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准则是公司财务的基石,也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宏微观决策。次贷危机之后,欧美的学界和实务界对于近年来通用的公允价值,尤其是市值计价(marktomarket)有着许多争论。次贷危机中,市值计价引发了讨论,作为会计准则的一种,公允价值是否会加剧市场波动,强化顺周期性,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这些问题对于危机后的整体改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即试图回答这几个问题,并探讨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以及改革的方向。
一、概念和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fairvalueaccounting)指的是在计量日的最有利市场上(themostadvantageousmarket),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者清偿债务时,所达成的交易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把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确定公允价值的标准是市场价格,并且按照市场价格波动随时调整会计计量的价值。市值计价在这次危机中遭遇了最多的批评。一旦即时的市场价格数据无法获得,就需要通过第二层级来计量,这种计量方式以相似的证券或者相关的证券作为计量的基准,可以应用于计算股票期权——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设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第三层级则适用于复杂衍生产品,根据模型进行定价(marktomodel),这种资产通常都是市场活跃度不够,需用应用估值技术、定价模型和假设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的风险和现金流量进行估测。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是充分的透明的,因而市场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市场价格即为理性价格。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市场参与者存在偏见,市场价格经常性的偏离公允价值。但这种偏差无法测量,因而会计中无法将其纳入。因而,公允价值准则,尤其是市值计价,在先天上就有了一个缺陷:必须持续存在一个有效的出清的市场,存在接近“公允价值”的市场价格,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往往会造成多个市场崩盘,这正是次贷危机中所发生的事实。
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看,其最主要的适用是金融资产,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虚拟资本逐渐开始超越实体资本,对金融资产尤其是衍生产品的计量变得特别迫切。金融市场监管方SEC开始力挺公允价值,主张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会计。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与贷款危机”(savingloancrisis),加速了公允价值准则的应用。历史成本计量被许多机构应用来掩盖损失,加剧了危机的处理难度,危机后,美国的监管层意识到,相比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的确有其实用性。而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规模已经远超实体经济规模,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在增强,随着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准则走到了高潮。

二、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2000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周期,随着市场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情绪日趋乐观。次级贷市场逐渐的发展起来,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乐观,使得次级贷的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当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这一切的基石开始动摇。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之后,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2005年下半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原本投资性的资本,开始拒绝偿付房产的按揭,这就导致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开始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在2007年开始不断的恶化,评级机构开始作出反应,不断的降低MBS和CDO的信用 评级。
因而,次级贷资产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下降,这个时候,市值计价(marktomarket)开始发挥作用,许多被牵连的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浮动亏损。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下降,相应的资产就必须进行减计减值。银行需要为类似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这样的金融工具提供准备金,这进而压缩了银行可以向外提供的贷款的规模,导致了流动性的减少。
当事态进一步恶化,银行的金融资产开始急剧缩水,很多银行开始面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受制于监管要求,银行不得不压缩贷款,隔夜融资市场和银行间融资市场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银行间借款利率开始上升,市场流动性紧缩,这就导致新一轮的金融机构破产危机,引发连锁反应。

如图所示,在整个传导链条中,公允价值准则起到了一个信号的作用。恐慌性抛售金融工具,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降,导致资产减值,补充拨备,资本充足率下降,为补充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被迫进一步抛售手中的金融资产,或者压缩贷款的规模,从而形成正反馈的循环链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起到的只是强化作用,危机根源依然在于实体经济中,在于金融资产泡沫,但公允价值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波动的规模,并且扩大了传染的范围,因而,其也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帮凶”。
实际上,不但是在危机爆发后,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允价值起到了顺周期效应。顺周期效应是指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加剧经济或金融波动。公允价值准则的顺周期效应的影响途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交易账户,在一个上升周期中,资产价格会出现非理性繁荣,而按照市值计价,金融机构将会按照虚高的价格确认利润这就会加剧管理层的盲目乐观情绪,引发财富效应,从而导致非理性繁荣的进一步上升。相反,当处于一个下降周期中,同样的逻辑会发生作用,市值计价迫使机构按照被低估的价格确认损失,加剧管理层的悲观情绪,采取保守的策略。杨凯生就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会造成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偏离“公允价值”。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产品的高估,而市场低落时,则容易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美国次贷抵押债券以及相关担保债务权证担保债务凭证(CDO)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暴跌幅度大大高于美国房屋贷款,包括次级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幅度与此不无关系。
三、中国的公允价值
与国际上相比,中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相对审慎。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设定了非常严格的条件。新会计准则凡是规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在行文中都嵌入了一个醒目的“救济条款”或“豁免条款”,即不能获得公允价值信息,或者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但在06-08年的那一波资本市场高涨中,公允价值的实施依然对中国的金融运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金融资产的增值来实现的。由于当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多家上市公司录得巨额金融资产收益。截至07年8月31日1435家上市公司中报显示,486家公司持有2.88亿元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提升了净利润或净资产。上市公司共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4871亿元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6倍多,形成巨大利润来源。
在牛市中,上市公司从股市上圈钱,投入股市,通过公允价值计算投资收益,股价上升,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自循环,但一旦行情逆转,这种收益立刻会变成亏损。

在上升周期中,公允价值助长了乐观情绪,引导资金流向金融资产的投机,而部分忽略了实业和主业,但一旦市场进入下降周期,这种纸面富贵就会迅速缩水,因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只是由于公允价值在中国的使用并不广泛,并且中国卷入次贷危机不算深,才没有对整体经济形成太大的冲击。
四、政策建议
虽然公允价值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但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趋势不可逆,因而对于公允价值的态度只能是改革而不是废弃。危机之后国际监管界亦达成了这一共识。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协调监管准则和会计准则的关系
近年来在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的层面 上有太多的正反馈环,而负反馈环不多,因此系统呈现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中,需要在微观层面安排更多的逆周期机制,以确保金融体系更为稳健。一方面,需要考虑具体的监管方面的细节,同时还需要考虑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中国,会计准则归财政部管,银行监管归银监会管,而资本市场则归央行和证监会管,这种多头监管的体系,使得协调的工作更为重要。
2.通过灵活性原则,避免顺周期性
相比历史成本法则,公允价值在计价金融资产方面确有其优越性,但市场价格在周期性波动的时候,的确容易偏离基本价值,因而,可以通过制定指引,细化极端市场状况,在价格波动超过某个区间时,采用补充的计价原则,这样就既可以发挥市值计价的优势,又可以避免在这次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任 鹏:2007 年度沪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与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9.
[2]路晓燕:2008.公允价值会计—基本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初步实证证据.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3]王 海:2007.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 会计研究, 8: 6~12.
[4]Allen, F., & Carletti, E. (2008).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5, 358-378.
[5]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2008). Letter to SEC. September 23, 2008.
[6]Barth, M. (2004). Fair Values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Volatility. In: .Guillaume Plantin 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
[7].Laux, C., & Leuz, C. (2008) “The crisis of fair-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ut of recent debate”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In Press
[8].Matherat, Sylvie (2009),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and Dynamics”, Banque de France.
本文即试图回答这几个问题,并探讨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应用,以及改革的方向。
一、概念和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fairvalueaccounting)指的是在计量日的最有利市场上(themostadvantageousmarket),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易或者清偿债务时,所达成的交易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把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市值计价(marktomarket),确定公允价值的标准是市场价格,并且按照市场价格波动随时调整会计计量的价值。市值计价在这次危机中遭遇了最多的批评。一旦即时的市场价格数据无法获得,就需要通过第二层级来计量,这种计量方式以相似的证券或者相关的证券作为计量的基准,可以应用于计算股票期权——也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设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第三层级则适用于复杂衍生产品,根据模型进行定价(marktomodel),这种资产通常都是市场活跃度不够,需用应用估值技术、定价模型和假设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的风险和现金流量进行估测。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是充分的透明的,因而市场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市场价格即为理性价格。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市场参与者存在偏见,市场价格经常性的偏离公允价值。但这种偏差无法测量,因而会计中无法将其纳入。因而,公允价值准则,尤其是市值计价,在先天上就有了一个缺陷:必须持续存在一个有效的出清的市场,存在接近“公允价值”的市场价格,而金融危机的冲击往往会造成多个市场崩盘,这正是次贷危机中所发生的事实。
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看,其最主要的适用是金融资产,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虚拟资本逐渐开始超越实体资本,对金融资产尤其是衍生产品的计量变得特别迫切。金融市场监管方SEC开始力挺公允价值,主张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会计。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储蓄与贷款危机”(savingloancrisis),加速了公允价值准则的应用。历史成本计量被许多机构应用来掩盖损失,加剧了危机的处理难度,危机后,美国的监管层意识到,相比历史成本法,公允价值的确有其实用性。而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规模已经远超实体经济规模,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在增强,随着200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SFAS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准则走到了高潮。

二、危机中的公允价值
2000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增长周期,随着市场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情绪日趋乐观。次级贷市场逐渐的发展起来,正如前文所述,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乐观,使得次级贷的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当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这一切的基石开始动摇。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之后,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2005年下半年,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开始下降,原本投资性的资本,开始拒绝偿付房产的按揭,这就导致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开始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在2007年开始不断的恶化,评级机构开始作出反应,不断的降低MBS和CDO的信用 评级。
因而,次级贷资产以及相关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开始不断下降,这个时候,市值计价(marktomarket)开始发挥作用,许多被牵连的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浮动亏损。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下降,相应的资产就必须进行减计减值。银行需要为类似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这样的金融工具提供准备金,这进而压缩了银行可以向外提供的贷款的规模,导致了流动性的减少。
当事态进一步恶化,银行的金融资产开始急剧缩水,很多银行开始面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受制于监管要求,银行不得不压缩贷款,隔夜融资市场和银行间融资市场都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银行间借款利率开始上升,市场流动性紧缩,这就导致新一轮的金融机构破产危机,引发连锁反应。

如图所示,在整个传导链条中,公允价值准则起到了一个信号的作用。恐慌性抛售金融工具,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降,导致资产减值,补充拨备,资本充足率下降,为补充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被迫进一步抛售手中的金融资产,或者压缩贷款的规模,从而形成正反馈的循环链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准则起到的只是强化作用,危机根源依然在于实体经济中,在于金融资产泡沫,但公允价值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剧了波动的规模,并且扩大了传染的范围,因而,其也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帮凶”。
实际上,不但是在危机爆发后,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允价值起到了顺周期效应。顺周期效应是指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能加剧经济或金融波动。公允价值准则的顺周期效应的影响途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交易账户,在一个上升周期中,资产价格会出现非理性繁荣,而按照市值计价,金融机构将会按照虚高的价格确认利润这就会加剧管理层的盲目乐观情绪,引发财富效应,从而导致非理性繁荣的进一步上升。相反,当处于一个下降周期中,同样的逻辑会发生作用,市值计价迫使机构按照被低估的价格确认损失,加剧管理层的悲观情绪,采取保守的策略。杨凯生就认为,国际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效应,会造成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偏离“公允价值”。市场高涨时,由于交易价格高,容易造成相关产品的高估,而市场低落时,则容易造成相关产品价值的低估。美国次贷抵押债券以及相关担保债务权证担保债务凭证(CDO)的价格在短时间内的暴跌幅度大大高于美国房屋贷款,包括次级房贷违约率的上升幅度与此不无关系。
三、中国的公允价值
与国际上相比,中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相对审慎。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的应用设定了非常严格的条件。新会计准则凡是规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在行文中都嵌入了一个醒目的“救济条款”或“豁免条款”,即不能获得公允价值信息,或者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但在06-08年的那一波资本市场高涨中,公允价值的实施依然对中国的金融运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金融资产的增值来实现的。由于当时市场价格一路上扬,多家上市公司录得巨额金融资产收益。截至07年8月31日1435家上市公司中报显示,486家公司持有2.88亿元交易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提升了净利润或净资产。上市公司共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4871亿元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6倍多,形成巨大利润来源。
在牛市中,上市公司从股市上圈钱,投入股市,通过公允价值计算投资收益,股价上升,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自循环,但一旦行情逆转,这种收益立刻会变成亏损。

在上升周期中,公允价值助长了乐观情绪,引导资金流向金融资产的投机,而部分忽略了实业和主业,但一旦市场进入下降周期,这种纸面富贵就会迅速缩水,因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只是由于公允价值在中国的使用并不广泛,并且中国卷入次贷危机不算深,才没有对整体经济形成太大的冲击。
四、政策建议
虽然公允价值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但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的趋势不可逆,因而对于公允价值的态度只能是改革而不是废弃。危机之后国际监管界亦达成了这一共识。本文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协调监管准则和会计准则的关系
近年来在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的层面 上有太多的正反馈环,而负反馈环不多,因此系统呈现非常明显的顺周期性。在现有的市场结构中,需要在微观层面安排更多的逆周期机制,以确保金融体系更为稳健。一方面,需要考虑具体的监管方面的细节,同时还需要考虑部门之间的协调。在中国,会计准则归财政部管,银行监管归银监会管,而资本市场则归央行和证监会管,这种多头监管的体系,使得协调的工作更为重要。
2.通过灵活性原则,避免顺周期性
相比历史成本法则,公允价值在计价金融资产方面确有其优越性,但市场价格在周期性波动的时候,的确容易偏离基本价值,因而,可以通过制定指引,细化极端市场状况,在价格波动超过某个区间时,采用补充的计价原则,这样就既可以发挥市值计价的优势,又可以避免在这次危机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1]任 鹏:2007 年度沪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与分析.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9.
[2]路晓燕:2008.公允价值会计—基本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初步实证证据.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3]王 海:2007.公允价值的演进逻辑与经济后果研究. 会计研究, 8: 6~12.
[4]Allen, F., & Carletti, E. (2008).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5, 358-378.
[5]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2008). Letter to SEC. September 23, 2008.
[6]Barth, M. (2004). Fair Values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Volatility. In: .Guillaume Plantin 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
[7].Laux, C., & Leuz, C. (2008) “The crisis of fair-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ut of recent debate”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In Press
[8].Matherat, Sylvie (2009),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and Dynamics”, Banque de F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