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模式,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日渐显现,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热点话题,因此,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势在必行,保障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刻不容缓。本文结合我国制度环境,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展开分析,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措施,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制度环境;大学生就业;充分;高质量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大学毕业生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本,关系国家建设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未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有利于为决胜全面小康输送青年人才,实现十九大目标,也有益于保证社会公平稳定,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层次发展。我国制度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不同特点,依托我国现下制度环境,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有利于为解决就业困境、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思路。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数据,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2017为795万,预计2018年毕业生人数将上升至820万,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普遍倾向于到国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就业扎堆现象比较明显,造成“无业可就”和“无人可用”并存的矛盾。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就业期望过高、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缺少指导等特点。
二、我国制度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之困境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诺斯将路径依赖范畴引入其制度理论,路径依赖说明,某种制度一旦在组织内确立,成员会对其产生依赖,在以后的过程中便会沿着既定路径演进,其他新的制度难以将其替代。制度的路径依赖说明原有制度对现有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正是由于旧的就业制度对新的就业制度有重要影响,就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更显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到目前的自主择业阶段(戚务念,2018),就业政策也日益丰富,但是不难发现,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济制度不完善带来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经济结构尚在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过渡阶段,经济制度不完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区域差异、城乡二元差异明显;另外国有企业改革尚在推进阶段,这些差异使得劳动力市场被分为主次劳动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待遇高、环境好,毕业生们竞争激烈,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在次要劳动市场,往往是出现劳动力缺口,出现一边无业可就,一边无人就业的局面。在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国企和非国企中,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倾向于前者,认为这些就业单位待遇高、环境好、工作相对稳定,正是经济制度不完善,导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机制不完善,大学生一旦选择在环境差、待遇低、建设较差的单位工作,很难再获得到前者的工作的机会,所以“一就定终身”让很多大学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待在次劳动市场。
(二)政治制度不健全引起就业不充分现象
1、就业政策制定上存在多层设计问题,目前就业政策出处多方,统一构建缺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同区域所采取的政策不统一,使得就业政策的稳定性和普适性不够,也难以衡量就业政策的实际效果;就业评价制度过度关注就业结果,片面追求就业率量化指标衡量高校就业情况,忽视对就业过程的评价,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二次就业普遍等后果。
2、部门之间的制度制定协调性不足,信息共享不够,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户籍制度限制人员流动,造成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障碍。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户籍制度,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附加各种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壁垒仍然存在。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依靠网络平台和招聘会,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构建一个开放有效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而现在政府层面尚未构建信息平台,也缺乏相应政策,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便捷、高效合作。
3、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监督责任尚未落实。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掌握是有差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掌握充分的人,处于优势地位,而对信息了解贫乏的人,处于弱势地位。现下劳动市场纷繁复杂,招聘单位处于“卖方”市场,单位资质良莠不齐,招聘单位清楚知道自己企业的状况,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买方”市场的大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常常不清楚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上高校招生就业处对其质量把控不够慎重,使得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招聘单位片面强调优点而隐瞒弱点,大学生如果轻易就业,容易出现就业后再次失业,如果辞职毁约,还要赔付用人单位苛刻的罚款。因为缺乏相应制度保障,加上监督责任强调不够,毕业生就业后的权益无法保障,毕业生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来补回机会成本。
(三)教育制度上就業培育存在滞后性造成人才质量不高
文化教育制度上,高校教育改革能动性不足,上级出台政策,高校执行改革,这种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受路径依赖影响,沿用旧有培养模式,必然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众多高校在毕业前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设置时间短,缺乏实操性,职业规划流于形式,无法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技能薄弱,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苦高中,耍大学”错误观念,使自己在能力培养阶段错过锻炼机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不牢。第二,实践能力欠缺,重理论、轻实践是现代教育的通病,在校时期,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极少;到毕业时,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字层面,在就业竞争中,缺少实践经验使其处于劣势。第三,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现下高校里许多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比如专业设计过分追求大而全,与用人单位按岗设计“术业有专攻”的招聘需求背离,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就业制度
1、增加区域发展协调性,打破二元结构,完善经济制度,使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市场行之有效,保证主次劳动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并对在次劳动市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资金支持。对西部、乡村就业给予更多激励政策,如果遵循市场规律,从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政府就应该采取补偿机制,通过政策投入来弥补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损失。(杨卫国)
2、深化就业政策改革,结合就业质量建立的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就业质量,完善相应法制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搭建就业平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制度,不断搜集并整合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的就业资源,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当下是大数据时代,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各项基础网络设施和应用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分析岗位需求数据等,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落实各部门责任。
3、科学配置就业指导部门及下属机构权力,明确职责,配以相应监管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统一规范,增强就业部门之间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应该以国务院出台政策为基准,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全国就业的具体促进工作,各级政府按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增加高校就业的过程评价,全方面促进就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在事企分开的基础上,着眼于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增加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不断培育新的就业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
(二)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就业培养贯穿始终
深化教学改革,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关注社会需求,将社会就业需求融入日常教学中,建立顺应社会需求、发挥个人才能的育人体系;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将就业指导纳入培养计划,并使其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大一重在让学生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规划就业方向,制定就业目标;大二学习相关政策,就业导向;大三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习,锻炼操作能力,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大四学习简历制作技巧、模拟面试等,一定要将政策学习纳入就业指导中;落实招生就业责任,制定监督规则,严格把握招聘单位资质,完善单位信息,并做到招聘信息平台化、公开化,尽量弱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毕业生吃亏现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同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采取制度激励方式,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积极创业,不断培育新的就业方式。
(三)用人单位应该完善人事制度
畅通人员流动制度,招聘公开透明,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搭建招聘信息公开平台,实先现上、线下招聘信息同步更新,配合政府、高校制定信息公开制度,简化入职手续,完善考核制度,增强考核制度的实用性,并依据统一标准进行入职考核。
(四)大学生自身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需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转变主次劳动市场带来的固化就业思想,树立平等择业观;大学提高专业技能,珍惜实习机会,增强实践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时脱颖而出;从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学会利用网络就业平台搜集就业信息,在自己搜集的就业信息外,主动扩展渠道,学会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高质量就业;学会利用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勇于尝试,不断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戚务念,饶武.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市场化的策略与进路(1985—2000)[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2):60-69.
[2]鄂义强,刘晓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54-56.
[3]黄琳.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大学生就业關系研究[J].中国商论,2018(17):183-184.
[4]杨创明,周颖.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8):198-199.
[5]彭志翔,岳山,郝国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政策比较研究——以合肥和兰州为例[J].新闻传播,2018(14):29-30.
[6]智耀徵.制度变迁理论下的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8(08):196-198.
作者简介
陈凤玲(1993—),女,汉族,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制度环境;大学生就业;充分;高质量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大学毕业生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本,关系国家建设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国家未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有利于为决胜全面小康输送青年人才,实现十九大目标,也有益于保证社会公平稳定,推动国家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层次发展。我国制度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不同特点,依托我国现下制度环境,探究大学生就业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有利于为解决就业困境、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思路。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年增加,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整理数据,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65万,2017为795万,预计2018年毕业生人数将上升至820万,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普遍倾向于到国企、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就业扎堆现象比较明显,造成“无业可就”和“无人可用”并存的矛盾。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存在就业期望过高、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缺少指导等特点。
二、我国制度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之困境
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诺斯将路径依赖范畴引入其制度理论,路径依赖说明,某种制度一旦在组织内确立,成员会对其产生依赖,在以后的过程中便会沿着既定路径演进,其他新的制度难以将其替代。制度的路径依赖说明原有制度对现有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正是由于旧的就业制度对新的就业制度有重要影响,就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更显意义重大,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到目前的自主择业阶段(戚务念,2018),就业政策也日益丰富,但是不难发现,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济制度不完善带来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经济结构尚在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过渡阶段,经济制度不完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区域差异、城乡二元差异明显;另外国有企业改革尚在推进阶段,这些差异使得劳动力市场被分为主次劳动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待遇高、环境好,毕业生们竞争激烈,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在次要劳动市场,往往是出现劳动力缺口,出现一边无业可就,一边无人就业的局面。在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国企和非国企中,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倾向于前者,认为这些就业单位待遇高、环境好、工作相对稳定,正是经济制度不完善,导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人员流动机制不完善,大学生一旦选择在环境差、待遇低、建设较差的单位工作,很难再获得到前者的工作的机会,所以“一就定终身”让很多大学生宁愿不就业,也不愿待在次劳动市场。
(二)政治制度不健全引起就业不充分现象
1、就业政策制定上存在多层设计问题,目前就业政策出处多方,统一构建缺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同区域所采取的政策不统一,使得就业政策的稳定性和普适性不够,也难以衡量就业政策的实际效果;就业评价制度过度关注就业结果,片面追求就业率量化指标衡量高校就业情况,忽视对就业过程的评价,造成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二次就业普遍等后果。
2、部门之间的制度制定协调性不足,信息共享不够,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户籍制度限制人员流动,造成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障碍。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户籍制度,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附加各种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困扰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壁垒仍然存在。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依靠网络平台和招聘会,这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构建一个开放有效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而现在政府层面尚未构建信息平台,也缺乏相应政策,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便捷、高效合作。
3、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监督责任尚未落实。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掌握是有差异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掌握充分的人,处于优势地位,而对信息了解贫乏的人,处于弱势地位。现下劳动市场纷繁复杂,招聘单位处于“卖方”市场,单位资质良莠不齐,招聘单位清楚知道自己企业的状况,包括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买方”市场的大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常常不清楚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上高校招生就业处对其质量把控不够慎重,使得招聘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往往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招聘单位片面强调优点而隐瞒弱点,大学生如果轻易就业,容易出现就业后再次失业,如果辞职毁约,还要赔付用人单位苛刻的罚款。因为缺乏相应制度保障,加上监督责任强调不够,毕业生就业后的权益无法保障,毕业生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来补回机会成本。
(三)教育制度上就業培育存在滞后性造成人才质量不高
文化教育制度上,高校教育改革能动性不足,上级出台政策,高校执行改革,这种自上而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受路径依赖影响,沿用旧有培养模式,必然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目前众多高校在毕业前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课程设置时间短,缺乏实操性,职业规划流于形式,无法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落到实处。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专业技能薄弱,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苦高中,耍大学”错误观念,使自己在能力培养阶段错过锻炼机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不牢。第二,实践能力欠缺,重理论、轻实践是现代教育的通病,在校时期,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极少;到毕业时,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文字层面,在就业竞争中,缺少实践经验使其处于劣势。第三,与社会用人需求脱节,现下高校里许多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实际需求,比如专业设计过分追求大而全,与用人单位按岗设计“术业有专攻”的招聘需求背离,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符。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就业制度
1、增加区域发展协调性,打破二元结构,完善经济制度,使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在市场行之有效,保证主次劳动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并对在次劳动市场就业的毕业生给予资金支持。对西部、乡村就业给予更多激励政策,如果遵循市场规律,从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政府就应该采取补偿机制,通过政策投入来弥补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损失。(杨卫国)
2、深化就业政策改革,结合就业质量建立的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就业质量,完善相应法制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搭建就业平台、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制度,不断搜集并整合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的就业资源,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搜集成本。当下是大数据时代,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各项基础网络设施和应用系统已经较为完善,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整合大学生就业信息、分析岗位需求数据等,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落实各部门责任。
3、科学配置就业指导部门及下属机构权力,明确职责,配以相应监管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统一规范,增强就业部门之间的执行力和有效性,应该以国务院出台政策为基准,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全国就业的具体促进工作,各级政府按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增加高校就业的过程评价,全方面促进就业;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在事企分开的基础上,着眼于用人单位的客观需求,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增加创新创业培训指导,不断培育新的就业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实现充分就业。
(二)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就业培养贯穿始终
深化教学改革,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关注社会需求,将社会就业需求融入日常教学中,建立顺应社会需求、发挥个人才能的育人体系;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将就业指导纳入培养计划,并使其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大一重在让学生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规划就业方向,制定就业目标;大二学习相关政策,就业导向;大三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习,锻炼操作能力,增强专业实践技能,大四学习简历制作技巧、模拟面试等,一定要将政策学习纳入就业指导中;落实招生就业责任,制定监督规则,严格把握招聘单位资质,完善单位信息,并做到招聘信息平台化、公开化,尽量弱化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毕业生吃亏现象。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同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采取制度激励方式,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积极创业,不断培育新的就业方式。
(三)用人单位应该完善人事制度
畅通人员流动制度,招聘公开透明,为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搭建招聘信息公开平台,实先现上、线下招聘信息同步更新,配合政府、高校制定信息公开制度,简化入职手续,完善考核制度,增强考核制度的实用性,并依据统一标准进行入职考核。
(四)大学生自身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需改变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转变主次劳动市场带来的固化就业思想,树立平等择业观;大学提高专业技能,珍惜实习机会,增强实践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时脱颖而出;从多方面搜集就业信息,学会利用网络就业平台搜集就业信息,在自己搜集的就业信息外,主动扩展渠道,学会充分挖掘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高质量就业;学会利用学校搭建的创业平台,主动探究未知领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勇于尝试,不断开拓进取。
参考文献
[1]戚务念,饶武.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市场化的策略与进路(1985—2000)[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2):60-69.
[2]鄂义强,刘晓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1):54-56.
[3]黄琳.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与大学生就业關系研究[J].中国商论,2018(17):183-184.
[4]杨创明,周颖.大数据时代下如何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8):198-199.
[5]彭志翔,岳山,郝国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政策比较研究——以合肥和兰州为例[J].新闻传播,2018(14):29-30.
[6]智耀徵.制度变迁理论下的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8(08):196-198.
作者简介
陈凤玲(1993—),女,汉族,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