形式的“相似”,而是要达到形式与精神的双重效果,他说: “画之间不像,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骗”,“太像”和“不像”是不可取的。以齐白石先生画的虾为例,画中之虾明显不同于真实之虾,却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叫人爱不释手。真实之虾的眼睛看上去只是一个小黑点,齐白石先生却以施以浓重而又饱满的笔墨,将虾眼画的十分灵动,使画中之虾显得极为活泼;真实之虾的腿细而多,他删繁就简,仅画几条遒劲的线条,不仅没有失真,反而让虾显得更加生动有力。所以齐白石先生的画中虾除了可以让人感受到现实之虾的活灵活现,又可以让人欣赏到先生到深厚的国画功底及高超的艺术造诣。因此,艺术是高于真实生活的。
  三、艺术促进生活文明进步
  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当艺术超前于时代时,艺术以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自发的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艺术对社会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促进生活文明的进步。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使生活生动多彩,也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如苏轼的《赤壁赋》虽是写景写情,但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从而抒发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尤其是文章后半苏轼劝客那一段中包含许多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学思想。例如: 客人看到美景却发出了“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叹,叹人生苦短。而苏轼听了客人的话之后,则以自然景物为喻,阐述了自己“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人生哲学哲学观,并且以此劝慰客人。苏轼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人与万物相同,都有其变化的一面,也都有其不变的本质,所以人应该保持一种豁达的心态。这一段话,苏轼不仅仅是劝客,更是其劝诫自己、提醒读者要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此文章以作者经历挫折时却依然乐观为引,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读完文章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哲学思想,进而看淡名利,珍惜当下而不是伤春悲秋。由此可见,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最终促进促进生活文明进步。
  结语: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中“现实生活基础”与“艺术家的创造”缺一不可。所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切不可离开生活谈艺术,也不可简单的重现生活,而是要将生活艺术化后再现,使其成为优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从而推动生活发展。
  作者简介:冯子真,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大学本科,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艺术类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其他文献
摘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和电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包括了剧本、分镜头、摄影、剪辑、特技合成、配音、字幕等流程。在最开始的拍摄过程中,拍摄的镜头就算再丰富,信息量再多,拍摄再好,不过是没有顺序的零散镜头,很难充分的表现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只有经过剪辑师的手,给予时间空间上的打乱重组,以便给人一种感官和艺术享受的感觉。剪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艺术的再创造。影片的剪辑是影视艺术的重要魅力所
期刊
摘要:群众舞蹈是一种具体形式化的基层文化体现,具备基础性强、艺术色彩浓厚等特点。本文结合群众舞蹈辅导教学和创作的现状,对群众舞蹈的具体意义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为促进辅导教学与创作的不断融合,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创作方向等针对性措施,以期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改善群众文化基础。  关键词:群众舞蹈;辅导教学;舞蹈创作  引言:  为进一步巩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要致力于提高文化类活动的丰富性,其中
期刊
摘要:20世纪前叶,爱德华.布洛提出了“心理距离”‘这一学说,在当时的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在中西方美学界引起了共鸣,受到提倡和推崇。本文试从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和艺术与欣赏者的心理距离这俩方面来简单阐释距离与美的关系以及距离是如何产生美的。  关键词:美;距离;心理距离;空间距离  20世纪前半叶,瑞士美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
期刊
摘要:现如今,我国社会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因此各个地区的城市建筑都出现了迅速膨胀现象,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筑、高层建筑以及地下建筑都拔地而起,对于这个社会而言,任何一座建筑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消耗体,其无时无刻不在消耗光能、热能以及电能,通过消耗这些能量,人们在可以在其中居住、工作以及生活对于一个建筑而言,节能设计就好比是一个能量的转换站,其能够将能源的消耗逐渐转变为利用能量来创造能量,从而最大限度减少
期刊
摘要: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又称生态建筑施工、可持续建筑施工。由于时间、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对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总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的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经济、健康一体化的应用思想,以节能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形式,营造低环境负荷的、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居住空间,满足人与人共存共荣、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进
期刊
摘要:文章在阐述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与国潮的关系后,以李宁品牌为例,归纳出国潮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的三个特点,即以中国元素为设计特色,以情怀为设计方法,以联名设计为推广方式,进而为其他传统国潮品牌的转型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国潮;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李宁  一、国潮与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指出:“在国潮元年之前,国潮大多狭义理解为由中国本土设计师创立的潮流
期刊
摘要: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以生产陶器而闻名。文化创意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发挥着作用,为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带去了一定机遇与挑战。景德镇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陶瓷产品生产中,由于瓷土资源大量消耗,陶器原材料不足,严重制约了景德镇瓷业发展。为带动景德镇进一步发展,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可积极运用文化创意,弘扬传统陶瓷文化,提升瓷都文化软实力。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分析在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俗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在各个领域发展的历程中,可将民俗文化运用到其发展历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亦是如此,在当代文化作品当中渗透民俗文化,既能够提高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内涵,还能够激发读者的民俗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本文首先对文学与民俗文化简要阐述,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当中民俗文化的体系,进而激发读者的民俗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民俗文化。  关键词:民
期刊
摘要: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为了提高乡村景观的辨识度,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文化符号在景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新农村”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乡土文化在景观中的应用。符号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在乡村人文景观的构成要素、规划设计、景观表现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本文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析乡村景观以及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武威天堂村在规划,发展中的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乡村景观;文化符号
期刊
乡愁是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重要情愫。李白旅居洛阳时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范仲淹的思乡之情凝结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悲凉诗句;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承载着几代人的家国乡愁。可见,有关故乡的思愁一直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行的,这也成为了许多经典不朽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在当代摄影语境的建构中,乡愁意识也作为一粒种子在摄影创作中蔓延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